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蒙古族

蒙古族

蒙古族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757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28篇、会议论文135篇、专利文献14238篇;相关期刊2174种,包括内蒙古社会科学、老年世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85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4第二届海峡两岸体育运动史学术研讨会、中国民间文学与民族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等;蒙古族的相关文献由7294位作者贡献,包括樊永贞、佟伟军、郑连斌等。

蒙古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28 占比:34.07%

会议论文>

论文:135 占比:0.62%

专利文献>

论文:14238 占比:65.31%

总计:21801篇

蒙古族—发文趋势图

蒙古族

-研究学者

  • 樊永贞
  • 佟伟军
  • 郑连斌
  • 张永红
  • 陆舜华
  • 李咏兰
  • 哈斯巴根
  • 邢莉
  • 赵宏林
  • 郝延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张易博; 王海亮
    • 摘要: 近年来,各式各样的主题酒店层出不穷,而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若将其融入主题酒店室内设计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文章首先阐述了蒙古族传统装饰元素,然后阐述了蒙古族传统元素在主题酒店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意义,最后提出蒙古族传统元素在主题酒店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以期传承传统蒙古族传统文化,创新酒店室内空间设计的思路。
    • 牛泽钊; 周君华
    • 摘要: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回顾和总结近10年蒙古族传统体育研究。在肯定蒙古族传统体育研究取得丰富的学术价值成果的同时,探讨其存在的不足以及对今后研究的改进建议。研究表明,近10年在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蒙古族传统的应用以及开展状况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研究中仍存在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不足、所涉及到的问题解决不足、研究方法存在不足、研究成果来源和表达形式不足等问题。建议:注重理论探索,细化蒙古族传统体育研究议题;对借鉴理论研究保持严谨态度;提升研究水平,探索研究方法;增加学术交流,创新传承途径。
    • 李东娜; 律梦琪
    • 摘要: 蒙古族索永布纹样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研究以蒙古族传统纹样索永布为设计元素,对其文化内涵和现下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目前视觉元素过于表面化及蒙古族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应突出民族特色的问题,并针对蒙古族索永布旅游纹样文创产品设计进行初步探讨与设计分析,提出了造型抽象概括和打散重构等设计方法,尝试以蒙古族索永布纹样为参考设计一套具有蒙古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
    • 田苏琦; 董奇; 史慧; 段廷
    • 摘要: 蒙古族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其部落服饰形成的文化脉络,目的是为现代中国风的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宝库与文化底蕴。通过文献阅读和田野调查的方法,从清朝对蒙古族的政治制度背景出发,溯源清代以前满蒙服饰特点,并从服装造型以及艺术审美特点的角度,对比分析清朝时期满蒙服饰特征。研究表明,科尔沁服饰是清朝盟旗制度与联姻政策双重作用的产物,在清朝政治制度下的满蒙民族服饰之间的文化交融,形成了两个民族服饰造型的融合与审美的共通。
    • 齐天双; 高圆; 董奇
    • 摘要: 头饰不仅仅是日常之物,也是一种仪式之物,兼具着实用性、装饰性以及象征性这三重特点。蒙古族是极为重视头饰的民族,自有不戴冠帽不至人前的礼仪规制。尖顶帽作为蒙古族帽饰显著标志,文章通过蒙古族历史的变迁、宗教信仰、图案审美,以及在文化上的传承、借鉴、融合,从而探析其形制的成因。并将典型的蒙古族尖顶帽的造型结合多民族元素以及现代审美观念,进行创新设计应用研究。从而打破原有款式,激发传统文化符号活力,使蒙古族头饰以创新的形式,与时俱进地传承发展下去。
    • 牛文玥; 孟春荣
    • 摘要: 元上都作为元代创造奇迹的集中展现,在文化涵化的过程中吸收接纳了东西方各民族十分丰富的装饰元素,同样保留和继承了蒙古族等游牧民族装饰文化。本文从文化涵化稳定性的视角对元上都遗存装饰文化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元上都遗存装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 樊永贞
    • 摘要: 蒙古族的苏勒德(sulde),古代称之为“图格”或“秃黑”,是一种头部用动物鬃毛装饰的旗徽或旄纛,源自于匈奴、突厥、契丹等古代部族的传承。因其呼虎勒(缨子)所用公马鬃毛颜色的不同,而被称之为察罕(白)苏勒德、哈剌(黑)苏勒德、阿拉格(花)苏勒德,古代由蒙古乞颜部等不同部族人群使用和祭祀,相当于现代的国徽、国旗和军旗。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演变之后,苏勒德已经成为了一种凝聚民族力量、传播民族之魂的信仰之物,成为了当今蒙古民族祭祀文化传承的载体,昭示着大众祈求国泰民安、和平幸福、兴旺发达的愿望,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 樊尚仁
    • 摘要: 在蒙古高原,世代逐水草而游牧的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蓝色、信奉长生天的习俗,他们认为蓝色喻示着浩瀚无垠、纯洁美丽、清新永恒,是上苍的色泽。蒙古民族的原始宗教——博教(萨满教的分支)则认为神力无穷的苍天是“父亲”,慈祥无比的大地是“母亲”,苍天、大地以其神秘的力量创造了自然界,呵护、养育着草原上生生不息的万物生灵。人类只有崇敬自然、顺应自然,才会拥有赖以生存的空间。
    • 多洛肯; 侯彪
    • 摘要: 清代蒙古族女性诗人以少数民族的身份与视野,在长时期的中华文化熏陶成长滋润中,用汉语进行诗文创作,建构了诗意的文学精神家园。她们的诗作或语言精致典雅、清丽自然,或女性意识浓厚;她们既有诗作,也不忘创作批评,她们以独有的女性意识和诗学理念进行情感生命的诗化与开拓,使生命与诗歌完成融合,拓展出一片属于蒙古族女性诗人的审美丰裕空间领域,进行自我灵魂的建设与探索,最终确立了作为女性文学书写存在的永恒价值。蒙古族女性诗人诗化、艺术化的人生追求,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多重交融的理解,突出对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认同。
    • 葛华廷
    • 摘要: 蒙古族“敖包祭”,源于藏族“玛尼祭”,它是随着明代中后期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而逐渐兴起的一种宗教祭祀方式。藏族中流行的玛尼祭,则是保留、吸收了藏族原始宗教本教以山神为最高神的高山崇拜教义而形成的。而这种高山崇拜的宗教观念及相关宗教仪轨,只能产生于青藏高原和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等高大山峰很多的地区。敖包上插柳立杆,则反映出尚留有蒙古族传统萨满教祭天仪式的遗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