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小说
中国当代小说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5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932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艺评论、文艺争鸣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2015中国食文化发展大会、第四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等;中国当代小说的相关文献由24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运抟、马硕、任现品等。
中国当代小说
-研究学者
- 李运抟
- 马硕
- 任现品
- 冯全功
- 尤凤伟
- 张清华
- 王君
- 谢有顺
- 一评
- 刘小波
- 刘洵
- 周政保
- 张元
- 徐戈涵
- 徐肖楠
- 李振声
- 李雪
- 桫椤
- 汪政
- 王姝
- 王春林
- 胡少卿
- 赵树勤
- 路文彬
- 郑贞
- 郝丽华
- C.托罗普采夫
- 严慧
- 于坚
- 仕永波
- 付海亮
- 仵从臣
- 何平
- 侯静
- 俞志慧
- 傅元峰
- 傅太平
- 傅悦
- 冉云飞
- 冯小冰
- 冯晓
- 刘传霞
- 刘家鸿
- 刘永春
- 刘江凯
- 刘洋
- 刘海涛
- 刘瑾
- 刘继明
- 刘进才
-
-
马赫阳(整理)
-
-
摘要:
於可训《乡野传奇集》新书分享会于2021年11月21日在武汉市卓尔书店举行。在本次分享会中,刘醒龙、李修文、黄博文三人表达了对於可训的敬意,赞扬了他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文学造诣。宋小词认为於可训能够将生活中熟悉平常的事物形象且灿烂地描绘出来。蔡家园指出於可训运用“俗事雅写”“野事正写”等写作手法,对中国传统传奇的审美品质进行了现代化的转化。叶立文认为於可训的写作充分体现了“讲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经验”的文学诉求。周新民认为於可训充分关注了民间小人物的生命历程,是对五四以来重新发现民间的一种接续。於可训明确阐释了自己的写作回归中国经验、反映时代风貌的意愿与实践情况。本次《乡野传奇集》新书分享会,对推动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和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
-
李旭斌;
温奉桥
-
-
摘要:
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的生命隐喻除了对遮蔽和压抑生命“存在”的主流意识形态“去蔽”以外,还体现在对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唤醒,这使得文学不仅呼吁社会尊重个性差异和生命欲望,关注人在现实生活和传统文化层面被摧残和异化的境况,更重视人自身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选择,不断张扬生命意识并将人性的表现推向更高的层次。作家往往使用诸多死亡意象将故事带到终点,通过隐喻证明了真正的悲剧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人类在走向悲剧终点时所面临的各种困境。
-
-
朱耀武;
许俊农
-
-
摘要:
当代中文小说开始走向海外市场。小说英译的海外评价和接受,能够推动中文小说在海外市场的传播范围,同时,也能展望中国当代小说今后的发展之路。中国当代小说海外译介仍存在众多局限,以鲁迅、木心的小说译介为代表,反映了中国当代小说在英译过程中,海外读者表现出的评价及接受特征,并通过此研究推动中国当代小说在海外,尤其是现代英语世界的传播。
-
-
肖笛
-
-
摘要:
基于两部海外译者所译中国当代小说,从经典化视角系统分析了小说的具体翻译特点,并结合西方媒体相关评价反馈,分析了小说在语言、句式结构、修辞手段及叙事方式等层面的积极经验。根据译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传播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识别并处理好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本土经验,使海外读者的阅读体验最大程度地接近中文读者;鼓励国内学界对译文开展批评性分析,为海外译家提供更多导向参考;强化译者与出版机构的经典化意识,确保译文不脱离原生活;充分发挥汉学家深谙译入语的语言文化优势并向其提供多维度支持,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国际经典化。
-
-
马硕;
龙慕瑭
-
-
摘要:
以仪式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叙事中,“秩序”是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体现出仪式的内在精神,更将仪式叙事与一般叙事相区分。当代小说的仪式叙事呈现出仪式描写从特殊到普遍的趋势,即仪式的泛化,这种叙事方式可视为“仪式化书写”。“秩序”在仪式化书写中仍然承担着表现仪式传统的作用,但由于仪式的泛化,秩序结构也相应被弱化,于是,一种具有“秩序”样貌,却“溢出”秩序结构的叙事反而成为仪式化书写的新形式。对“秩序”从仪式叙事到仪式化书写的溯源,以及对仪式化书写中溢出“秩序”的叙事研究,能够创新小说批评的方式,并可大幅开拓小说研究的视野。
-
-
傅悦;
吴赟
-
-
摘要:
译介效果重在探寻跨文化语境下读者接受的规律性特征.我们在区分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搜集、语料库辅助下的主题词分析和褒贬程度量化分析,结合文本细读,发现余华小说在美国的译介效果具有矛盾统一体和多维差异化特征.余华"实验派"的创作标签对于专业读者而言更有意味,其蕴含普世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和相对成熟多变的文风分别构成了跨文化视角下文学审美价值的内核和表征.普通读者通过融入个人感悟的诠释和强烈的共情体验,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有关"家庭""苦难""生死"等中国传统价值观和作者个人哲思的差异化认知.
-
-
冯全功;
徐戈涵
-
-
摘要:
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隐喻型性话语多姿多彩,其中以"性是植物""性是动物""性是战争""性是农业""性是食物"的概念隐喻最为常见.研究发现,译者对这些性话语的再现并不是很到位,有很多删减现象,尤其是那些文化个性较强或不参与文本建构的性隐喻表达;针对参与文本建构或跨文化适应性较强的隐喻型性话语,译者往往对之再现,效果比较理想;译者偶尔还会增添一些性隐喻表达,使之更具感染力.总体而言,译文弱化了原文的性隐喻修辞场,不利于传达中国人理解和体验性的特殊认知方式.
-
-
张博实
-
-
摘要:
1996年,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1),教条而刻意地将世界的矛盾性,归于如基督教、儒教、伊斯兰教等几个宗教文明之间的对峙与博弈。亨廷顿忽略了世界的复杂的多变性和丰富性,把一个动态的世界,变成了几块僵硬的所谓的文明"板块",让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从抽象走向"肢解"。他的这一倾向,曾多次遭到学者爱德华·萨义德的严厉批评。
-
-
欧阳灿灿
-
-
摘要: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曾批评中国当代小说受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影响,偏好描写与情节无关的场景而显得过于冗长。他从结构严谨的角度来评价中国小说,认为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小说沉迷于描写琐屑的生活场景,情节不够紧凑,因而小说有丧失文学性与审美性而变成"百科全书"之嫌。我们认为,葛浩文所说的与情节无关的生活细节描绘,源于中国文学的"文""人"以及"世界"相融合的表现传统,体现的正是中国小说的"中国性",亦即"中国特色"。
-
-
冯小冰
-
-
摘要:
赞助这一概念由勒弗菲尔提出,又可分为"不可分型"和"可分型"赞助.本文依据勒氏的分类思路将"可分型"进一步细分为意识形态赞助、经济赞助和社会地位赞助.以此为出发点,结合中国当代小说德译出版信息数据库来探讨1978-2017年中国当代小说德译的赞助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当代小说德译的赞助以"可分型"下辖的三种细分类型为主,由意识形态差异所导致的西方对中国的负面形象以及专业人士"僵化"学术观点的共同作用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政治和社会学解读成为普遍的阅读方式和赞助选题的诗学标准;中国当代小说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亟需通过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来实现.
-
-
-
-
-
-
朱立立
- 《第四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翻看中国的文学相关论著,人们可能对白先勇、於梨华、聂华苓等这批来自中国台湾暨海外的著名作家了如指掌;但对另一些同样杰出的作家,人们可能就所知甚少了.比如,这里提到的郭松棻和李渝,近年来在中国台湾和海外已有不少学者对他们的创作进行了高度评价和分析研讨,而大陆评论界对他们的关注和研究依然不够充分.其实,谈及台湾文学及美华文学,都没有理由忘怀郭松棻、刘大任和李渝这批人生经历曲折坎坷的作家和他们的美学回归之路.他们在青春岁月曾积极投入海外爱国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左"倾思想倾向和对红色中国的热切向往,为其左翼理想付出了巨大代价.
-
-
朱立立
- 《第四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翻看中国的文学相关论著,人们可能对白先勇、於梨华、聂华苓等这批来自中国台湾暨海外的著名作家了如指掌;但对另一些同样杰出的作家,人们可能就所知甚少了.比如,这里提到的郭松棻和李渝,近年来在中国台湾和海外已有不少学者对他们的创作进行了高度评价和分析研讨,而大陆评论界对他们的关注和研究依然不够充分.其实,谈及台湾文学及美华文学,都没有理由忘怀郭松棻、刘大任和李渝这批人生经历曲折坎坷的作家和他们的美学回归之路.他们在青春岁月曾积极投入海外爱国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左"倾思想倾向和对红色中国的热切向往,为其左翼理想付出了巨大代价.
-
-
朱立立
- 《第四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翻看中国的文学相关论著,人们可能对白先勇、於梨华、聂华苓等这批来自中国台湾暨海外的著名作家了如指掌;但对另一些同样杰出的作家,人们可能就所知甚少了.比如,这里提到的郭松棻和李渝,近年来在中国台湾和海外已有不少学者对他们的创作进行了高度评价和分析研讨,而大陆评论界对他们的关注和研究依然不够充分.其实,谈及台湾文学及美华文学,都没有理由忘怀郭松棻、刘大任和李渝这批人生经历曲折坎坷的作家和他们的美学回归之路.他们在青春岁月曾积极投入海外爱国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左"倾思想倾向和对红色中国的热切向往,为其左翼理想付出了巨大代价.
-
-
朱立立
- 《第四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翻看中国的文学相关论著,人们可能对白先勇、於梨华、聂华苓等这批来自中国台湾暨海外的著名作家了如指掌;但对另一些同样杰出的作家,人们可能就所知甚少了.比如,这里提到的郭松棻和李渝,近年来在中国台湾和海外已有不少学者对他们的创作进行了高度评价和分析研讨,而大陆评论界对他们的关注和研究依然不够充分.其实,谈及台湾文学及美华文学,都没有理由忘怀郭松棻、刘大任和李渝这批人生经历曲折坎坷的作家和他们的美学回归之路.他们在青春岁月曾积极投入海外爱国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左"倾思想倾向和对红色中国的热切向往,为其左翼理想付出了巨大代价.
-
-
陈建芳
- 《第四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台湾文坛便涌动着一股新的创作风潮,直至21世纪初的当下,这股风潮已渐成新的书写传统,富有代表性的文本有《秀才的手表》《本日公休》《神秘列车》《上邪》《缝》《杀鬼》《滨线女儿》《复岛》《睡眠的航线》《无伤时代》《西北雨》等.这些新的小说文本的出现,不仅宣告一群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台湾作家已逐渐成为当下台湾文坛的主力军,也使用来指称这类创作现象的批评概念——"新乡土小说"为更多研究者采用.由此,本论文试图从现实关怀精神、新的历史感、现代性批判以及新的审美因素等角度来论述新乡土小说的文学质素,以说明乡土文学传统已出现新的赓续与创变。
-
-
陈建芳
- 《第四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台湾文坛便涌动着一股新的创作风潮,直至21世纪初的当下,这股风潮已渐成新的书写传统,富有代表性的文本有《秀才的手表》《本日公休》《神秘列车》《上邪》《缝》《杀鬼》《滨线女儿》《复岛》《睡眠的航线》《无伤时代》《西北雨》等.这些新的小说文本的出现,不仅宣告一群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台湾作家已逐渐成为当下台湾文坛的主力军,也使用来指称这类创作现象的批评概念——"新乡土小说"为更多研究者采用.由此,本论文试图从现实关怀精神、新的历史感、现代性批判以及新的审美因素等角度来论述新乡土小说的文学质素,以说明乡土文学传统已出现新的赓续与创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