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
学科融合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17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建筑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2篇、会议论文84篇、专利文献54531篇;相关期刊1003种,包括四川教育、教育教学论坛、考试周刊等;
相关会议61种,包括2016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等;学科融合的相关文献由266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波、干国祥、杜建华等。
学科融合—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4531篇
占比:96.16%
总计:56707篇
学科融合
-研究学者
- 刘波
- 干国祥
- 杜建华
- 沈红
- 王娜
- 陈景春
- 丁锦平
- 刘芳
- 刘进
- 吴钟成
- 孙克文
- 孙蓉
- 张海燕
- 徐敏
- 曹星
- 朱映占
- 李涛
- 李红
- 杨贵玲
- 梁春玲
- 沈影红
- 王文光
- 王玉婷
- 王琳
- 谷胜利
- 贺克春
- 郭春平
- 陆启威
- 陈娟
- 陈洁
- 陈爱玲
- 顾琦
- 骆磊
- 丁士拥
- 丁洁
- 丁雷
- 万芷君
- 中华医学会
-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
- 于保军
- 仓万林
- 任斌
- 伍海泉
- 何丽鹏
- 何小波
- 何海燕
- 俞国良
- 刘岚
- 刘振兵
- 刘晓青
-
-
胡轶涵
-
-
摘要:
当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主基调,其中劳动教育不可或缺.而培养正确的劳动观要从娃娃抓起,基于这一教育理念,城乡结合部小学需要结合实际教学现状,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不断拓展教育途径,使其与美术学科课程相融合,实现劳动教育入心入行,引领小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文章围绕城乡结合部小学的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的融合途径加以探索.
-
-
-
李东昱;
汤伊铃;
张瑞琛;
傅威
-
-
摘要:
学科融合是时下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也是高校教育的大势所趋。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分析现行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新需求下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提出学科融合对现有教学模式的要求,从高校教师、学校两大方面出发,找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优化路径,并提出教学改革初步完成后的持续评估模式。
-
-
-
海瑜
-
-
摘要:
近几年来,教育教学中注重综合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新文科”的带领下,许多院校对学科之间的界定较为模糊,使不同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声乐是音乐院校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声乐表演者通过声音、语言表达内心情感世界。本文将分析“新文科”背景下的声乐教学课程,提出改革创新的对策。
-
-
樊陈卫
-
-
摘要:
理科融合体现了学科发展的方向,理科融合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本文以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经历,选择贴近生活的物理操作问题作为研究案例,旨在从数学的视角实践理科融合教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研究解决物理问题,从案例中探寻进行数理融合教学时数学教师需要注意的关键要点.
-
-
刘新果
-
-
摘要:
地理学科和语文学科一样承担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本文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通过文献法、调查法、学科交叉法,根据“立足学科本位”“融合贯穿始终”“围绕核心素养”三大原则进行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开展问题探究,进行语文和地理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
-
-
刘岚
-
-
摘要:
我理解的“三个课堂”第一课堂要“实”,实实在在落实国家课程;第二课堂要“活”,灵活使用学校的场馆推动活动式、体验式的学生学习;第三课堂要“丰”,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课程、探究课程有效促进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教育“双减”促进课程深度改革就是要落实“实、活、丰”,理想的未来学校将成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学习中心,没有“围墙的学校”形成泛在化的学习场,有教无类、混龄学习、个性化、学科融合成为显著的特点。
-
-
王萌
-
-
摘要:
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尝试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互融,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一、学科融合的概念、作用学界对学科融合的概念虽然没有严格的界定,但各种说法都存有共性,即认为学科融合是将存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进行统整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以往泾渭分明的学科界限,能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入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
-
吴杨
-
-
摘要:
如何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善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而非兴起于课堂之中随着课程结束而消失,是教育改革专家、教师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风靡全球的STEM课程(在我国升级为“STEAM”)、项目式学习、问题探究式学习等教育教学方法理念,都在被尝试应用到我国中小学教学当中。它们有很多共性,其中“项目式学习”是基于解决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而发起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构建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达到教学发生不局限于课堂、知用合一、学生学习更加主动的目的。
-
-
高裕焕;
崔平川;
高晓翾;
赵文璀;
刘颖;
袁萌
- 《2020年基础教育研究论坛》
| 2020年
-
摘要:
德育是是教育的灵魂,而实现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渗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德育渗透不是空洞的说教,应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挖掘教材中思想性强的材料,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中,通过具体、多样和生动的形式进行,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
-
王东
- 《2018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
| 2018年
-
摘要:
Visa的金融教育不仅限于财经知识的传递,而是更多地关注意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即财经素养教育.在过去的20多年,Visa在全球40多个国家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文化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金融教育内容.在中国,Visa也跟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伙伴开展了一系列的财经素养教育相关的调研和探索工作.根据在大湾区的实践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学习金融知识的同时,更需要知行合一.二是金融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开展,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财经素养教育是一项跨学科且需要结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三是现阶段面对的三大挑战:人才、教材、平台,相关方面的资源稀缺.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学科之间都应该加强交流,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促进融合.
-
-
蔡宗朝;
王厚俊
- 《2018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
| 2018年
-
摘要:
财经素养是新时代每个人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不仅具有个体意义,更具有社会意义和国家意义.在国内首个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出台之际,分析当前财经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必要性,通过比较广东与港澳台地区通识教育做法,发现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协调困难和资源匮乏问题,提出构建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的“五位三标”财经素养教育体系、注重学科融合与实践探索等践行路径,对于解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供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
尹效登
- 《2018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论坛》
| 2018年
-
摘要:
犹太民族以卓越的科学成就和经济才能著称于世,占全球不到0.25%的人口却获得了全球22%的诺贝尔奖,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产生巨大影响的犹太裔科学家、思想家、商业巨擘灿若星河.为什么犹太人可以做到学术追求与经济富足兼具?PISA财经素养测试结果可以部分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PISA2015中国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15岁学生财经素养成绩与数学素养、阅读素养成绩相关系数达到0.80,与科学素养成绩的相关系数达到0.83.犹太民族历来重视阅读、数学、科学教育,既能产生伟大的科学家,又能涌现众多商业奇才,也就合情合理了.进入21世纪,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都开始将财经素养教育纳人国家战略,中国财经素养教育也在近几年开始发力。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于2018年1月正式颁布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的《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使中国的财经素养教育从理论探索阶段进人到实践创新阶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张男星教授说:“中国的财经素养教育不全是金融教育、消费者教育、财商教育,更是关乎个体财富人生的生活教育、情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这说明财经素养教育与德育紧密相连。德育的有效实施必须以具体课程作为支撑,同样地,财经素养教育也必须渗透在相关学科课程中才能实现常态化。推动财经素养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是实现财经素养教育常态化、发挥财经素养教育“立德树人”作用的有效途径。
-
-
-
郭幸君;
李玉顺
- 《第9届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创新应用大会》
| 2018年
-
摘要:
STEM教育作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跨学科整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国内掀起了研究热潮,在以国外经验引入、认识论反思为主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目前中国关于STEM教育的实践研究也逐渐起步并呈指数形势的发展.因此本文对中国的STEM教育实践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总结,使用活动理论的分析框架将目前有关STEM教育实践的研究现状分跨学科整合、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效果研究、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技术应用与创新、教学环境建设六个方面进行阐述,针对国内STEM教育实践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有关STEM教育实践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
郭幸君;
李玉顺
- 《第9届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创新应用大会》
| 2018年
-
摘要:
STEM教育作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跨学科整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国内掀起了研究热潮,在以国外经验引入、认识论反思为主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目前中国关于STEM教育的实践研究也逐渐起步并呈指数形势的发展.因此本文对中国的STEM教育实践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总结,使用活动理论的分析框架将目前有关STEM教育实践的研究现状分跨学科整合、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效果研究、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技术应用与创新、教学环境建设六个方面进行阐述,针对国内STEM教育实践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有关STEM教育实践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
郭幸君;
李玉顺
- 《第9届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创新应用大会》
| 2018年
-
摘要:
STEM教育作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跨学科整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国内掀起了研究热潮,在以国外经验引入、认识论反思为主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目前中国关于STEM教育的实践研究也逐渐起步并呈指数形势的发展.因此本文对中国的STEM教育实践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总结,使用活动理论的分析框架将目前有关STEM教育实践的研究现状分跨学科整合、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效果研究、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技术应用与创新、教学环境建设六个方面进行阐述,针对国内STEM教育实践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有关STEM教育实践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
郭幸君;
李玉顺
- 《第9届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创新应用大会》
| 2018年
-
摘要:
STEM教育作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跨学科整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国内掀起了研究热潮,在以国外经验引入、认识论反思为主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目前中国关于STEM教育的实践研究也逐渐起步并呈指数形势的发展.因此本文对中国的STEM教育实践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总结,使用活动理论的分析框架将目前有关STEM教育实践的研究现状分跨学科整合、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效果研究、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技术应用与创新、教学环境建设六个方面进行阐述,针对国内STEM教育实践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有关STEM教育实践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
HU Yingquan;
胡颍铨
- 《2018(第十三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 2018年
-
摘要:
海绵城市的建设对解决当前我国城市洪涝、水资源紧缺、雨水径流污染、热岛效应等问题,以及提升我国城市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海绵城市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分析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及内涵,结合发达国家先进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经验,研究如何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乡规划体系的总规、控规、修规等各个层面,并从多技术结合、多学科协同和多方财政支持三个方面对我国未来海绵城市发展提出了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