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391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风俗习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93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765篇;相关期刊1570种,包括思想战线、民俗研究、民间文化论坛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4全国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学术论坛、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4年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等;民间故事的相关文献由343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守华、万建中、佚名等。
民间故事
-研究学者
- 刘守华
- 万建中
- 佚名
- 蒲向明
- 林继富
- 钟敬文
- 张顺怀
- 曲志榕
- 陈金顺
- 沈淦
- 漆凌云
- 祝秀丽
- 何怡
- 刘雪玉
- 张琼洁
- 徐佩
- 李丽丹
- 李俊
- 李扬
- 李静
- 杨国华
- 段宝林
- 段明
- 金荣华
- 齐海英
- 丁震山
- 严永通
- 于敏
- 何绵山
- 傅光宇
- 刘锡诚
- 宁世群
- 徐晓英
- 李娜
- 李宁
- 李建宗
- 杨军
- 江帆
- 汪玢玲
- 潘焕新
- 王丹
- 王盛海
- 王青
- 盛新凤
- 肖毛
- 臧马
- 许钰
- 赵丹
- 邱思文
- 陈建宪
-
-
隋丽;
沈莉
-
-
摘要: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及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大学生民间文学戏剧节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中的一个实验性的探索.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民间故事生存空间已经发生变化,它的社会功能逐渐减弱,审美愉悦功能增强.传统民间故事立体化的多种艺术表达,为故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的参与使其自身成为民间故事特殊的"传承人"群体,为民间故事孕育出一个新的文化生态场域.
-
-
范雨晴;
季玲
-
-
摘要:
依托《快乐读书吧》的民间故事类整本书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感受其中朴素的价值观,产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能自主阅读不同地区的民间故事,并乐于与大家分享整本书阅读的成果。为达成目标,可以通过导读、推进、展示等不同课型进行指导,达成互动,有效落实阅读要素,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
-
赵群
-
-
摘要:
典故,原本是指旧制、旧例,我国汉代时曾专指掌管礼乐制度的一种官职名称。现在我们所说的典故,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者传说。典故有的来自于民间故事、传说、习俗、神话、历史事件,如“嫦娥奔月、高山流水、击楫中流”等;有的来自于史书中的故事,如“才高八斗、杜康、折桂”等;有的来自于佛经、圣经中的故事、人物、礼仪,如“天女散花、结草衔环、替罪羊”等。
-
-
蒙瑶
-
-
摘要:
壮锦是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壮族人民社会历史、宗教信仰等诸多文化因素,代表着壮族文化心理。而壮族女性作为壮锦编织的主要参与者,对壮锦手工艺做出了巨大贡献,壮锦纹样背后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形象的建立更是离不开壮族母系氏族的宗教信仰、历史渊源。从极具壮族特色的民间故事出发,丰富多样的壮族女性形象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生活的信仰理念和民族精神,还见证了壮族原始文明到农耕文明的历史性进步。
-
-
茶志高;
江嘉楠;
许珊珊
-
-
摘要:
云南民间的杨慎传说流传广泛,主要集中于昆明、大理、保山和红河地区,与杨慎在滇行迹大致吻合。流传于大理地区的杨慎故事相对独立,而昆明周边流传的杨慎故事与明代安宁人杨一清故事有混同情况。因杨慎、杨一清姓氏名号相似,再加上殿试之缘、杨慎拜谒杨一清以及两人与安宁的关系,故二杨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往往被“移花接木”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而此现象正好说明二杨在云南民间的广泛影响以及民间对他们的喜爱和崇拜。
-
-
李朝政
-
-
摘要:
流浪艺人起源自古代多神教时期,是俄罗斯传统文化中一类重要的民间艺人,在不同的民间文学体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间文学是流浪艺人艺术活动的场域,是他们表演内容的源泉,同时也是流浪艺人表演过程中的二次创作的成果。本文基于流浪艺人的口头创作和俄国学者关于流浪艺人的研究,简述流浪艺人在民间仪式歌谣、勇士歌和民间故事中的实践活动,分析流浪艺人与上述民间文学体裁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类民间艺人在俄罗斯民间文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
-
周益民
-
-
摘要:
民间故事有其鲜明的特征和相应的“读法”,本文以中国民间故事为例,阐述了阅读文本的遴选范围、类型,厘清了民间故事的阅读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阅读方式与方法。
-
-
吴晓东
-
-
摘要:
民间所流传的故事,并不都是具有固定的目的。虽然某些故事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其讲述目的却往往可以变动,以达到不同的交流目的,实现不同的故事功能。从交流诗学的视角,学者们可以转换故事的研究范式,从事项移至事件,不仅要看到故事的静态文本,更要看到动态的故事讲述,从而洞察到故事演变的动因。
-
-
李静
-
-
摘要: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在创作过程中必然要表现出创作者个人及其所归属的文化地域的特征,而细化这种特征,从国家的角度来讲,指的是民俗文化元素。民族作为以历史发展、语言和文化进行划分的一类人群,其具有鲜明的特征,将其传统文化元素引入动画创作中能够凸显特点,丰富动画的内涵和形式。广西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拥有灿烂的民族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动画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其能够提供丰富的养料;而借助动画这种融合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现代艺术形式,也能够对广西的民俗文化产生宣传和推广的作用,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文章基于此,分析了民俗文化元素对广西动画发展的意义及动画产业发展对广西民俗文化传承的意义,并提出了广西民俗文化在本土动画创作中的融合方式和举措。
-
-
朱戈倩
-
-
摘要:
故事,是一切文学形式的核心和精髓,而故事期刊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传承载体之一。随着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广泛运用,故事的传承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改变,但故事内核始终没有变。2021年,以发掘传承民间故事为宗旨的《山海经》杂志创刊40周年,本文将以《山海经》杂志40年发展历程为例,探讨故事期刊在数字化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现状与路径。
-
-
Yu Dan;
于丹
- 《白马藏族文化研究与产业开发国际论坛》
| 2017年
-
摘要:
通过实地考察,本文把拥有相同母题不同地区的民间故事置于文学的同一层面进行研究,从类型切入,运用比较文学和民间文艺理论等方法挖掘同一母题下不同地区民间故事的流传和变异,进而探讨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县及甘肃陇南文县民间故事间相互影响和同类型民间传说中的变异特征,考察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的异质性.
-
-
莫愁
-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社区是非遗保护的主体和中心,本文以重庆广阳明月沱社区为例,展现中国非遗背景下民间文学的社区保护.社区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依托.同时,民间故事价值的彰显和传承的可能在于社区功用的发挥,如为老龄化解忧、表达群体认同和协调群体关系等.
-
-
杜伟
- 《第五届环北部湾高校研究生海洋学术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中华文化在源头上属于内陆文化,夏商周三代对于海洋的记载较少,直到秦汉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疆域面积大大扩展,再加上南方越族等民族的融合,有关海洋的内容开始进入传统文化中.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的《山海经》的作者就认识到人类生存的大地在“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的地理状况,其中颇多关于海洋的描述,虽然充满了神话的荒诞幻想色彩,但也表达了汉族初民对于神秘海洋的最初想象和探索.纵观粤琼民间故事中与海洋有关的篇章,不难看出传统民间文化神奇瑰丽的想象力,神仙鬼怪,海外仙山,龙王仙女等应接不暇:也不难看出渔民对海洋生物的熟悉与了解,各种鱼类的特点和泪游规律在传说故事中应有尽有;更不难看出粤琼人民对海洋的熟悉与热爱。
-
-
武善爱
- 《山东省民俗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山东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费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春秋时称鄪邑,战国时称鄪国,西汉时置费县,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而民间故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通过参与搞地名普查、申报费县"千年古县"名录等,发现了许多流传在当地的传说故事,读之有味有趣,便多方搜集、筛选整理,出版了一本以费县为主的沂蒙山区民间故事集《相思草》,这些民间故事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有以下几大类.
-
-
杨雁雁
-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将民间故事转化成影视艺术作品,无疑是一件既有现实价值也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它不仅能为当下的影视创作提供丰厚的创作资源,而且还能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加生动鲜活的延续发展.本文梳理了我国不同类型的民间故事的影像化现状,指出了相同的民间故事呈现在荧幕后的差异性以及产生的原因.在影视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归纳了民间故事影像化的优势,即民间故事自身的魅力和受众的熟知,故事具有的复制性和再生能力.本文最后探讨了民间故事影像化的方法和规律,指出民间故事影像化的过程必须适应当代受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心理,为遥远的民间故事注入当代生活气息和价值观念,同时注重影视技术带来的视听表现力。
-
-
王均霞
-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4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当前学界对巧女故事的研究大都在父权制的框架下强调巧女故事中透露出来的反抗意识,认为故事歌颂了女性的聪明才智与独立自主,是对传统社会压迫妇女的一种颠覆.但通过对《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省卷本)中的巧媳妇故事和仙妻故事的比较研究,分析故事讲述人的性别、身份及其叙事线索,可以发现,巧女故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本质上并未超出传统父权制对于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的框定,相反,它恰恰是传统父权制对女德的规范在民间教化实践的结果.从中国女性民俗研究的历史脉络来看,巧女故事中所透露出来的反抗意识更可能是研究者建构的结果.
-
-
李海峰
- 《第九届(2018)中国鹿业发展大会》
| 2018年
-
摘要:
这个故事不知道是那年那代的,故事里说的是一个叫兰妹的姑娘救了一个梅花鹿,梅花鹿报恩的故事.兰妹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她生的眉清目秀,心灵手巧,很小就学会养蚕.她养的蚕宝宝在村子里是最好的.有一次兰妹上山采桑叶,她看到一只梅花鹿一瘸一拐地走着.兰妹一看,原来梅花鹿一只腿受伤了,血还流着呢.兰妹就找些草药敷在梅花鹿腿上,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块布包住梅花鹿的伤口.伤口包好后,梅花鹿挣扎站起来,朝兰妹点点头就走了.兰妹渐渐长大了,她与邻村的鹿郎相爱了。鹿郎是一个英俊威武的青年,箭法相当好,是远近闻名的猎手。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兰妹养蚕,鹿郎打猎。谁知这个事传到一个叫“色迷精”的财主的耳朵里。色米精听说兰妹很漂亮,他就找个兰妹家欠他钱的借口非要把兰妹抢走,鹿郎和乡亲们哪里能愿意,他们齐心协力把色米精打跑了。色迷精就想个毒计,他派人藏在兰妹去养蚕的山上趁鹿郎和兰妹不注意,用一台轿子把兰妹抢跑了。鹿郎听说后,一直追,可是色迷精的狗腿子太多了,他被色迷精的狗腿子给打晕了。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鹿郎醒了。鹿郎看到眼前也有一个帅帅的小伙子。鹿郎想爬起来,可是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那小伙子笑着说:“你先别动,我配好药给你舀点泉水回来。”鹿郎点点头想起兰妹,痛苦地闭上眼睛。一会儿那小伙子舀水回来了他把水个鹿郎喝。鹿郎喝了小伙子舀的水身上的伤瞬间好了,而且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鹿郎问小伙子:“你是谁,为什么救我。”那小伙子说:“我也叫鹿郎,救活你就是为了救兰妹。”鹿郎惦记着兰妹,也没有细问就跟着小伙子一起去救兰妹。他们俩疾跑终于在两山的险要处追上色迷精和他的狗腿子。他们俩拿起一根棍子劈头盖脸地打向狗腿子。这群狗腿子哭爹喊娘的跑散了,色迷精见不是对手也悄悄溜了。鹿郎打开花轿救出兰妹。俩人又是欢喜又是流泪。鹿郎带兰妹去感谢小伙子,小伙子说:“不用感谢我,我要感谢你们。”然后小伙子就从怀里掏出一个带血布条给兰妹。兰妹才想起,这小伙子是她救过的一只鹿。那小伙子对兰妹说:“这色迷精估计不会罢休,他们还会来抢你,如果化们再来,你就把这个布条扔出去。”说完,小伙子就化成一只梅花鹿跑走了。鹿郎和兰妹看着鹿跑走,也回家了。果然,没过几天,色迷精又带着一群狗腿子来抢兰妹了。兰妹和鹿郎特意跑到村外空旷的地方,色迷精和狗腿子紧追不放。兰妹就从怀里掏出布条扔在天空,紧接着电闪雷鸣,那白布化成一个蛟龙,蛟龙一个打滚就变成一条小河,和谁呼啸地冲向色迷精和狗腿子,瞬间便把狗腿子和色迷精冲的不见踪影。
-
-
-
-
许尚枢;
孙明辉
- 《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
| 2014年
-
摘要:
2006年5月20日,由浙江省天台县申报的"济公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八年来,天台和杭州等地在保护和传承济公传说、弘扬济公精神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2年12月,"济公传说"在"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文化符号(民间故事)网络评选"中荣获"浙江最具地域特色民间故事".但无庸讳言,由于生存的历史环境改变,当前原生态的济公传说已处于濒危状态,急需采取切实措施加以保护;由于济公传说广泛流传各地,更有待各地联手合作,使之永续传承.济公传说作为一种活态的民间文学,经过口VI相传,一直流传至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浙江有两个济公“传说圈”。这些传说依存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具有地域的原生性;突出神秘的超自然力,具有情节的神奇性;体现了罗汉信仰和禅宗思想,具有文化的传承性;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内容的多样性;反映民众的喜怒哀乐,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天台和杭州等地,在保护和传承济公传说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由口头传播到书面文本,是民间传说由第一生命向“第二生命”的转化,因此记录并出版民间传说故事集也是保护的一种形式。各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民间文学普查工作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有关济公的传说和故事,无疑是记录20、2l世纪之交的民间传说生存现状和使之传承于后世的必要一环。此外还要各地重视济公传说的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天台和杭州等地重视济公传说基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