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462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风俗习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70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1820篇;相关期刊1416种,包括思想战线、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第十八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庆阳市岐黄文化学术年会、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民间文学的相关文献由331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守华、钟敬文、毛巧晖等。
民间文学
-研究学者
- 刘守华
- 钟敬文
- 毛巧晖
- 万建中
- 段宝林
- 高有鹏
- 刘锡诚
- 祝鹏程
- 佚名
- 林继富
- 过伟
- 刘波
- 吕微
- 李小玲
- 王文宝
- 陈建宪
- 李莉
- 王旭升
- 王焰安
- 许钰
- 谈士杰
- 韩崇文
- 严永通
- 吕洪年
- 姚苏丹
- 户晓辉
- 施爱东
- 曾昭安
- 李扬
- 潜明兹
- 萧芳麒
- 钟俊昆
- 陈金文
- 马启俊
- 高丙中
- 黄任远
- 黄永林
- 万吉利
- 孙正国
- 施春莺
- 李冬
- 李姣玲
- 王骧
- 白俊奎
- 肥力
- 董晓萍
- 金乾伟
- 高国藩
- 冯骥才
- 吴素萍
-
-
董奇;
黄丽峰;
王旭
-
-
摘要:
近日,中国文联授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称号。作为教师,刘守华数十载立德树人、传道授业,培养了大批民间文学专业人才;他担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主席近20年,不负使命,推动民间文艺事业取得了新成就。
-
-
熊伟玲
-
-
摘要:
中泰两国神话都反映着各自先民的生活经验和民族意识,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精神与价值。神话产生的原因和适宜耕种的自然环境,使得中泰两国具有相似的神话母题。由于中泰神话的文化历史发展进程和文化信仰不同,所以两国各自的创世神话、神的塑造和神话突出的民族精神相差甚远,探讨中泰神话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与泰国的文化差异。
-
-
李朝政
-
-
摘要:
流浪艺人起源自古代多神教时期,是俄罗斯传统文化中一类重要的民间艺人,在不同的民间文学体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间文学是流浪艺人艺术活动的场域,是他们表演内容的源泉,同时也是流浪艺人表演过程中的二次创作的成果。本文基于流浪艺人的口头创作和俄国学者关于流浪艺人的研究,简述流浪艺人在民间仪式歌谣、勇士歌和民间故事中的实践活动,分析流浪艺人与上述民间文学体裁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类民间艺人在俄罗斯民间文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
-
张雨
-
-
摘要:
现当代以来,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从联系紧密到逐渐疏离。“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高扬民间文学旗帜,在“复演说”影响下将二者简单等同起来,但在之后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科学性诉求、儿童文学话语与教育话语的重合与冲突,导致民间文学的价值被贬低,在教育体制中逐渐被边缘化。脱离民间文学的儿童文学因主题窄小化,丧失了丰富性和深刻性而成为“贫民窟”文学。当今重申儿童文学的审美性质与文化传承功能,需要挖掘儿童生活世界中活态的民间文学资源,深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完成其现代性使命。
-
-
张赛英;
郭雨丹;
谢仁
-
-
摘要:
“绍兴师爷”故事作为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最主要的民间文学之一,凭借其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情节跌宕起伏、师爷极具智慧的人物形象以及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的优势,深受老一辈人的喜爱。其故事底蕴深厚,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更迭,快餐式阅读逐渐盛行,自发学习研究“绍兴师爷”故事的群众越来越少,以传统传讲方式展现绍兴师爷故事的情形日益减少,“绍兴师爷”故事的学习传承与发展成为一项止步不前的难题。
-
-
赵雅妮
-
-
摘要:
贵州地区作为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丰厚的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资源,其中储存着数量巨大的民间童谣。在过去的一百年(1920~2019年)间,贵州民间童谣在贵州民间歌谣的辑录与整理中逐渐被关注。其搜集、整理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早期"歌谣学运动"中的零星采录,到民间文学普查中的大量辑录,最后到民间童谣独立结集出版,历时百年的辑录与整理为今天传承和研究贵州民间童谣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文本。
-
-
周建霞;
崔晓晓(指导)
-
-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无论是民间文学还是网络文学的发展都趋向于画面感,从口头传播到影视传播,文学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在结合了新媒体技术之后,更加趋向抓住观众的心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向大众展现我国非物质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随着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非物质文化走向大众视野。本文以文学作品《雪花秘扇》为例,分析在新媒体的发展下,文学作品中的非物质文化走向大众视野的原因。
-
-
祝鹏程
-
-
摘要:
2021年的民间文学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整体上,学界在民间文学的形式研究上大有进展,同时学者广泛吸收各种新方法,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研究路径不断涌现,呈现出前沿性与多元化相结合的特点。其中既有在学科基础理论上做出探索的著述,也有紧跟国家文化建设需求的研究,体现出了学者朝向当下社会,积极开展民间文学新文科建设的追求。接下来,推动形式研究的本土化,进一步完善新兴概念的理论与方法,以社会史、思想史等方法充实研究,可以积极推进民间文学的发展。此外,研究也呈现出了文类之间的不平衡,以及在热门领域扎堆、低水平重复等现象。学者需要在既定研究传统和热点的基础上,开拓出新的研究方向与方法,推动民间文学健康持续地发展。
-
-
陈夏临;
崔栋森
-
-
摘要:
在当代,立足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民间文学的研究理念,深入探索地方民族文化记忆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从经典理论的视角,展开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而宁德畲族茶叶文化,以丰富的表现形式,承载并传承宁德畲民"大众古俗"的历史记忆。畲茶文化记忆经由茶俗到茶歌,由口传文学到文字记载,暗藏宁德畲民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立足畲茶药用价值的畲民文学,以畲茶为文化符号,挖掘民俗史中的民族智慧,并延袭宁德畲民文化记忆。畲族民歌与畲家茶俗,记录了宁德畲茶从精品贡茶到规模化茶产业的畲茶种植史,也是一部宁德畲民致富史。而畲民茶文艺以丰富的文化演绎形式,立体生动地还原了宁德畲茶古俗,立足民族文化记忆,向世界讲述源于宁德畲茶的"中国故事"。
-
-
吕微
-
-
摘要:
内容(质料)①和形式,是五四学者经常使用的一对概念。本文中,笔者依据“质料”和“形式”以及“理论(实证)”和“实践”这些对立的范畴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五四民间文学草创时代的学术实践。胡适在比较自己与周作人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时说过,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指明了新文学运动的内容,而自己的《文学改良刍议》则是举起了新文学形式革命的大旗。胡适认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中心理论简单说来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前一个理论是文学工具的革新,后一种是文学内容的革新。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一切理论都可以包括在这两个中心思想的里面。
-
-
Liu Jiping;
刘吉平
- 《白马藏族文化研究与产业开发国际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民间艺术家始终相信"万物有灵",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是"万物有灵"的符号体系.民间艺术家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天、地、人、阴阳、五行"进行"矛盾"交融,以"集合万物优点于一身,包罗万象"的文化融合模式塑造形象,关照宇宙苍生;并在"境由心造"的"展演"仪式中,通过民间文学、民间美术的符号语言表达、标注其强烈的"神性"和"灵气",获知、诠释深刻的文化内涵,彰显、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记录、传达民族历史的变迁.从"万物有灵"到"天人合一"再到"境由心造",民间文学与美术共生互融,形成了民俗文化展演的三境界.正是这种现实的状态使民俗民间文化不断发展,并汇成了历史的长河传达于后人.
-
-
张贇洁
- 《第六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语言文学暨文化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随着“文化遗产日”的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宁夏口头文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是在对宁夏民间文学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来重点介绍、分析其中民间文学的运用形式、特征及传承等问题.本论文分别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宁夏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丰富我国文化存在的多样性,是民间文学走向大众文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重大意义.
-
-
-
辛明路
- 《山东省民俗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山东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文化的传承先是从故事开始的,孩子出生到能独立阅读的岁月里,如果没有故事,孩子的启蒙开智会大打折扣,孩子的民族文化烙印就会缺失.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创作出来的故事,就是在传递自己的价值观.爷爷奶奶的故事、爸爸妈妈的传说,带着民族的记忆,潜移默化地确立孩子的民族属性.然而,如今影视进家、电脑访外、手机问候,除了工作或应酬,人们面对面地交流少了.民间的故事篓子少了,聚在一起听故事现象没有了,许多民间故事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如果任其消失,愧对祖先,愧对后代.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故事;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民间文学.
-
-
廖元新
- 《第二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
| 2015年
-
摘要:
21世纪初,"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开始浮现在公众面前,并成为各界日益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看似忽然火热的"非遗"热并非是"横空出世",考察其来龙去脉,不仅和国外民俗学界的推动有关,和国内民俗学的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将以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为例,考察其在"非遗"酝酿和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承启作用.同时,反思在"集成"编纂和"非遗"保护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这将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认识"三套集成"的历史意义,亦有助于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今后的发展.
-
-
顾希佳
- 《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十分浩大而又极其复杂的文化传承工程.民间文学则是这个工程中十分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实,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传入中国之前,祖先在这方面早就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诗经》对当时民间歌谣的记录整理,无疑是在当时背景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极大重视和极有效的保护.作为一种经典,历来受到全世界的尊重.采风是一项必须持之以恒的工作,民众中的民间文学活动,是一种不断发生着变化的文化现象。前人的采风可以说明前人所在时代里的民间文学状况,都又不能代替今天的情形。浙江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大多能注意到这个规律。其次,浙江各地文化部门大多十分注意文本资料的编纂和数据库建设。浙江各地的文化工作者还特别关注当下民众中的民间文学活态传承,努力创造条件,使得传统的民间文学活动,在当下仍能薪火相传,在新时期里获得较好的活态保护。综上所述,浙江各地的文化工作者在保护民间文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不断探索,辛勤耕耘,已经做出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绩,还有待作进一步的总结。
-
-
赵亚丽;
吴力菡
- 《2018年防城港市“京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京族的主体主要分布于越南,其祖先约在16世纪初陆续由越南涂山等地迁移至今广西东兴市,主要聚居地分布于江平镇澫尾、巫头、山心三个海岛上,具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唯一以海洋捕捞为业的少数民族.京族人民凭借其独有的海洋民族精神,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也构成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引起了包括大众和研究者在内的共同关注.②同时,京族人民与其他各族人民长期友好相处,文学文化等方面互动融合发展的历史由来已久.但目前研究者对其关注不够,相关研究报道尚不多见;同时,爱情是人类永恒而特殊的情感,对人类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本文以京、汉族民歌中“爱情”概念认知构建为例,对京族海洋文学和汉族内陆文学之间的互动融合进行研究.
-
-
谢秀琼
- 《第二届海洋文化经济论坛》
| 2016年
-
摘要:
浙东渔故事首先是民间文学的重要构成,不论在人物塑造、价值指向还是在情感表达上,都集中体现了浙东人共有的审美趣味和价值选择.渔故事又是渔民俗的一部分,浙东渔故事所传递的物质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岁时节令习俗、人生礼仪习俗、禁忌信仰习俗等信息,承载着浙东人的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简单地说,浙东渔故事的审美性与民俗文化性不可偏废.因此,科学、合理地发掘渔故事的民俗文化特征,将渔故事的保护与开发需要融入日常生活、融入民俗表演、融入旅游文化等,是新语境下寻求传承的路径之一.
-
-
程守祯;
刘娟
- 《第十八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庆阳市岐黄文化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医家传说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民间文学中最常用的口头叙事文学形式,扁鹊的传说作为医家传说,其传播之广远,影响之广泛都具有典型性,文章以扁鹊的传说为例,探析影响民间传说产生、流传、变异的因素,其中发现:尽管影响民间传说的细微因素林林总总,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创作者是主体因素,人们的需求是内在动因,而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进则是背景因素。充分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民间传说发生、发展和变异的整个过程,也让我们认识了活在民间的扁鹊,同时对以扁鹊为代表的医家文化在民间的传播脉络也有了比较清楚的认知。对深刻了解民间传说的价值和功用以及医家传说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作用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