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0年内共计749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常用外国语、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15篇、会议论文272篇、专利文献6篇;相关期刊1872种,包括文教资料、中国电力教育、中国大学教学等;
相关会议156种,包括2015第十二届上海教育博览会高峰论坛、2015高职素质教育学术论坛、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2013年会暨第三届素质教育高层论坛等;通识教育的相关文献由846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德军、黄俊杰、庞海芍等。
通识教育
-研究学者
- 周德军
- 黄俊杰
- 庞海芍
- 彭振宇
- 冯惠敏
- 王鲜萍
- 卢晓东
- 张亮
- 张鹏振
- 彭旭
- 王勇
- 董云川
- 蒋霞
- 马凤岐
- 马早明
- 乐毅
- 刘玲
- 刘阳
- 刘颖
- 孙华
- 张颖
- 曹俊明
- 朱镜人
- 李会春
- 李芳
- 李静
- 汪霞
- 谷建春
- 陈蕊
- 马晓春
- 刘会
- 刘畅
- 刘金花
- 周景辉
- 周荣
- 张丽
- 张弘弢
- 张敏
- 张涛
- 张燕
- 杨婷
- 杨帆
- 柏杨
- 王静
- 王鹏
- 甘阳
- 罗长坤
- 聂英杰
- 蔡建满
- 袁广林
-
-
郭洪瑞;
冯惠敏
- 《湖北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高校通识教育质量文化旨在以质量文化的视角探析高校通识教育实践.作为高校质量文化的子概念,高校通识教育质量文化既是一种文化样态,又是一种质量实践;是"质量意识"与"文化理念"在通识教育质量保障实践中深度耦合而成的文化.该文化致力于通识教育质量的保障和提升;表现为"一体两面四层"的结构,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统一体",显性与隐性相融通的"辩证面",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相统一的"实践层".高校通识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应把握"学生中心""全面性""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上而下地宏观引导与自下而上地自主生成并重"的原则,并在物质、制度、精神、行为四个层面系统推进.
-
-
陆一;
杨曈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 2020年
-
摘要:
自从20世纪80年代过度狭窄的专业教育的弊病被提出,到2015年后通识教育改革得到官方承认并在更多大学发展深化,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经历了从模仿借鉴到独立生成的发展过程.不仅如此,通识教育的兴起与猛烈的大学扩招几乎同时发生,这是中国特有的历史过程.改革的叠加效应造成诸多混淆.在已然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格局之下,通识教育既要弥补精英阶段未成熟的人文教育及其对专业教育的作用,也要拓展在国民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贡献.本文试图结构化地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本科通识教育应当做什么,如何走出分层分类建设之路,并澄清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实践中的理论问题.
-
-
袁凯;
姜兆亮;
刘传勇
- 《中国大学教学》
| 2020年
-
摘要:
新文科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种创新性探索,重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文科人才培养质量.山东大学通过建设通识教育体系2.0工程、新文科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文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三核驱动机制,加大金专、金课、教材、实践、认证五位一体建设,构建系统的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
-
-
张小海
-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大学生是企业未来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力量,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有一定的管理素养.我国高等院校通识课程体系中普遍缺乏管理素养的教学内容,导致大学生缺乏企业运行的基本管理知识,这种现状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对人才的需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是企业运行及管理的核心要素,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三大管理体系标准不仅包含了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而且具有丰富和系统的管理知识和方法.以这三大管理体系标准为基础,构建一门管理知识通识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素养教育、对完善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为企业培养“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
-
-
-
-
-
-
-
李春光
- 《第七届全国教育效能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教育是一种良心的事业.而良心的事只能是以心传心,以情涵情,以德感德,以爱生爱.面对当前教育处于"唯认知"的困境,需要"完人教育".而这一培养在于通识人才,所以大学要进行通识教育.作者在《从通识教育的观点看》中的诸多论述是以教育是一种良心的事业为基调,来考察教育的流弊,在此基础上基于作者教学和实践对于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并具体设计了培养通才教育的理想课程的框架,指出应设置有关文化发展和文明成就、知识基础原理和认知方法论、情意开展和感情养育、各类知识专业的内涵、边界、理论、问题和发展方向等科目。
-
-
戴开宇;
高艳
- 《2017第四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书院导师制度是实行通识教育的重要方面.笔者从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书院开始全面探索通识教育至今,一直担任书院导师,亲历了复旦大学推行通识教育十余年的历程,深刻体会到通识教育作为全人教育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以书院导师的视角,结合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模式和书院导师制度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从多渠道和学生的沟通、各种书院活动的参与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学习等方面,给出在复旦大学推行通识教育中的心得和建议.
-
-
-
-
曹志源;
丁益民;
王玉芹
- 《第十一届上海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以红外分析技术为例,介绍了跨学科的学院实践平台课程(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的建设.该课程是在上海大学大类招生通识教育背景下建设的一门实验类课程.该课程在教学方式、实验内容和成绩评定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旨在通过简单易懂的实验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向多学科专业的学生普及前沿的科学知识和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为学生继续从事相关高层次科学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
-
杜健;
史涛;
王军
- 《首届全国卓越教师发展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信息化战争的需求,使学历教育院校教育转型成为国防教育改革的潮流和必然走向.通过分析信息化战争的机遇与挑战,基于发达国家军队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改革,从注重通识教育,培养复合型军事人才;创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贴近部队实战需求;健全代职机制,强化院校教员与部队军官交流学习;加强国际交流,探索联教联训办学新格局等方面对我军学历教育院校教育转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培养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需求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
-
梁博;
王涵;
李茜
- 《2017第四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
| 2017年
-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越发需要广大民众拥有宽阔的视野、清晰的逻辑思维、开拓创新的适应能力、高尚的公民素养和内化的社会责任等软实力作为社会发展的长久支撑,这种广泛需求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认知恰恰造就了大学书院教育的意义之所在.如何正确评估书院育人的价值,不仅是对学校书院教育的阶段性回顾总结,更是对大学书院育人的价值判断,也是对其时代价值的发现与选择,亦是对中国德育导向的又一次实践正视.
-
-
刘倩
- 《2017第四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
| 2017年
-
摘要:
通过对现代书院内涵的分析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大学生的学风建设以及身心发展两方面,展开与学生新型互动关系的探讨与研究,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使学生适应环境、学会表达与思考、培养广泛兴趣等,并且促进导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教育以及教书育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周丽英
-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湿地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就对象而言,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主要是针对学生团体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二是针对普通社会成员进行的继续教育活动.与此相应,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至少应包含如下三重内涵:一是对馆藏文物和陈列展览的阐释,二是对地域性文化知识的传播,三是对通识教育的参与和开展.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内涵的多维度探讨,有益于突破社会教育面向单一的学生群体局面,拓展教育对象的范围,涵盖广泛的社会大众.本文在此基础上抛砖引玉,求教于博物馆同人,进一步促进博物馆科学合理的、长远的项目规划和方案设计,进而推动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纵深发展,构建博物馆在国民社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