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性

中国性

中国性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7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38208篇;相关期刊205种,包括法治与社会、中国新闻周刊、宜春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中国性的相关文献由24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军平、宋科、朱崇科等。

中国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7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8208 占比:99.94%

总计:438486篇

中国性—发文趋势图

中国性

-研究学者

  • 刘军平
  • 宋科
  • 朱崇科
  • 樊星
  • 沈冬
  • 刘敏贤
  • 刘雪娥
  • 周丹
  • 周江平
  • 左金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科
    • 摘要: 回顾中国1950-1970年代对外援助及援外建筑的发展历程,关注援外建筑形式美学及其政治意义的关联,旨在以建筑学思维解读对外援助"中国模式"的内涵与意义。以知识史视角梳理援外建筑设计知识体系的发展演进与跨国流动脉络,重点关注1964-1976年间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中国援外建筑的影响。以坦赞铁路达累斯萨拉姆总站为主要案例,通过历史研究、形式分析以及跨文化比较分析,揭示中国援外建筑在美学和政治方面呈现的"中国性",并讨论新中国援外建筑作为知识遗产的当代价值。
    • 余亮妹
    • 摘要: 从跨文化交流视角剖析网络文学翻译平台“武侠世界”与美国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武侠世界”具备深入民间的交流优势,但研究发现“武侠世界”囿于网络文学的“网络性”与“消费性”,倾向于在中国文化核心的外围游走。面对不可避免的跨文化交流,网络文学翻译平台的突破点在于:立足草根圈的亲民优势,谋求文化精英的顾问支持;利用市场潮流,通过广告、周边产品开发、翻译组织间合作等方式降低商业化对平台初心的冲击,彰显中华文化的价值蕴含。
    • 何君安; 常佳敏; 柴顺
    • 摘要: 传统中国的国家形态具有复杂性。长期以来,受西方的影响,人们常将其概括为官僚制帝国、君主专制制度等,没有准确把握传统中国国家形态的特征,具有误导作用。吸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文章提出:传统中国是大一统、多民族、广土众民、文明型的国家,依靠朝廷制度、儒家思想、士人群体等整合起来,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是一个高度自足的“世界”。对中国传统国家形态的准确认识对于全面把握“中国性”,理解中国何以为中国,保证现代中国是继续处在历史延长线上的立体、丰富、饱满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 李建中
    • 摘要: 研究中国文学,首先要追问的是何为“中国文学”?或者换一种提问方式:“世界文学”语境下“中国文学”及其“观念”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学界关于中国文学观念的争论,长期滞留于“纯文学”还是“杂文学”、文学史上何时或有无“文学自觉”或“文学独立”等老问题。时至今日,老问题尚未解决,一系列新问题,包括如何看待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和非虚构文学、如何应对文化研究对文学的“浸入”、如何甄别文学关键词之中大量的“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等等,则已然出现。刘勰讲“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故只有找到中国文学观念自身的关键性特征,才能真实而深刻地把握中国文学的神理与诗心。事物的起源决定事物的性质,中国文学滥觞期的《诗经》和“诗言志”,以诗学与经学的兼合在源头上铸成中国文学观念的兼性特征。“兼”者,通也;“兼性”者,兼通、兼融、兼包、兼怀、兼成、兼和是也。中国文学观念的兼性特征,表现于价值论是仲尼式“吾道一以贯之”,表现于方法论是彦和式“唯务折衷”,表现于文体论则是四库全书式“兼收并蓄,如渤澥之纳众流”。由价值论的“天行一道”,生成为方法论的“兼和两端”,坐实为文体论的“体备四部”,中国文学观念完成了自身的兼性建构,在世界文学中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兼性特征,熔铸成中国文学的“中国性”。
    • 胡作友; 钟莎莉
    • 摘要: 宇文所安在翻译《文心雕龙》时,萃取了其中最能代表其核心思想、反映其创作特色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等体现中国性的成分。他采用一种从表到里、由浅入深的方式展示中国性,将文本内化与文本外化有机结合:在文本表层,采用碎片化组合和整体化嫁接展示中国性;在文本内部,采用多角度阐释和多方位拓展重构中国性。宇文所安将局部翻译嵌入整体翻译框架中,使整体与局部环环相扣,在世界视野中展示不同于西方的中国情怀,尽可能还原中国古代文论的本色:宇文所安对《文心雕龙》中国性的异域重构有利于实现中国性与世界性的互识、互通与互补,使目标语读者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感受中国性,为中国性和世界性找到了相互成就的平等对话模式,有益于中西文论的发展与繁荣。
    • 袁飘
    • 摘要: 刘大任是北美华文文学的重要作家。20世纪80年代初,学界开始从不同维度对其人其作展开深入探讨,成果丰硕。迄今为止,研究主题集中在中国关怀与中国质素、历史观照与思想剖析、园林隐喻与运动内蕴、叙事艺术及审美方面。但研究尚存在空间分布失衡、欠缺系统性、关联性思维不足、视角不够广阔以及文本与创作观念理解不够透彻等问题。
    • 刘森林
    • 摘要: 新文科对哲学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新要求,与汉语哲学的最新努力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特别是在中国性建构与学科融合方面,两者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和一致。在中华文明繁荣发展获得重大进展的背景下,如何把经济、技术等层面的先进性成就转化为文化、思想上的先进性成就,是新文科和汉语哲学面临的共同任务。汉语哲学目前主要具有四种模式,经历了四个阶段;在第三、四阶段,必须重审欧洲启蒙话语建构的中国形象及与其相适应的中国哲学定位,重审西式“普遍性”,用“整体—部分”框架取代原来的“西方普遍—中国特殊”框架,建构一种更能容纳多元的新普遍性构架,在开放性和融合性的基础上,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作出创造性贡献。
    • 梁庆福
    • 摘要: 由“他者”建构的中国非遗文化海外传播虽自发且零散,却是非遗“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呈现出浅表性宣传、杂糅化展现和深描式叙事三种主要存态,在拓宽非遗传播空间、塑造中国非遗文化形象的同时,也易带来非遗“中国性”淡化或缺失的危险。“他者建构”的非遗海外传播是一种“他者镜像”,与“自我表述”传播形成相互映照,可为中国非遗海外传播提供启示。新时期中国非遗海外传播应凸显共赢发展理念,聚焦中国文化元素叙事,注重“他者”视角表述,重视非遗跨文化虚拟共同体构建,才能助推非遗跨文化传播真正“走进去”。
    • 肖清
    • 摘要: 边地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张春梅教授的新著《地理之镜中的文学表达》是近年中国边地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该书鲜明的问题意识、注重语境因素的文本分析及在研究范式上的创新,为中国边地文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与研究范例。
    • 李龙
    • 摘要: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制度建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人民性为核心,强调文化自信,积极推动文化创造,因而具有了人民性、中国性和文明性的三重内涵,这是对百年中共文艺制度建设理念的继承和弘扬。人民性的实质是要塑造觉醒了的现代新国民;中国性的维度强调的是“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明性强调的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的美学追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