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本土性

本土性

本土性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54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2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71篇;相关期刊410种,包括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商情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5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国际扶阳论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教育和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等;本土性的相关文献由603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崇科、黄万华、丁林棚等。

本土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2 占比:65.20%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1.59%

专利文献>

论文:271 占比:33.21%

总计:816篇

本土性—发文趋势图

本土性

-研究学者

  • 朱崇科
  • 黄万华
  • 丁林棚
  • 周小兵
  • 曾军宏
  • 罗亚萍
  • 许文荣
  • 贺荣洲
  • 于晓晶
  • 冯庆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尧杨; 刘咏莲
    • 摘要: 当前全球跨文化趋势中伴随着本土跨文化现象。当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深受本土跨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种民族化特征。以本土性跨文化为语境,重新认识中国流行音乐,探析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具体表征,有利于深刻揭示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现象。
    • 李正
    • 摘要: 县级融媒体中心根植于基层,属于舆论宣传阵地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如何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力量、主流舆论格局的基层阵地?本文从坚持政治性、注重本土性、增强互动性、强化融媒性四方面,提升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进行了探讨。
    • 张志忠
    • 摘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张志忠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变革经验”是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文学发展所做的一个抽样研究,该项目结项成果“莫言与当代中国文学创新经验研究丛书”(9种)以莫言的文学创新道路为中心,揭示其与新时期文学和百年中国乡土文学的内在联系,全方位拓展了莫言研究空间,深化了对中国当代作家和当代文学进程的研究,有助于世界进一步了解莫言等中国作家。世界性与本土性的文化交汇、新时期文学和百年中国乡土文学的进一步助推,是莫言创作变革创新的内在条件,也是他走向世界、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原因。今年是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0周年,丛书出版对纪念莫言先生获奖具有特别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以“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为契点,探讨莫言文学道路的发展与流变,分享莫言创作与中国文学变革的历史经验。
    • 谢空; 陈北翔; 纪晶晶; 颜建雄
    • 摘要: 民国时期是中国由封建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期文化纷杂,而建筑作为凝固的文化,体现了当时多种文化的影响。通过从多角度解读建筑文化内涵,文章梳理了民国时期建筑特征和多种复杂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策略,以期对现今多文化交织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带来一定启示。
    • 王利明
    • 摘要: 有关法学科学性的争论由来已久,对法学是否具有科学性的质疑首先涉及对科学概念的界定,以及作为法学研究对象的法律的可变性、法律判断的主观性等。通过考察法学的发展可见,不能以自然科学的标准认定法学的科学性,也不能以法学的本土性否定其科学性。法学之所以具有科学性,是因为其具有一以贯之的基础价值,具有实践性,并且已经形成了有逻辑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独立的研究方法。增进法学的科学性需要构建法学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强理论创新,扎根法治实践促进法学发展,并广泛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的理论成果。法学的未来发展需要面向互联网、高科技和大数据,面向现代市场经济,面向中国社会的实践需要。
    • 张鸿声; 马过
    •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重新进入作家视野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这主要表现为随着80年代大叙事的退潮,90年代城市文学向日常性世俗生活的回归,在消费和后现代文化中城市文学创作的物化倾向,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学在坚守本土性时的困境。
    • 陆琦; 刘国维; 王珍珍
    • 摘要: 民居建筑学学科建构是以国内近百年来民间居住建筑知识的生产演化成果为基础。随着建筑学知识内容的分化与人居环境科学知识结构的重组,民居建筑专业化知识构成如何促生新时代民居建筑学的知识框架体系、进而进行建筑学学科知识生产与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文章通过梳理国内民居建筑研究脉络,从知识生产的本土性特征出发,提炼民居建筑营造主体的人民性、知识来源的地方性与知识生产主体的集体性特点;基于“本土”情境下的本体论存在,整合哲学层面认识与实践的主体性认识,提出知识生产视野下的民居建筑学学科主体性建构路径;通过基于本土知识生产的民居建筑学主体性探讨,尝试构建中国自主的民居建筑学知识体系,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建筑学学科发展路径。
    • 王军; 黎格兰
    • 摘要: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其中,乡村题材版画“本土性”创作围绕着乡土文化的方方面面展开。乡村题材版画介入乡土文化的发展建设中,有助于艺术家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愿望的“本土性”艺术作品。首先,创作者需要树立绘画时代观,紧扣时代发展的中心主题,凸显版画创作的思想导向;其次,创作者需要构建绘画方法论,加强艺术创作的实地考察,建立创作框架的完整体系;最后,创作者需要刻印绘画真善美,深化版画名家的创作思想,积累乡村题材版画创作经验。
    • 金秋野; 常涛
    • 摘要: 本文用“园林建筑学”指代我国当代建筑界将古典园林设计语言引入现代建筑的学术共识和实践方向。本文从《园冶》的人文性及其体现的设计思想出发,在总结传统园林环境特征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了“园林建筑学”的发端、初期探索经验,以及逐步开展的新世纪研究与实践,讨论了环境逐渐成型的过程。结合诸多实践作品,本文指出发现园林空间的抽象规律、重构建筑设计原则、去符号化等方面的探索,突破了园林与现代建筑的界限,扩大了建筑学的人文关怀,为当代城市更新及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居环境提供了思路。园林建筑学正日益成为本土建筑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 包涵川
    • 摘要: 情感因素是理解中国基层治理格局的关键.基于"过程—事件"方法,通过对多个基层部门的田野调查,可以探索出四种培育民众对政权积极情感的实践机制:基层干部展现良好德行、通过利益互惠传达积极的心理意义、引导民众将特定情感不断结合认知并深化为信念、以老人等群体为中介将积极情感加以传播.情感培育使中国基层治理秩序稳定、动态运行、深入生活"小事"并表现出柔性协调的特征,整体上呈现出"治理有机体"的状态和趋势."治理有机体"是现代性条件下以党组织为核心枢纽的政治和社会共同体,并且折射出了中国的本土性治理传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