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714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39篇、会议论文100篇、专利文献4321篇;相关期刊1868种,包括读书、文艺研究、文艺争鸣等;
相关会议49种,包括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2012年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国际研讨会等;中国文学的相关文献由547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义勤、王立、郜元宝等。
中国文学
-研究学者
- 吴义勤
- 王立
- 郜元宝
- 吴俊
- 韩传达
- 李怡
- 王宁
- 毛志成
- 谢冕
- 陈晓明
- 张颐武
- 从维熙
- 古远清
- 宋剑华
- 张简
- 杨义
- 杨扬
- 贾平凹
- 陈思和
- 陈辽
- 韩江洪
- 顾彬
- 高旭东
- 孟繁华
- 朱德发
- 李国文
- 李明滨
- 谢天振
- 谢有顺
- 钱理群
- 丁帆
- 刘忠
- 曹顺庆
- 杨春时
- 王一川
- 王蒙
- 莫言
- 钱林森
- 陈平原
- 黄发有
- 严家炎
- 余秋雨
- 刘洪涛
- 张卫中
- 本刊编辑部
- 李云雷
- 李洁非
- 李继凯
- 林建法
- 殷国明
-
-
-
吕松佳
-
-
摘要:
与其他文学风格一样,“建安风骨”是在特定时代下诞生的文学风格,这一风格最大的特点是在表达政治理想与抱负的同时,又难得地加入了务实的精神与通透的态度,同时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建安风骨以其独具特色的韵味及源远流长的历史,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审美价值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影响。而关于建安风骨与中国文学中传统审美价值相互关系的探讨研究,也顺理成章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
李玉宝
-
-
摘要: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台湾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典籍收藏的重要场所。据初步统计,台湾地区现藏古籍90余万册,其中善本40余万册。文章先对台湾几个重要藏书单位收藏古籍情况作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就1950年后两岸学者对台湾现存古籍的整理与研究情况作了梳理,最后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指出了台湾所藏稀见古文献整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
吴金茂
-
-
摘要:
蓝诗玲译本《马桥词典》在西方文学世界备受赞誉,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这得益于其译文流畅性高和可接受性强。蓝诗玲以“忠实化再创造”为翻译理念,尊重原作特点,保留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民族气质,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关注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体验,以保证译本在西方文学世界的生命力。
-
-
李建中
-
-
摘要:
研究中国文学,首先要追问的是何为“中国文学”?或者换一种提问方式:“世界文学”语境下“中国文学”及其“观念”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学界关于中国文学观念的争论,长期滞留于“纯文学”还是“杂文学”、文学史上何时或有无“文学自觉”或“文学独立”等老问题。时至今日,老问题尚未解决,一系列新问题,包括如何看待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和非虚构文学、如何应对文化研究对文学的“浸入”、如何甄别文学关键词之中大量的“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等等,则已然出现。刘勰讲“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故只有找到中国文学观念自身的关键性特征,才能真实而深刻地把握中国文学的神理与诗心。事物的起源决定事物的性质,中国文学滥觞期的《诗经》和“诗言志”,以诗学与经学的兼合在源头上铸成中国文学观念的兼性特征。“兼”者,通也;“兼性”者,兼通、兼融、兼包、兼怀、兼成、兼和是也。中国文学观念的兼性特征,表现于价值论是仲尼式“吾道一以贯之”,表现于方法论是彦和式“唯务折衷”,表现于文体论则是四库全书式“兼收并蓄,如渤澥之纳众流”。由价值论的“天行一道”,生成为方法论的“兼和两端”,坐实为文体论的“体备四部”,中国文学观念完成了自身的兼性建构,在世界文学中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兼性特征,熔铸成中国文学的“中国性”。
-
-
王宁
-
-
摘要:
在当今的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世界文学已成为一个饱受热议的前沿理论话题。歌德作为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之一,率先在西方的语境下将世界文学概念化。但是长期以来,在国际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却是欧洲中心主义以及其后的变种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后来由于美国的崛起及其综合国力的强大,欧洲中心主义演变为西方中心主义。甚至在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领域,西方中心主义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反西方中心主义的尝试一直没有间断,在西方有比较文学学者佛克马,在中国则有鲁迅。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在中国的语境中讨论世界文学的一个目的就在于大力在海外推介中国文学,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文学版图上的西方中心主义格局。
-
-
江雪
-
-
摘要:
对来华留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学的认知情况和认知需求进行调查,发现留学生虽然具有较好的阅读习惯和较为强烈的认知需求,但他们较少体验大学校园的读书交流活动,也很少得到学校或老师的阅读指导,所以接触到的中国文学作品不多。研究提出构建“互联网+学校-学院-班级”三位一体的文学交流模式,以提高留学生阅读中国文学的积极性和对中国文学的认知度。
-
-
蓝诗玲;
余承法(译)
-
-
摘要:
由于“冷战”、中西文化差异、翻译质量和编辑水平等因素,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一直没有引起英国读者的重视,但钱锺书的《围城》首次登上“企鹅现代经典”的榜单,标志中国小说开始跃进式地进入英语读者的视野。这部小说取材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悲惨境遇,字里行间流露出接受西化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对传统桎梏的反叛。作品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对时空变幻的强烈感悟、对人类现状的哲学洞察,都具有文学普适意义,但书中的大量双关语和典故对译者构成了巨大挑战。
-
-
-
李松;
李培蓓
-
-
摘要:
近四十多年以来美国著名汉学期刊《中国文学》(CLEAR)刊载了关于王维诗学的重要成果,其内容包括海外王维研究的学术史、译介史、细读法以及阐释学。中外学界的王维诗学研究在思路和方法上均有较大差异,通过解读相关成果可以把握汉学界王维诗学研究的进展与动态,从而与国内学界研究形成建设性的双向对话。
-
-
Guo Jinghong;
郭景红
- 《首届全国区域国别研究博士后论坛》
| 2016年
-
摘要:
远东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俄中两国定期召开的,以中国文学研究为主题的高规格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汇集了俄罗斯老、中、青三代权威汉学家中国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研究会议及会议论文集内容,有助于了解俄罗斯汉学乃至国际汉学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及新成果,本文试图从对远东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及会议论文集的透视中,把握当代俄罗斯中国文学研究的路径与研究动向,分析俄罗斯中国文学研究的特点、规律及基本走向,为本国中国文学研究提供借鉴.
-
-
刘跃进
- 《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丝绸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而史学界又因其上下跨越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同时,丝绸之路又涉及陆路和海路,所以按线路又有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之别.陆上丝绸之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绸之路与南方丝绸之路.本书所收论文,涉及的范围很宽,覆盖了以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全部内涵.并重点阐述了开通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
-
-
高小康
-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对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历史的研究中有一种传统历史观念,就是从文学发展的历史传承性衍生的关于文学普遍价值标准的观念.自魏晋南北朝开始成为自觉的文学史与文学价值观念影响于后代,并经王国维中西汇通的理论研究,把中国古代诗学的理论思维引向逻辑的自觉.这种经典文学观念一直是古代文学和文论研究的主导观念.当代对古典文论的研究也在经典的线性历史发展研究之外,出现了空间化研究的趋势。空间研究在历史学界早已有之,而在文艺思想史研究中则还属于一种与传统不同的探索性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文论中空间研究的一种思路被称为“文学地图”、“文学地理学”或“有体温的地理学”;从地理空间研究开始,进一步深化到到文学地志学研究,即回到历史空间现场以重构文学观念的文化生态根据。
-
-
王秀涛
- 《中国文体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阿兰-罗伯格里耶在《为了一种新小说》中说,现实主义是“每个人都挥舞着对付左临右舍的意识形态旗帜,是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才具有的品质.无论对谁都是一样的:每一个新的文学流派都是对于现实主义的关注,才想批驳一下它之前的流派的”,“一次次的文学革命总是以现实主义的名义得以完成的”.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会发现每一次的文学变革,现实主义几乎都或隐或显的身在其中,成为理论的武器或者反叛的对象.譬如新时期之初的“现代派”论争,就和现实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今天谈论现实主义时无法回避的一个背景,很多问题可以在那里找到源头.今天回顾新时期之初的现代派论争,可以发现核心的问题仍然是文学如何更好的表达现实,是一种具有探索精神的实践和尝试,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内容和形式不应是对立的,这是今天重新讨论现实主义所要注意的问题。现实主义显然已与以往不同,它己经吸纳了很多现代主义的元素,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显然应该更为开放。今天再次谈论现实主义,与其谈论一种方法和规范,不如说是谈论一种“实践”和“精神”,即文学应该如何建立与时代的关联,如何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状况的作品。不必纠缠于现实主义的方法究竟应该怎么样,更重要的是从时代、从现实出发,如何发现和表达新时代的现实的变化和不同面向,找到自己和时代、现实之间的关联,每位作家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现实”。
-
-
王秀涛
- 《中国文体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阿兰-罗伯格里耶在《为了一种新小说》中说,现实主义是“每个人都挥舞着对付左临右舍的意识形态旗帜,是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才具有的品质.无论对谁都是一样的:每一个新的文学流派都是对于现实主义的关注,才想批驳一下它之前的流派的”,“一次次的文学革命总是以现实主义的名义得以完成的”.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会发现每一次的文学变革,现实主义几乎都或隐或显的身在其中,成为理论的武器或者反叛的对象.譬如新时期之初的“现代派”论争,就和现实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今天谈论现实主义时无法回避的一个背景,很多问题可以在那里找到源头.今天回顾新时期之初的现代派论争,可以发现核心的问题仍然是文学如何更好的表达现实,是一种具有探索精神的实践和尝试,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内容和形式不应是对立的,这是今天重新讨论现实主义所要注意的问题。现实主义显然已与以往不同,它己经吸纳了很多现代主义的元素,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显然应该更为开放。今天再次谈论现实主义,与其谈论一种方法和规范,不如说是谈论一种“实践”和“精神”,即文学应该如何建立与时代的关联,如何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状况的作品。不必纠缠于现实主义的方法究竟应该怎么样,更重要的是从时代、从现实出发,如何发现和表达新时代的现实的变化和不同面向,找到自己和时代、现实之间的关联,每位作家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现实”。
-
-
王秀涛
- 《中国文体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阿兰-罗伯格里耶在《为了一种新小说》中说,现实主义是“每个人都挥舞着对付左临右舍的意识形态旗帜,是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才具有的品质.无论对谁都是一样的:每一个新的文学流派都是对于现实主义的关注,才想批驳一下它之前的流派的”,“一次次的文学革命总是以现实主义的名义得以完成的”.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会发现每一次的文学变革,现实主义几乎都或隐或显的身在其中,成为理论的武器或者反叛的对象.譬如新时期之初的“现代派”论争,就和现实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今天谈论现实主义时无法回避的一个背景,很多问题可以在那里找到源头.今天回顾新时期之初的现代派论争,可以发现核心的问题仍然是文学如何更好的表达现实,是一种具有探索精神的实践和尝试,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内容和形式不应是对立的,这是今天重新讨论现实主义所要注意的问题。现实主义显然已与以往不同,它己经吸纳了很多现代主义的元素,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显然应该更为开放。今天再次谈论现实主义,与其谈论一种方法和规范,不如说是谈论一种“实践”和“精神”,即文学应该如何建立与时代的关联,如何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状况的作品。不必纠缠于现实主义的方法究竟应该怎么样,更重要的是从时代、从现实出发,如何发现和表达新时代的现实的变化和不同面向,找到自己和时代、现实之间的关联,每位作家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现实”。
-
-
鄭芳祥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在文章学的众多范畴中,「作者」是学者关注焦点之一.而如何提升写作能力,是作者相关议题的一环.「学古」,亦即学习取法前人着作,则是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宋代众多文体中,为了符合科举考试的需要,论说体学古论成为重要议题,各种讨论资料散见于文话着作中,学者亦曾撰文探讨之.然而,或许因为世人对于评点的各种误解,而使得文章评点中的学古论却被忽略了,这实在不无遗憾.这藏身为文章评点中的学古论,其实正是宋元文章学的重要基础——「时文以古文为法」.综观前人「时文以古文为法」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明清八股时文,较少往上溯源到宋代.然而,此观点的发源处,正是在北宋末年,并且在南宋藉由文章评点逐步丰富起来.应重视对于南宋的研究.
-
-
鄭芳祥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在文章学的众多范畴中,「作者」是学者关注焦点之一.而如何提升写作能力,是作者相关议题的一环.「学古」,亦即学习取法前人着作,则是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宋代众多文体中,为了符合科举考试的需要,论说体学古论成为重要议题,各种讨论资料散见于文话着作中,学者亦曾撰文探讨之.然而,或许因为世人对于评点的各种误解,而使得文章评点中的学古论却被忽略了,这实在不无遗憾.这藏身为文章评点中的学古论,其实正是宋元文章学的重要基础——「时文以古文为法」.综观前人「时文以古文为法」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明清八股时文,较少往上溯源到宋代.然而,此观点的发源处,正是在北宋末年,并且在南宋藉由文章评点逐步丰富起来.应重视对于南宋的研究.
-
-
鄭芳祥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在文章学的众多范畴中,「作者」是学者关注焦点之一.而如何提升写作能力,是作者相关议题的一环.「学古」,亦即学习取法前人着作,则是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宋代众多文体中,为了符合科举考试的需要,论说体学古论成为重要议题,各种讨论资料散见于文话着作中,学者亦曾撰文探讨之.然而,或许因为世人对于评点的各种误解,而使得文章评点中的学古论却被忽略了,这实在不无遗憾.这藏身为文章评点中的学古论,其实正是宋元文章学的重要基础——「时文以古文为法」.综观前人「时文以古文为法」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明清八股时文,较少往上溯源到宋代.然而,此观点的发源处,正是在北宋末年,并且在南宋藉由文章评点逐步丰富起来.应重视对于南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