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观

文学观

文学观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5001篇;相关期刊612种,包括文史哲、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外国文论的当代形态:实绩与问题”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学会年会、“文艺学新问题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文学观的相关文献由1115位作者贡献,包括任访秋、刘保昌、李艳好等。

文学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9 占比:18.65%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5001 占比:81.19%

总计:6160篇

文学观—发文趋势图

文学观

-研究学者

  • 任访秋
  • 刘保昌
  • 李艳好
  • 白春超
  • 孙放远
  • 孟繁华
  • 庄锡华
  • 张剑
  • 李晓峰
  • 李曙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贺仲明; 祁春风; 珍妮(整理)
    • 摘要: 一文学精神品质的重视祁春风:感谢贺老师接受这次访谈。我想从您的评论集《重建我们的文学信仰》谈起。在当前社会语境中,仍有许多人对文学葆有崇敬之情,但把文学提升为一种独特的“信仰”,却比较罕见。此书同名文章中,您明确地主张“寻求文学的理想主义方向和超越精神”。那么,您的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对文学有如此高的评价和期待?
    • 张楚涓
    • 摘要: 汪曾祺的饮食散文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占有较大比例,滋味丰富,趣味性、审美性、人文性三者共存。饮食散文并不仅仅停留于纯粹味觉的感官体验,而是蕴含了丰富的文学意蕴和文化价值,体现为自得其乐的人生哲学、乡思乡愁的情感抒发以及饮食之道与文学观之间互通有无。汪曾祺的饮食散文,一方面勾连了“饮食入文”的文学传统,一方面又开拓了当代散文的写作路径,意蕴深厚,值得细品。
    • 栾梅健
    • 摘要: 阿来的文学观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对故土历史荣光的景仰与对当下现实的忧虑,使得这位藏族作家有着强烈的身份认同与情感焦虑,并最终成为青藏高原的行吟诗人。这具体表现在他的文学创作观念中,首先便是要求作品能够具有瑰丽的想象与飘逸的诗情,同时认为优秀的小说必然不会满足于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他向往的是口传文学者那种神灵附体式的激情状况,而抒情性、心理描写和植物志则是实现这种状态的主要手段。至于语言,他认为应该是融化与吸收了藏族文化特性的现代汉语句式。由此,阿来创造出他特有的幽深沉静、丰茂华美的艺术世界。
    • 潘新和
    • 摘要: 上一期,潘新和教授围绕胡适国文学观成果,从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的目的论、历史的国学研究法的治学论、国语的实用教授法的教学论等角度进行梳理和概括,探究了胡适其人在语文学研究领域的贡献。本期,潘教授聚焦胡适之治学方法及其正反两方面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读书、治学的宝贵经验:超势利,尽精微,坚守信念,知行中庸。
    • 曹莉
    • 摘要: “中国文学史”如何在日本发生这一问题,学界关注较多却暂未见深入探讨。“中国文学史”著述在日本发生,是诸多要素交错影响的结果。明治时期文学观念的近代嬗变为中国文学史书写提供了叙述内容模板,西方史学方法论的导入为其提供了叙述范式,而明治时期对传统学问的回归、和汉的对立以及西方中国学的刺激则为“中国文学史”发生提供了可能。这一现象可说是近代日本在西方学术思想影响下,对传统学问的自省及内部调整的结果,也意味着近代日本“中国文学史”学科的诞生。
    • 吴正锋
    • 摘要: 沈从文与五四文学革命具有紧密的关系,他的人生道路、文学创作及文学思想等都受到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影响。沈从文始终坚守五四原则及其精神,他由命运的被动服从走向生命的自主自为;他构筑“希腊人性神庙”,企图通过“工具重造”与“工具重用”而达到民族品德的重造;他批驳文学与商业资本和政治派别结缘等种种导致文学运动堕落的现象,鼓吹文学应有的真正的自由与合理的民主。五四文学革命成就了沈从文,沈从文也将五四文学革命精神发扬光大,为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刘波
    • 摘要: 从20世纪80年代写诗和创办民刊《他们》,到90年代大量创作中短篇小说,再到新世纪致力于长篇小说,直至近年回归诗歌和重拾中短篇小说,中间穿插着散文、随笔写作,韩东的文学人生如同他的语言一样明晰,呈现为阶段性历程。韩东自称是个隐士型作家,他虽一直坚守在文学现场,但始终与主流文坛保持距离,就像行走在一个独立的程序中,按自己的节奏填充着他的词语、想象和独特的人生体验。
    • 张栩
    • 摘要: 南齐著名的文史大家萧子显,在他的文学评论著作《南齐书·文学传论》中,以文学发展史观的眼光,评价了当时的文坛三体,本文从《南齐书·文学传论》出发,分析萧子显对六朝诗坛三种体式的评价,并概括其根植于时代又异于时代的文学批评观。
    • 梁天盛
    • 摘要: 陆春祥笔名陆布衣,布衣一词,自带生命气血。在古代,一个读书士人,不肯做献祭的“牺牛”,拒绝被工具化,便意味着自绝于仕进之路,甘心做一个平民百姓,一个布衣知识分子,一个思想的自由人。朴素风趣,享受自由快乐的状态,是陆布衣文章给人的总体印象。至于文学观,陆春祥从“真正的杂文家并不痛恨这个世界,相反对这个世界抱有强烈的热爱和无限的悲悯之心,努力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病灶,并试图开出有用的药方”,到“有文、有思、有趣”,他一直在漫长路途中追捕着心仪的文字,以爱察今,以心为文。他自己即是从内心的一点小涟漪出发,起笔轻盈,不经意间追古抚今,交错出一种气象。眼前的陆布衣,万事浮云过太虚。
    • 李伟
    • 摘要: 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黑水》《浮生如梦——玛丽莲·梦露文学写真》《僵尸》《我的妹妹,我的爱:史盖乐·蓝派克秘史》《大瀑布》等5部小说直接取材于美国社会重大事件:肯尼迪—查帕奎迪克丑闻、好莱坞女星玛丽莲·梦露神秘死亡案、密尔沃基食人魔杰夫里·达默案、“美国小皇后”琼贝妮特·拉姆齐被杀悬案和纽约州“爱的运河”污染案。基于文学社会学和文学心理学的视角,本文试图分析欧茨如何把单独的社会事件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作品,探究欧茨小说与美国社会历史之间的关联和张力,解读欧茨小说体现出来的强烈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以及欧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警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