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462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风俗习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70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1820篇;相关期刊1416种,包括思想战线、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第十八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庆阳市岐黄文化学术年会、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民间文学的相关文献由331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守华、钟敬文、毛巧晖等。

民间文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70 占比:70.93%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0.82%

专利文献>

论文:1820 占比:28.25%

总计:6443篇

民间文学—发文趋势图

民间文学

-研究学者

  • 刘守华
  • 钟敬文
  • 毛巧晖
  • 万建中
  • 段宝林
  • 高有鹏
  • 刘锡诚
  • 祝鹏程
  • 佚名
  • 林继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董奇; 黄丽峰; 王旭
    • 摘要: 近日,中国文联授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称号。作为教师,刘守华数十载立德树人、传道授业,培养了大批民间文学专业人才;他担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主席近20年,不负使命,推动民间文艺事业取得了新成就。
    • 熊伟玲
    • 摘要: 中泰两国神话都反映着各自先民的生活经验和民族意识,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精神与价值。神话产生的原因和适宜耕种的自然环境,使得中泰两国具有相似的神话母题。由于中泰神话的文化历史发展进程和文化信仰不同,所以两国各自的创世神话、神的塑造和神话突出的民族精神相差甚远,探讨中泰神话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与泰国的文化差异。
    • 李朝政
    • 摘要: 流浪艺人起源自古代多神教时期,是俄罗斯传统文化中一类重要的民间艺人,在不同的民间文学体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间文学是流浪艺人艺术活动的场域,是他们表演内容的源泉,同时也是流浪艺人表演过程中的二次创作的成果。本文基于流浪艺人的口头创作和俄国学者关于流浪艺人的研究,简述流浪艺人在民间仪式歌谣、勇士歌和民间故事中的实践活动,分析流浪艺人与上述民间文学体裁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类民间艺人在俄罗斯民间文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 张雨
    • 摘要: 现当代以来,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从联系紧密到逐渐疏离。“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高扬民间文学旗帜,在“复演说”影响下将二者简单等同起来,但在之后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科学性诉求、儿童文学话语与教育话语的重合与冲突,导致民间文学的价值被贬低,在教育体制中逐渐被边缘化。脱离民间文学的儿童文学因主题窄小化,丧失了丰富性和深刻性而成为“贫民窟”文学。当今重申儿童文学的审美性质与文化传承功能,需要挖掘儿童生活世界中活态的民间文学资源,深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完成其现代性使命。
    • 张赛英; 郭雨丹; 谢仁
    • 摘要: “绍兴师爷”故事作为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最主要的民间文学之一,凭借其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情节跌宕起伏、师爷极具智慧的人物形象以及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的优势,深受老一辈人的喜爱。其故事底蕴深厚,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更迭,快餐式阅读逐渐盛行,自发学习研究“绍兴师爷”故事的群众越来越少,以传统传讲方式展现绍兴师爷故事的情形日益减少,“绍兴师爷”故事的学习传承与发展成为一项止步不前的难题。
    • 赵雅妮
    • 摘要: 贵州地区作为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丰厚的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资源,其中储存着数量巨大的民间童谣。在过去的一百年(1920~2019年)间,贵州民间童谣在贵州民间歌谣的辑录与整理中逐渐被关注。其搜集、整理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早期"歌谣学运动"中的零星采录,到民间文学普查中的大量辑录,最后到民间童谣独立结集出版,历时百年的辑录与整理为今天传承和研究贵州民间童谣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文本。
    • 周建霞; 崔晓晓(指导)
    •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无论是民间文学还是网络文学的发展都趋向于画面感,从口头传播到影视传播,文学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在结合了新媒体技术之后,更加趋向抓住观众的心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向大众展现我国非物质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随着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非物质文化走向大众视野。本文以文学作品《雪花秘扇》为例,分析在新媒体的发展下,文学作品中的非物质文化走向大众视野的原因。
    • 祝鹏程
    • 摘要: 2021年的民间文学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整体上,学界在民间文学的形式研究上大有进展,同时学者广泛吸收各种新方法,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研究路径不断涌现,呈现出前沿性与多元化相结合的特点。其中既有在学科基础理论上做出探索的著述,也有紧跟国家文化建设需求的研究,体现出了学者朝向当下社会,积极开展民间文学新文科建设的追求。接下来,推动形式研究的本土化,进一步完善新兴概念的理论与方法,以社会史、思想史等方法充实研究,可以积极推进民间文学的发展。此外,研究也呈现出了文类之间的不平衡,以及在热门领域扎堆、低水平重复等现象。学者需要在既定研究传统和热点的基础上,开拓出新的研究方向与方法,推动民间文学健康持续地发展。
    • 陈夏临; 崔栋森
    • 摘要: 在当代,立足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民间文学的研究理念,深入探索地方民族文化记忆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从经典理论的视角,展开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而宁德畲族茶叶文化,以丰富的表现形式,承载并传承宁德畲民"大众古俗"的历史记忆。畲茶文化记忆经由茶俗到茶歌,由口传文学到文字记载,暗藏宁德畲民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立足畲茶药用价值的畲民文学,以畲茶为文化符号,挖掘民俗史中的民族智慧,并延袭宁德畲民文化记忆。畲族民歌与畲家茶俗,记录了宁德畲茶从精品贡茶到规模化茶产业的畲茶种植史,也是一部宁德畲民致富史。而畲民茶文艺以丰富的文化演绎形式,立体生动地还原了宁德畲茶古俗,立足民族文化记忆,向世界讲述源于宁德畲茶的"中国故事"。
    • 吕微
    • 摘要: 内容(质料)①和形式,是五四学者经常使用的一对概念。本文中,笔者依据“质料”和“形式”以及“理论(实证)”和“实践”这些对立的范畴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五四民间文学草创时代的学术实践。胡适在比较自己与周作人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时说过,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指明了新文学运动的内容,而自己的《文学改良刍议》则是举起了新文学形式革命的大旗。胡适认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中心理论简单说来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前一个理论是文学工具的革新,后一种是文学内容的革新。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一切理论都可以包括在这两个中心思想的里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