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4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58838篇;相关期刊337种,包括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年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人的文学的相关文献由479位作者贡献,包括师会敏、刘锋杰、朱德发等。

人的文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7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8838 占比:99.81%

总计:259336篇

人的文学—发文趋势图

人的文学

-研究学者

  • 师会敏
  • 刘锋杰
  • 朱德发
  • 唐小林
  • 张炜
  • 李延江
  • 丰家喜
  • 乐华斌
  • 伦海
  • 余新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吕微
    • 摘要: 内容(质料)①和形式,是五四学者经常使用的一对概念。本文中,笔者依据“质料”和“形式”以及“理论(实证)”和“实践”这些对立的范畴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五四民间文学草创时代的学术实践。胡适在比较自己与周作人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时说过,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指明了新文学运动的内容,而自己的《文学改良刍议》则是举起了新文学形式革命的大旗。胡适认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中心理论简单说来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前一个理论是文学工具的革新,后一种是文学内容的革新。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一切理论都可以包括在这两个中心思想的里面。
    • 袁培力
    • 摘要: 1938年8月,日军逼近武汉,人们纷纷撤离,作家端木蕻良和萧红夫妇计划前往重庆。由于只弄到一张船票,在萧红的坚持下,端木蕻良只好先行。8月中旬,端木蕻良抵达重庆。随后,他在复旦大学做兼任教授,主编《文摘战时旬刊》文艺栏。有了稳定的收入,他和萧红的生活安定下来,两人的文学创作也有很大收获。在复旦大学的这段时光,在端木蕻良的一生中,有重要意义。
    • 李张建
    • 摘要: 众所周知,文学是关于人的文学,更确切地说文学应该是关于生命的文学。而这生命不仅仅体现在文学的创作主体上,更直接体现在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上。可以说,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不向人们展示着人的生命的存在。当然,这与作家自身对生命意识的理解与表达有关。无论是人的行动层面还是内在的精神层面,作者将现实中的人映射于文本之中,因此,文学创作成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艺术展现,深入描写人物的生命意识与价值追求成为作家创作的焦点,人物形象的建构无疑成为文学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 周洁茹
    • 摘要: 三十二场从2015年6月的第一场售书会开始,我经历了33场售书会,如果不计入2020年夏天的那一场“线上”,就是32场,最后一场是2019年11月,在宁波新华书店,“一个人的文学观”。4年32场,也就是说,每年8场,我已经不太认识自己了。
    • 周云海
    • 摘要: 一帮网络微信的老文青,一拨不忘初心的花甲人,每天把一个“祥和茶馆群”聊得叽叽喳喳。在一个只有四十来号人的文学微信群里,几乎每天有群里文友的文章、稿子见诸各类报刊。在当天同一份报刊上,还时常会有两位、三位、甚至四位文友的名字幸会同刊。
    • 雷尧
    • 摘要: 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充满激情与梦想,对文学虔诚至极。或许是沐川钟灵毓秀的灵气使然,孕育了属于沐川的"奔放渠炜"宋氏四杰,宋渠、宋炜成为八十年代"整体主义"诗派的创始人之一。宋氏兄弟以务实的精神开拓进取,与戴清明、聂清顺、茹学良、常文健、王开志等文学先驱一道,把沐川38人的文学梦想编辑成了一本叫做《涉川》的书,成为沐川历史上第一本文学刊物。
    • 赵婵娟
    • 摘要: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①是1932年周作人在辅仁大学讲演后由邓三恭整理其讲演内容而出版的一本书.关于《源流》的阐释,历来多有将它看作是对"史"的叙述的文本,尤其是书中将中国文学变迁表述为"言志"与"载道"循环发展的说法,引出了不少关于"循环史论"的褒贬评述.但事实上,如果我们将《源流》放在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下考察的话,会发现所谓的"言史"其实只是一种片面的说法,打破包裹在《源流》之外的"文学史叙述"外壳,方可洞然其作为周作人个人文学观阐释之一种的事实.因而,文章尝试结合周作人同时期其他史料进行分析,考察《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言外之意".
    • 徐淑萍
    • 摘要: 文章通过研究周作人散文创作中贯彻的“人类正当生活”的理念来探究其散文背后的人文意义。选取具体的散文作品展现周作人对“人类正当生活”的坚守。以他特别的宽容性和反抗性在独自抗争,为实现“人类正当生活”的目标而克服重重困难。面对当今社会的道德和信仰现状,提倡“人类正当生活”有利于激发人的独立精神品格,从而遏制拜金主义横行和信仰缺失。
    • 孔德曲鸣
    • 摘要: 夏志清的批评生涯有一重大的价值转向,在其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著述中凸显并完成,却少有人注意和阐发。此变更不单体现为其对“新文学”的改观,更可验诸其批评实践的整体:批评理念与原则上,从执着“文学标准”到推举“人的文学”;中西古今文学/文化的评判上,从反“五四”到反“传统”,从以西方文学为准绳到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一种启蒙的人道主义的文学价值观统摄其转向的诸层面。这一转向不仅提醒我们考察其批评事业应更周全入深,更以其向启蒙的人道主义的价值归趋,在启蒙话语普遍失落、饱受质疑的当今,生出一份独特的文化启/警示,要求我们对话与深思。
    • 赵婵娟
    • 摘要: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①是1932年周作人在辅仁大学讲演后由邓三恭整理其讲演内容而出版的一本书。关于《源流》的阐释,历来多有将它看作是对"史"的叙述的文本,尤其是书中将中国文学变迁表述为"言志"与"载道"循环发展的说法,引出了不少关于"循环史论"的褒贬评述。但事实上,如果我们将《源流》放在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下考察的话,会发现所谓的"言史"其实只是一种片面的说法,打破包裹在《源流》之外的"文学史叙述"外壳,方可洞然其作为周作人个人文学观阐释之一种的事实。因而,文章尝试结合周作人同时期其他史料进行分析,考察《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言外之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