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莫言

莫言

莫言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587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48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5068篇;相关期刊1749种,包括文学教育、青年文学家、杂文月刊:原创版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第十一届华北六省、市、自治区农学会学术年会、2015中国食文化发展大会等;莫言的相关文献由4463位作者贡献,包括莫言、张志忠、曹金合等。

莫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48 占比:53.46%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5068 占比:46.33%

总计:10938篇

莫言—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尹遥
    • 摘要: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农村十分贫困。小小莫言跟随母亲一起捡麦穗,被一个所谓看管麦田的男子发现,那男子便不由分说地追打母亲,莫言眼睁睁地看着母亲被那个男子打了一巴掌,鲜红的血从嘴角边一滴-滴地流下来,痛苦与憎恨只能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很多年以后,已经长大了的莫言陪母亲逛街时偶然遇到了当年那个追打母亲的人,记忆与仇恨瞬间在莫言的胸中奔涌,莫言大步冲上前正要挥手打过去之时,母亲一把拉住莫言说:“不要打,现在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与当年那个打人的人,不是同一个人。”
    • 徐国庆
    • 摘要: 小说集《晚熟的人》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新书,主要体现了莫言对故乡中人与事的关怀。全书由十二篇中短篇小说集合而成,是莫言近年来感悟乡村变化、书写乡村人事的文学呈现。莫言在《晚熟的人》中的乡土书写呈现在自觉地消解崇高,关注到乡土图景的新变,塑造出形色各异的乡村群像等方面。在新时代乡村的变化之中,莫言拒绝陌生化和旧有的经验,更新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书写乡村发展过程文化、经济、伦理的改变,从而将乡土书写的目标最终指向人性深处“善”的表达。
    • 陈艳
    • 摘要: 《檀香刑》中孙眉娘是莫言独具匠心塑造的一个女性形象,从女性主义的“天使”与“妖妇”理论角度来说,她属于“妖妇”形象的范畴。她既带有原罪特征的官能美,又具有放纵欲望的反叛精神,以及生存意识的觉悟和对庙堂文化的挑战,正是这些独特的“气质”完成了她“妖妇”形象的塑造。
    • 杨阳
    • 摘要: 在中国现当代文坛,莫言是一位具有旺盛创作力的天才作家。他笔耕不辍,写出了《天堂蒜薹之歌》《蛙》《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等一系列小说。在莫言几乎所有的小说中都刻画了诸多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基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莫言小说中伟大无私的母亲形象、勇于担当的妻子形象以及独立自主的个体形象,并从早年生活经历的影响、对女性生存现状的关照以及乡土文化的浸润三方面来探究莫言笔下女性形象塑造的主要成因。这些充满自我解放意识的女性形象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李嘉轩
    • 摘要: 《火把与口哨》收录于《晚熟的人》小说集中,是莫言于2020年创作的小说。在小说中,莫言将小说背景复归于乡村,围绕高邦与顾双红等一系列人物的命运展开讲述。在具体讲述过程中,莫言运用精湛的叙事笔法,呈现出鲜明的叙事特色,同时巧妙设置篇名,展现人物身上的人性美。
    • 陈景源
    • 摘要: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莫言是一面独特存在的旗帜,他是中国目前唯一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其作品中的一系列女性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对传统劳动妇女的压迫与摧残。本文首先以其作品中的叛逆女性形象分析为切入点,对其成因进行剖析,进而解读莫言的女性创作观,最后对莫言女性形象的历史意义进行深入解读。
    • 崔谦
    • 摘要: 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50后”作家的代表,学界围绕他开展的研究可谓相当丰富。在论及莫言的创作与古今中外艺术资源的关系时,许多研究者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莫言小说以多元艺术资源为基础,追求写作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上。但通过分析莫言笔下近代历史和农村题材的书写、初期创作对“真善美”的文学价值的直接追求、80年代中期之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小说的题材选择、价值追求和叙事形式等方面,莫言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十七年文学”这一当代文学“近传统”的继承与借鉴。
    • 王昊
    • 摘要: 莫言新近出版了获诺奖之后的第一部小说集《晚熟的人》,这部小说集在承续作者此前创作特点的基础上,也有诸多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叙述结构、元话语等方面。其叙述往往从当下开始,进而转向往昔的岁月,再回到当下,也就是时空的现在——过去——现在的结构模式。如此就易于造成小说情节的大跨度和时空的大开阖。整部小说集还有大量元叙述及互文叙述,再加上一贯的实与虚相结合的叙述格调,配以对新的环保主题、新媒体现象等的关注和描写,形成了这部小说集别具匠心的叙述特点。
    • 曹金合
    • 摘要: 进入新世纪,莫言越来越感觉到戏剧旋律和节奏的乐音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它可以非常轻松地跨越地域、文化、文字和种族的隔阂,用优美动听的旋律达到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人群有效沟通的目的。不过,莫言在小说创作中杂糅戏剧元素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艺术形式。莫言小说中杂糅的戏文、穿插的快板词、嫁接的茂腔戏都是为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服务的。莫言在小说中加强对具有地域和民族色彩的地方戏曲的挖掘,对自己从小就耳闻目染的茂腔的充分利用,成为他的新世纪小说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征。
    • 付一凡
    • 摘要: “看与被看”的文化模型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巨大潜能,它由鲁迅创造,展现于《示众》《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中,是被称为“国民劣根性”的一种生存方式,当代作家莫言继承并丰富了该模型的内涵。莫言为看客一方注入了野性力量,从而挖掘出了民族性觉醒的可能性,使看客与被看者的关系由对立转向统一。对比鲁迅的小说与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莫言笔下的民众虽然在“看与被看”的文化模型中展露出了嗜血黑暗的动物性,但从生命意识的角度探析,动物性被上升为激发民众觉醒意识的内在动力,它极具生存热情与民间原始野性,使“看与被看”模型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审美高度。莫言的视角与民众平行,为底层民众争取到文学历史主体地位。研究莫言对鲁迅“看客文化”方面的继承与超越,可以对五四以来文学史精神的转变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