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7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论坛
2017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论坛

2017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论坛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7-11

主办单位:;上海社科院;;上海细菌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

会议文集:2017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难点.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文化主管部门将具备可经营性的国有文艺院团转制改为企业,对那些不大具备可经营性的公益性院团,保留了其事业编制.面对这一变革,转制改企的国有院团如何应对以谋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课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1995年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与上海青年话剧团合并成立后,推出了以“制作人制”与“项目聘任制”为核心的一整套改革措施.得益于这个未雨绸缪的举措,2009年“中心”转制改企后,延续了一直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20余年来,“中心”的剧目数量、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大幅增长,在全国话剧院团名列前茅.以票房收入为例,1995年合并当年只有98.3万元,2015年的票房收入达到2964万元,增长了29倍.在衡量剧院经营水平的经费自给率这个指标上,“中心”也领先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和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这些主要国有话剧院团.
  • 摘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既是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随着《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的公布,要求公共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设施,应与各级学校加强合作;同时,国家鼓励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及实体书店开展全民阅读服务活动;要求车站、机场、码头、游客中心、宾馆、银行、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和场所,以及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根据自身条件,设立相应的全民阅读设施,为阅读提供便利.《条例》肯定了公共图书馆与学校、书店、车站、宾馆、银行、公园、绿地等其他业态共同作为传承文化使命和担当的践行者的地位,肯定了它们拥有智慧扩散、文化传播和知识供应等相同的任务.在此背景下,基于国内公共图书馆领域已有的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传统公共图书馆的功能、职责与使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公共图书馆是否终会与其他业态相融共生、创新共赢?值得探讨、思考与研究.
  • 摘要:我国是一个文物大国,正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所指出的,“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阐发文物资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四部门也联合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6]36号),号召各地文博机构进一步开发文物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文化竞争力提升.然而,就我国文物事业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着文物资源开放程度不高、利用手段不多、社会参与不够以及过度利用、不当利用等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值得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更是亟待探索.
  • 摘要:海洋文化遗产是“历史上的人类海洋活动,涉海活动及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意识、社会制度、科技创造、物质生活、民俗风情等的文化遗存”.对海洋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可持续利用和开发海洋文化资源的重要前提.海洋文化遗产包括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海洋自然文化遗产三大部分.港口是海洋文化遗产集中的空间.各类工程与工事、航道、船舶、船货、渔具、海洋手工艺品、灯塔、庙宇、馆所等属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港口文艺作品、港口习俗、港口节庆活动、港口传统技艺、宗教信仰等属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赋予文化内涵的港口自然景观与风光则属于海洋自然文化遗产.作为海洋文化遗产的富集空间,对港口的海洋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即在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视域下,对唐宋时期长三角港口体系的变迁与功能进行研究,为长三角港口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前期梳理。
  • 摘要: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泐”或“泐西双邦”.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唯一的傣族自治州,是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是祖国边陲一颗璀璨的绿宝石,全州总面积1.9万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83%,有人口117万人.世居着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彝族、瑶族等13个民族.在长期的和睦共处中,各民族共同推衍出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具有强烈个性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以民间文学及口述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曲艺(傣族章哈)、建筑艺术、民间手工技艺、傣族医药、传统体育、武术竞技为代表,具有原创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文化气质.紧紧抓住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和“民族文化名州”的契机,坚持“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一发展理念,本着“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保护与开发并举,传承与弘扬并行”的思路,充分发挥文化部门的作用,努力构筑“大文化”的工作格局。
  • 摘要:妈祖文化的和平性质已经被联合国科教文所彰显—他们称妈祖为国际和平海洋女神。妈祖文化是实现两岸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台湾如今仍然是妈祖文化传播最为浓厚和密集的地区,妈祖文化是大陆与台湾文化认同中的最大的公约数,是实现台湾和平统一的最佳可能性。新时代上海及相邻的长三角地区对台工作有新气象、新作为应是共同联手在世界传播妈祖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 摘要: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实现了全球一体化。当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试图打破单一的西方中心主义格局时,对一直徘徊在欧盟大门外的土耳其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契机。使一直向西看的土耳其人意识到身后有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而这个东方超验于西方视阑。土耳其和中国都曾经是世界级大国,都曾经历过一段沉沦,在发展的道路上曲折前行。中国的大国崛起予以了土耳其一定的启示,除了向西看以外,还可以选择向东看。中国给土耳其提供的不只是一次经济发展机遇,它让土耳其借中国观照自身,审视自身同样重要的东方性。
  • 摘要:关于丝绸之路,世界各国均有很多设想.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提出他们的丝绸之路方案.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塔尔提出了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这一方案在2009年被当时的国务卿希拉里所接受.以后,欧盟的方案、俄罗斯的方案也相继提出.因此,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的“中国倡议”,可能是关于丝绸之路的最后一个方案.但4年来正是这一方案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接受.那么,为什么在众多方案中,大家接受了习近平主席的倡议呢?一方面,中国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所形成的格局有利于“一带一路”的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倡议”提出互联互通.在当今时代,欧亚大陆确实需要这样的交通.但我更乐意相信另两个因素,即历史因素、文化因素.中国两千多年的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之间通过贸易来交往,而不是用战争入侵的方式.经历了很多局部战争以后,各国都感受到世界需要和平发展,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我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包含着中国文化因素.
  • 摘要: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关于“一带一路”城市发展新空间、文化发展新动能,因为当下全球人类城市发展面临着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成为困惑全人类城市发展、人类社会治理的一个难点痛点.文化冲突带来城市灾难及难民潮、族群冲突、恐怖袭击等一系列现象,深深困扰着城市文明进步.来自伦敦、纽约、芝加哥、多伦多、墨尔本、莫斯科、伊斯坦布尔、首尔、香港等城市的专家学者与政府文化官员齐聚一堂,共同为新时代城市文化健康发展问诊把脉、献计献策,既具有学术层面的研究价值,也具有现实层面的针对性意义.
  • 摘要:共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内容简称的“一带一路”,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中,已经获得世界上诸多国家的认同与参与,中国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努力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提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卓越的全球城市、全球文明城市,上海必须抓住建设“一带一路”的机遇,加快上海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让上海早日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卓越的全球城市、全球文明城市.
  • 摘要:城市是生生不息的有机体,城市的建构以及城市文化的形成是时空纵横坐标交织错综,集结今昔人类的智慧、社会的演化、经济的蓬勃发展、科技的进步而展开纵向飞跃与横向延伸之螺旋循环式的展开。如何集结文化共象,构筑港市文化圈的理念,或可取径于长崎的“桌袱文化”形态。会通东西,传承慧命,开创融通的文化,或为构筑21世纪海上丝路的港市文化的取径。
  • 摘要:随着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与世界的交往全方位和立体化,在新时代,需要加强“大外交”格局,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全球城市建设的国际化和立体化布局打开广阔的空间,也为城市外交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国际化战略上的自觉性增强,城市成为参与外交最为活跃的角色,城市外交是总体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国家总体外交、地方战略和多样化的国际交往需求服务.服从和服务于总体外交,城市也成为国际关系中活跃的行为体,城市的外交职能也得以不断完善,随着全球化、国际化、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外交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必要职能.
  • 摘要:在我国具有开创意义、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上海的要求以及上海对自己的定位是要做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在这种身份定位的指引下,为充分发挥文化的桥梁和引领作用,早日实现“民心相通”,上海市文广局于2016年出台了《上海市文广局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近3年上海“一带一路”文化推进工作的基本思路、工作目标、主要任务、重点举措和保障机制等,重点提出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艺术节、电影节、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创演合作机制,并分别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中华艺术宫、上海博物馆和上海“世界音乐季”组委会作为牵头单位,开展五大机制的组建和推进工作.“五大机制”是在充分利用已有平台及调动主体积极性的基础上,鼓励各机构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天地.本报告重点介绍上海“五大机制”的建设与发展情况及一些具体交流项目的情况,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建议.
  • 摘要:敦煌大剧院将结合敦煌旅游市场营销实际和旅游文化名城战略目标,致力于打造“丝路新名片·敦煌会客厅”。充分利用文博会“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的有利机遇和政策支持,形成“以节造势、以势聚客、以演促展、以演带会,展演结合”的方式,积极打造会、展、演、赛、节、游、购等文化产品,启动并开展各类艺术教育项目,加强开放交流,推动人才培养,做大、做强、做精敦煌品牌文化,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契机。
  • 摘要: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是城市大竞争的世纪,是国际化大都市特别是世界城市之间大竞争的世纪,是世界城市作为全球经济社会中心并日益成为文化中心的大竞争并不断变化迭代的世纪.中央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部署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以宏大的气魄、精细的设计、明确的步骤,大跨步地走向全球城市,走向世界创新创意之都.这是上海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大决策,也是上海城市品牌的一次重大跃升.总之,我们所要建设的全球城市应该是政治民主、制度合理、经济发达、文化昌明、基础设施完善、科学技术水平先进、信息网络通畅、高新技术人才聚集、生态环境良好的,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
  •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党提出一个观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问题”。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意味着什么呢?就意味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受到了我们国家的关注。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程度非常低,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最大经济发展的标志就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加快到什么程度?到现在为止,我们有4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100多年的时间。这个城市化的发展进人一个迅速发展阶段,这样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问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有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文化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怎么样?城市发展和文化发展不是同步的,城市化发展偏重的是经济发展、社会问题,但往往忽略文化发展。当然这个进程跟我们国家对文化的认识有关系。
  • 摘要:近年来,更加关注并推动文化发展建设,实际上已经成了国际国内的一种实践共识.文化管理方面要针对行业跨界互融及文化渐趋杂揉化的实际,以文化条线为牵头协调主体,营造多主体合力共管共治格局;文化经营方面应当主动实施“文化+”和“+互联网”战略,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多元主体合力及要素配置动能;在多业跨界互融中要确保文化主体性不丧失,尤其要防止被科技滥用等所裹挟绑架,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因科技手段滥用而引发内容原创领域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要鼓励非文化行业以追求精神内涵的境界诉求来融入文化、实施“+文化”策略,而不是以借文化贴金造势、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过气手法来拿捏文化;面对我国城乡间区域间存在的文化发展落差,特别需要应用好“高铁电商互联网之国”这一先行先进优势,借助于实施区域城乡点对点“文化精准扶贫”策略,首先从内容配送及要素援助等方面来缩小落差,甚至可以考虑谋划率先建构起数字化跨时空的“掌上(智能手机上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摘要:随着城市更新的步伐,正在有更多的商业空间、交通空间、绿化空间、居住空间等,逐渐地被赋予了文化艺术的独特功能,成为复合型的小微新型城市空间。尽管它们不属于主要的历史风貌保护区,也不是特色保护建筑群,也可以找到一种新的城市更新模式令它重生。
  •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把城市士绅化看作是空间生产的金融化现象,试图去探讨其文化政治经济的含义。空间的金融化可以理解为是包括房地产商品的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实践,是更受M-M'循环支配的现象。此现象在韩国作为一种明显的潮流出现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士绅化是与这股潮流一同活跃而展开的,从这一点来看,城市士绅化属于金融化与空间实践相结合的现象。这说明城市士绅化属于空间的金融化,因此它是带有经济或政治性质的社会性实践。但即便如此,把城市士绅化单纯看作是政治的或者政治经济的过程,就很容易犯把如今空间实践所带有的复杂性给简单化的失误。在该文章中之所以坚持“文化政治经济”的问题设定也是出于这种认识。“文化政治经济”在此时是将文化、政治和经济分别作为具有自主性的社会实践层位,并且要把他们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现象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整体的观点(姜来熙,2014; 7)。
  • 摘要:后现代都市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公开或隐性地进行着不同文明的对话。后城市空间与文字符号的角逐,就是一个我们始终注视的动态景观。就都市来说,当我们讨论它的文明时,都离不开文明的几根大支柱:语言,文字,生活模式,经济特点,价值/信仰取向等。从表面看来,文字是人类用语言符号和相关代号进行视觉、知觉、行为交流的系统行为的显示方式,但包括语言和文字这种显示特点,本身就是人类区别于禽兽而进人能记录历史的文明年代。这就是文字的文明意义和价值意义。
  • 摘要:香港兴建故宫博物馆引发许多讨论,我认为当中最重要及最迫切的议题,是博物馆的定位与经营的考虑,因为这两点是影响设计及建立管理架构的先决因素,错误的决定不但会拖延进度,更会浪费资源.香港故宫博物馆并非北京故宫的分馆,那更需要建立一个清晰的定位及与香港社会及市民的文化关系,香港的本土文化,如何面对以北京为核心的华夏文化,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如野岛刚说的因为故宫的政治性而催生的地方象征性,让香港能成为在中国国土内南北两个文化的重镇,传承及发扬中华文化的基地。
  • 摘要:地图作为城市空间的记载,历代出版的地图记录了不同时代的城市空间的演变.地图记载了丰富的信息,因此,它也可以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现在市面销售的各种版本地图,倘若能长久保存,100年、200年以后就会成为文献.所以地图文献,也是被收藏者所追逐、珍藏的对象.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地图文献与城市发展的新空间,以往学者关注的大多是当代的城市空间,或者是未来的城市空间。但是无论是当今还是未来的城市空间,对它的利用、解读都离不开历史,从历史脉络中挖掘城市空间的意义和潜力。此外,城市历史空间本身的研究也十分有意义。
  • 摘要:城市文化地理学通过空间思考文化的思想框架,无疑涉及城市的历史传统与它的未来走向,涉及城市文脉的延续与更新问题。而城市文脉的延续和更新,在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进程中,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但现在不管是新城建设也好,古镇保护也好,千城一面的情况非常突出,城市空间往往成为权力与资本合力创建的一种景观,凌驾于历史性和地方性之上。延续城市的历史记忆,肯定也需要在历史环境中注人新的生命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对城市空间单纯的技术功能性的考量,摆脱环境的冷漠和乏味,凸显城市空间的历史韵味和地方特色。
  • 摘要:城市文学是当代文艺理论的一个考验.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变革及其带来的社会历史文化动荡,已使“城市”及“城市文学”成为一个巨大存在.而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是,还没有哪个时代面临如此沉重的阐释世界之负,以致在堪称知识理论全球化的情势下,带来自身传统的持续分解.至21世纪,随着“现代性”及其空间叙事主导的西方社会文化理论涌入,“N城记”延展的城市文学版图已成为一个有着先验规定、且内在价值冲突的场域.其“物”本位,则引发了从现代文学的京派一海派到当代“城乡迁移”的历史重释,并形成知识、道德的障碍.自身传统即由此解体,直至时间维度消失.正是这一时空的失衡,显露了逻辑一历史的脱节,并已构成知识理论本身的批判.
  • 摘要:如今,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已经成为全世界历史保护工作者的共识,对于北京旧城区的改造与更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多倾听居民的诉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民生的需求和愿望,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的建设,是历史街区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历史街区是一个活的有机体,既是特殊的文化遗产,又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它的保护和更新,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原住居民有参与街区发展的权利,鼓励居民参与区域更新,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模式,通过广泛的教育和培训,普及街区文化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培育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保证居民在街区建设、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参与权,将有助于建立起“老北京”与新移民友好共生、传统与新兴业态融合共存,社会资源共建共享的新型社区。
  • 摘要:本文拟以土耳其全国高中生“我想象的中国”绘画比赛得奖青年学生组成的中土友好希望之星访华团在北京与上海参观访问为例,来说明城市印象与“人文交流机制”的相关性.
  • 摘要:社会学中的芝加哥学派曾指认出市场(markets)与新闻(news)、屋舍( houses )、邻里(neighbourhoods)与职业(professions ) 4种构成城市的合作行为机制。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城市是个巨大的居住密集的聚落(聚落里各家各户紧密相接);由于过于巨大,以致缺乏在城市以外的邻人团体里居民皆相互认识的特色。”城市交流为二阶价值提供了基础和准备,它们共同保证了城市的再生产性。二阶价值导向下的城市交流当然并不代表对韦伯问题的最终解决,但至少给我们带来了一点希望。
  • 摘要:梁启超以“美人”比作“文明”,表达了他对中西文化结合交流的乐观前景,而“迎亲之大典”可作抽象比喻的理解,却具体画面化了,所谓“西方美人必能为我家育宁馨儿以亢我宗也”令人产生“西方美人”即实体的西方女人的联想.其实不光在晚清流行“强种”即“强国”的生理学话语的语境里,而且对于鼓吹满汉一家的康有为、梁启超来说,这也未必没有根据.晚清以来中国进入全球秩序,都市大众传媒在叙事、话语与影像方面经历了从“西方美人”到中国“美人”主体确立的历史过程,既建构了都市现代景观的靓丽风景,也是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环节。本文的历史重构揭示了中西“美人”传播过程的多元杂交的复杂关系,尤其在近代“图像转向”中石印、照相与电影等技术革新对于知识体系、思维模式与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型影响至巨,而围绕“美人”的文化生产,其社会意义是文人,传媒与大众合谋的结果,其中打造文化时尚所贯穿的文艺想象与创意对于中国现代主性的建构发挥了关键作用,这在今天仍具启示意义。
  •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空间的讨论,人文地理学对于“地方”的理解,链接符号学发展,探讨地方的符号系统建立,并且提出“地方设计”建议,即通过设计方式塑造地方。最后探讨宜兰县的两个案例,分析其中的差异以及意义。
  • 摘要:本文主要以侯孝贤导演的电影《刺客聂隐娘》和吴京导演的电影《战狼2》这两个社会反应十分对立的现象分析为个案,通过美学和人类学的分析,力图把握中国当代社会的情感结构,并以此分析当代中国时尚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点。
  • 摘要:可以将博尼法西奥视为正在崛起的环球城,或者是一个城中的准城市。通过市场营销和城市品牌塑造,博尼法西奥增值显著,带来了巨额的投资,创造了无数工作岗位。事实证明,将“城市”作为一个品牌概念的策略对于都市复兴计划的落地推行十分有效。
  • 摘要:2016年3月-2018年2月,笔者在甘肃省天水市挂职担任市委常委、副市长职务.在2年的工作中,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深切感到,天水等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地区的城市,虽然已经取得,并将进一步获得更大发展成就,但面临的困难不可小视,而且这些困难虽未实质性阻止西部城市发展进步,但使之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依然在拉大.我总结,目前,西部城市面临10个方面的困境问题.
  •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摆脱“单方面定义”,从多种可能性出发,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叫作俞镇午的作家。俞镇午活跃在文坛的那个年代,左翼主流文人把“同路人”作家看成是“指导的对象”,但看到社会主义理想和其没落过程的现如今,学者们是否可以通过“同路人”来考察一下韩国文学发展史上还没有说到的各种可能性呢?本文的研究对象《上海的记忆》这篇小说的舞台设定在中国。笔者想通过本文考察殖民地时期左翼文学的发展是否有日本为主流以外的可能性来进行具体分析。换句话说,是想探讨一下“在殖民地时期朝鲜作家的眼里中国到底是怎样的存在”这一问题。
  • 摘要:本文将分析20世纪文学作品中有关现代历史的矛盾与分歧如何被叙事化和象征化这一问题,并以此作为研究目标.回顾20世纪,殖民地、冷战的历史经验往往通过文本的叙事与象征,更多情况下就是在叙事与象征中留下了诸多的分歧与痕迹.然而这些文本中的分歧一直被归纳在历史境界之内,以至无法对其做出应有的阐释.因此,本文将具体分析这些历史分歧点是如何通过叙事来构成的,进而考证这种叙事化的过程成为解释历史过程有效支撑点的论断.本文选取张赫宙发表于1938年的《春香传》为例进行讨论,该篇戏剧小说涵盖了贯穿于20世纪的帝国与殖民地、传统与现代、媒体与性等一系列问题,势必会成为本次讨论中不可或缺的文本.
  • 摘要:最近十多年,中国文化发展最强劲,也是给中国13亿人带来最多优惠和文化福利的新动力就是公共文化.公共文化这是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大约从2005年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其重要标志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今天,满打满算,10年出头.这10年,公共文化在中国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的GDP,也高于中国的财政总支出.中国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从硬件设施上来说是倍增的10年,成就举世瞩目.可以说,中国的公共文化经历了10年的发展,开始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快速发展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公共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中国方案,积累了中国经验,走出了中国道路,展现了中国速度,贡献了中国智慧,惠及了13亿人民.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总任务,规划了分“两步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公共文化作为老百姓生活当中的文化,是老百姓身边的文化,必须通过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构筑起具有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文化自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摘要:全球化可能被视为遍及21世纪人类文化的一组文化、社会和技术影响.鲍曼坚信,已经穿过全球化的透镜,并且这一过程“无法逆转”.人类的依附性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相互性,而且才刚刚开始理解如何对这些依附性引发的内部关系肩负起伦理责任.①在此,我试图探究博物馆在何种程度上处于协调物质的、定位的身份表达与全球化普遍影响之间关系的独特位置,全球化的普遍影响波及了今日世界文化生活几乎所有的方面.在历史上,博物馆与全球化有所关联.博物馆不仅作为取决于地点和国界的目标和意义的目的地而演化,而且也是殖民掠夺的收集点和根植于全球范围内资本主义生产的商品怀旧平台.
  • 摘要:博物馆4.0的空间特征,就在于融合空间的构建与多维空间的营造。在这一点上,未来博物馆空间,一定会超越现有博物馆侧重于历史空间,文化空间,物理空间、现实空间的观念,会更加注重历史空间与当下空间、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展示空间与研发空间、教育空间与娱乐空间的有机融合。所以我们关于未来博物馆空间功能的愿景,既立足展示,更立足未来,立足怎样进行娱乐、商务、审美、信仰的空间建构。未来博物馆、美术馆的空间一定是这样的空间融合。如果我们对未来博物馆美术馆空间特征进行简单概括,那它一定是具有生命及其与体温特质、具有浓郁情趣及其亲和力、具有空间独特叙事能力、具有自生长功能的融合场域。
  • 摘要:2011年5月,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曾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但是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成效依然有限。我们仍然需要集思广益,多方面拓宽资源,使其发展不仅要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目标,而且能满足新时期国家“一带一路”确立的文化需要。通过本次同济大学举办的“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我们可以将高校博物馆在传承文化,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发挥出来。利用新的技术与方法,发掘“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多维文化价值,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影响力,使高校博物馆为相关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承担新使命。
  • 摘要:加州还有很多著名和有特色的博物馆(比如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等),在这里无法一一列举,仅就几例略作分析。这几个博物馆都有各自独特的建筑和展品,出色的教育功能(几乎都有自己的教育机构),不定期的主题展览,精心设计的文创产品和礼品店(不少博物馆都有自己的出版物和合作的设计公司),精良的网站设计和丰富的数字化内容(比如亚洲艺术博物馆已经几乎将全部1.8万件藏品数字化并提供了网上检索http://searchcollection. asianart. org/ )。它们出色地展现了博物馆“教育,,“学习”和“欣赏”的功能。它们的成功经验值得国内博物馆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士学习与借鉴。
  • 摘要:本研究希望通过台湾青年积极参与与扮演文史导览员的角色,以青年创意实践与了解台湾乡土文化,进而振兴台湾乡土文化,让台湾特殊的文化底蕴,可以让每个人都知道。
  • 摘要:文学作品给城市发展带来的最大启示,在于探讨人与城市的关系,其中青年与城市的关系尤为重要,参照路遥、苏童早期作品和朱文的小说反思现代化城市发展,一些隐性的问题浮出了繁华的表象,可见,除了经济上的刚性需求,城市还需要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保持本土性,营造具有异质性且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为青年提供精神上的归属感。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