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上海人居与信息化论坛
上海人居与信息化论坛

上海人居与信息化论坛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4-05-20

主办单位:论坛组委会

会议文集:上海人居与信息化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找寻适合于人们所处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气候条件以及风土人情的住宅水平的坐标点,使其功能与质量均能获得最合理的配置,是提高住宅设计水平、丰富住宅品种,将住宅带入一个更为理性、更为实用、更具原创性发展轨道的必经之路.根据文中对各个居住空间的功能分析,上海市城市小面积中低价集合住宅的设计要在日前较通用的户型基础上,不能仅仅简单地对居住空间的进深缩小,而要根据住宅功能与质最的平衡关系进行综合布局,使其更为经济、紧凑、实用,并对其注入新的居住理念,使其成为更具先进性与科学性的新住宅类型。
  • 摘要:在规划浦江新镇时,两个问题极为重要:一方面是怎样合宜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试如何预测信息科学发展对城市机制的影响.浦江新镇规划设计的范例表明,若是在改造项目中融入生态原则,城市面貌将会出现众多的新特点.
  • 摘要:在考虑怎样尽快增强上海综合竞争力的时候,假如无视上海的潜在灾害威胁,忽视城市抗风险能力的增强,那么上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仍然是相当脆弱的.本文谨对上海市减灾管理谈谈看法;并从加快立法,强化管理,重视灾害信息积累和防治技术的研究,以及保障防灾减灾资金投入等四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 摘要: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特色的继承、保护与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生态保健住区的创建是城市文化、形象、特色的主旋律.21世纪城市发展主流,是融高科技的精萃,为人类的生态健全;身心健康;环境优美和文化优秀服务.环境优化的总体形象是人和绿色生命的对话,形成21世纪的生态保健住区.基本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推进住宅生态环境建设及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为总体目标,以住宅小区为载体,全面提高住宅小区节能、节水、节地、治污总体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 摘要:上海市污水处理的指导思想是:为实现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服务,"安全,资源,环境"三位一体,建立完善的城市污水系统,逐步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支持上海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优化城市综合发展环境,提高上海的综合竞争力;其规划方针为:以"三个提高,二个加强,一个利用"为核心,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提高污水收集率、提高污水处理率、提高处理设施利用率,实现工程效益,体现服务水平;加强水源保护力度、加强中心城区河道治理力度,确保水源地安全,改善城市水域的景观水平:科学、合理、适度利用水体自净能力,达到治理污水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 摘要:本文介绍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使命及活动,尤其是与人类居住相关的工作;分析了30年来世界和中国在环境和人居领域取得的进展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如何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 摘要:《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对防治本市大气污染的三大源头(燃煤烟气、机动车尾气、饮食业油烟气)分别做出了针对性很强的规定.防治大气污染是上海人民的共同心声。具体分析了关于燃煤烟气污染的防治、关于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防治、关于餐饮业油烟气污染的防治的条例规范。居住区绿化应当大力倡导植树。
  • 摘要:深圳经济特区的住宅建设,依据积极的发展政策,得到了稳步发展,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结合未来住宅需求的增长,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推动住宅产业化的进程.
  • 摘要:上海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解决的是供应总量短缺的矛盾."申博"成功为上海调整城市布局、功能转型提供了新的推动力和机遇.未来5~10年,是形成上海国际大都市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的关键阶段,也是机动车高速增长、出行方式结构转变的转型期."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衣、食、住、行"之出行,要求提供具有多种选择的、人性化、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交通条件.作为上海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道路网络必须根据上海城市发展,以提高服务质量与可靠性为目的,适时调整规划目标、适当超前进行建设.
  • 摘要:上海城市快速路由77公里的高架道路所组成,目前承担着中心城交通的30%左右,建立一个可靠、高效的交通监控系统是实现交通流合理分配、提高交通服务水平的必要手段.本文结合上海城市快速路具体条件、交通状况,提出了"区域控制、总体诱导"的快速路监控系统控制策略,构建了系统总体结构,提出了交通流模型及管理需求,并且在延安高架路监控系统示范工程实现了这一构思.
  • 摘要:VICS系统(车辆信息通讯系统-Vehicl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是为广大车辆和驾驶员提供实时路况动态、行车方案、交通导航和信息查询的服务系统,是上海市卫星导航产业的重要应用服务平台.研究和开发智能交通系统是解决飞速增长的交通需求和有限的交通资源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而建立上海VICS系统,是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一个较为理想的切入点,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同时,也会带动卫星导航、交通信息处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经济性.上海VICS系统建设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辑处理、信息发布、信息利用等4部分组成.本文还对VICS系统的标准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 摘要:通过简要回顾近年来上海市外环线道路绿化的发展,总结其各阶段的风格和特点,分析道路绿化建设的几个特点,阐明上海城市道路生态化建设的新概念.
  • 摘要:信息技术不仅带来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它还创造出了新产品和就业形式、新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以及新的财富,导致生活质量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同时必将对人类居住环境产生更大影响.本讲演从社会性技术发展的角度,通过历史回顾,认为信息技术将改变现有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传统的社区,居住环境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个人化.同时,也为人类解决面临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技术上的可能.
  • 摘要:随着市政设施管理体制的转变,如何适应管养分开体制下进行行业管理的新形式,探索科学管理市政设施的途径,是摆在各级市政设施管理部门面前的课题.我们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开发了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系统(GIS),并应用于管理中,变"及时维修"为"预防性养护",籍以提高设施服务水平和管理的科学性.
  • 摘要:城市数字化工程项目利用国家公用数据通讯平台,以GIS技术为基础,建成一个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化信息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应用,为国家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企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有效和权威的信息服务.整个网络系统与全国乃至全世界联系在一起.近年来数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数字城市网络建设发展迅猛,数字城市信息应用系统发展迅速,数字城市解决方案纷纷问世,数字城市论坛与日俱增,数字城市研究进展喜人。
  • 摘要: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只有积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的关系,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继承和弘扬传统居住文化与历史名城的整体保护结合,在旧城改造中达到保护旧城传统面貌与改善人居环境的统一,同时以胡同四合院为单位,整治和修缮旧城范围内传统民居.
  • 摘要:城市的未来一直是政治家、作家、社会学家、建筑师和规划师广泛探索的论题,人类、社会与城市和人们关于城市的理想一起成长.历史上有过无数理想城市的模式,由城市的场景,城市的中心扩展到整座城市,城市群,甚至全球.存在三类理想城市的模式:浪漫主义的城市模式,现代主义的城市模式和后现代主义的城市模式.2010年世博会将要探索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未来的大都市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凝聚了人类的理想、文化特质、生态环境、生活品质与产业的平衡与协调,注重对城市未来的宏观把握.
  • 摘要:上海市人类居住科学研究会是中国从事人居科学研究的地方性群众团体.成立十余年来,完成六项主要科研项目,推动了上海的人居科学研究,主要体验是:科研成果来自公众参与,创新源于多学科合作,使成果具有创新亮点,理论研究贵在实践行动.
  • 摘要:上海提出了建设"世界级城市"的新理念.未来5年到10年,上海将要按照建设世界级城市的要求,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办好世博会.就上海来说,小康社会更要提早实现.那么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的燃气将又如何作为呢?这必须要从经济实力、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国际交往四个方面共25个指标进行定量.建议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燃气供应保障能力、尽快在燃气行业推行实施经营专营权管理、结合上海燃气实际情况渐进式推进燃气市场化进程、建设燃气行业的诚信体系。
  • 摘要: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住宅环境观念,住宅环境技术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新世纪住宅建设的方向是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住宅公共环境技术在进一步完善技术体系的同时,将与房地产开发有机结合,成为促进我国人居环境事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针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等方面制定和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技术法规,组织研制并开发如:生物沼气、太阳能、地热能以及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等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开展住宅性能认定工作,以及生态型住宅的研究等,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迄今为止,我国住宅环境应用的相关技术,多以单一型为主,缺少技术集成和系统配套,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清晰的框架。住宅环境技术是一种有明确生态环保目标的技术,在它发展过程中,技术规程和评价体系是重要的内容。建立环境技术评价体系,必须实现目标检测的量化,住宅环境技术评价体系实质上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它主要侧重于住宅环境质量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价。
  • 摘要:1990年代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着眼当时制约上海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实现了上海城市的超常规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现代化特大型城市的发展之路.2001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根据这一规划,到2020年,上海将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本确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地位,同时发挥国际、国内两个扇面辐射转换的纽带作用,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共同发展.
  • 摘要:近年来,杭州市的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也存在住房供需失衡、比例失调、管理失范、商品房价格失控等问题.我市根据国务院18号文件和全国房地产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杭州实际创新思路,一方面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增加商品房有效供给,并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税收杠杆等制止恶性投机、炒房行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另一方面,切实履行好政府的保障职能,加大经济适用房供应,实行经济适用房开发招投标和委托加工方式,降低造价,确保低收入家庭和低保家庭实现户均一套成套住房.通过建立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市场和保障两大目标体系,从而在保持市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和外来创业者的住房难问题.
  • 摘要:LH居委会是上海最早一个国际化社区居委会,它的诞生体现了社区治理的新探索,它的经验对于那些正在或即将迈向国际化社区的地方特别有借鉴意义.从治理结构看,社区治理的组织机构应该是一个直接选举产生的居民自治组织.从治理方式和运作手段看,社区自治应当有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正式协作应当成为治理的主要策略.从社区组织的权利、义务关系上看,国际化社区中的各组织之间应当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 摘要:城市社区是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从城市社区的本质、特点出发,研究社区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分析了上海社区的现状问题、规划理论和实践架构,并结合上海的用地状况,分析了四类建设用地的可开发潜力,为上海的社区建设提出了现实的发展方向.
  • 摘要:历史建筑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的观念已经普遍被社会所接受.上海市政府十分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但保护范围和规模的扩大,使传统的依赖政府提供保护资金的模式逐渐不适应分类管理的要求,保护对象数量的增多和政府资金有限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单纯的政府已无法满足大量历史建筑保护的资金需求,这样的现状必然要求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和投资渠道来进行补充.
  • 摘要:分析了上海住宅的发展状况,提出要建设具有个性化的新世纪住宅,同时就制约住宅个性化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个性化住宅应该是那些有创意、站得住、留得下的住宅,也是舒适、温馨、有个性特点、有追求、有功能、有思想、有艺术的居住环境和居住空间。上海从21世纪开始,已经有不少有实力、有眼光的投资商抓住了“个性化”这一点进行与众不同的开发。他们开始在降低容积率,提高绿化率,增加住户的辅助面积,户型的多类型,住宅内部空间的变化利用做出了努力。也对住宅的景观、外型、色彩、材料提出新的风格和时代精神进行了种种尝试。
  •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其构园技巧主要表现在园林的空间组织、区隔形式、构园造景、追求自然的审美取向等诸多方面.认识这些基本特点和构园技巧,有助于我国创造性地以现代形式来表现古典园林的本质属性和自然神韵.在当今的现代小区环境建设中,如何以现代审美意识,体现出古典园林特征,这确实是一个新课题。在这方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园林建筑创新,即以现代造型来构筑传统文明。现代居住小区的环境功能,毕竟不问于古代的中国古典园林。古代园林都是当时大户人家的私家花园,是仅供一家一户独享的园林空间。这就与现代居住区的环境功能有较大区别。因此,小区环境设计,便不能完全照搬照抄中国古典园林,而应有所扬弃地增加相应的环境功能,使之能充分满足所有住户及各个不同年龄段居民的使用要求。要分门别类,建设各自相对独立、互不干扰的户外活动空间、促进交往,设置增加随机接触的邻里空间、便于集散的敞开度较大的疏导空间。
  • 摘要:住宅文化,即为住宅的物质和浸润其中的观念的总和,并由此构成了审美、传道、存史等诸多文化功能.而住宅文化的自觉,则是处在一定住宅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抑或对其文化的过去和未来的充分认识.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余年来,上海的住宅建设在社会变革的激荡中走过了从产品到商品、再到作品的历程。这与其说是建设水准的提升,倒不如说是住宅文化的复兴。君不见,从纷纷为住宅小区打上“苑”之类标签的文化觉醒,到完善住宅功能、居住环境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探索,从构筑风格各异的“一城九镇”的文化追摹,到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文化自觉,改革开放所释放的惊人创造力,极大地丰富了上海的住宅文化。发扬住宅文化的自觉,便需要保护承载上海住宅文化历史的优秀建筑,并在这一丰富的文化矿层中取精用弘,不断开掘出新的文化意蕴。发扬住宅文化的自觉,便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矽进。发扬住宅文化的自觉,便需要以上海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个性回应全球化的潮流。
  • 摘要:目前世界已有五十个国家进入"老年型",全球的人口结构也都趋于"老化".本文就老年居住问题以及老年住宅类型及其发展沿革做一综述,观察国外老年人居住问题,及其不同类型和各国家采取的不同对策.对比中国目前老年人住宅问题,应该如何介入.接着就老年社区或老年公寓的规划及其外部环境,老年人住宅设计及其室内外设计的要点作综述.最后结合我国目前老年住宅发展状况予以展望.
  • 摘要:按照美国能源部的定义,高性能建筑(high-performance building)就是在性能方面持续地优于传统建筑的建筑,其主要特征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持续地降低运行和维护费用,是健康、舒适、安全、高效和经济的生存空间.高性能建筑包括各类建筑形式,如住宅、办公楼、商场和工业厂房等.高性能建筑有助于我们全面创造和系统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促进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采用一体化的设计和建造方法是高性能建筑的关键。根据我国国情和当前房地产开发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我国高性能建筑的若干建议,在以前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制订高性能建筑标准、改变传统的开发、建设和使用的经济评价观念,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观念,多部门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工作部分房地产开发项目和公共建筑应积极推广高性能建筑。
  • 摘要:城市要新陈代谢,改造更新是必需的,但作为历史城市又有进行保护的要求,城市的特色要继承,而城市中要保护和继承的,又主要存在于这些城市的旧城之中,继承和发展是一对矛盾,历史传统和现代化要求都是人们的需求,这就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如何做好这些大都市的历史名城保护和旧城改造更新工作.
  • 摘要:住宅的第一功能,是生活居住,同时还有其第二功能,即文化观赏功能,住宅是城市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居住建筑的文化观赏功能,有利于美化城市景观,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 摘要:1998年夏季江西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在抗洪抢险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治理水患、灾后重建的决定,赣鄱大地迅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通过五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江西的移民建镇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规划设计的新跨越、基础设施的新跨越、人居环境的新跨越.移民建镇已在湖区人民心目中树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 摘要: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增长的可持续性、公平性和系统性,强调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可持续的人类住区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地区特点、顺应历史潮流.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经济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新路.联合国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了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大会通过了各国建设住区的指导性文件《人居议程》,主要包含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要有基本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两方面内容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一个资金流、环境流、资源流、配套流等组成的复合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持续人类居住区建设需要领导重视,形成共识、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严格土地管理,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加强法律建设,为可持续人类居住区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土地市场的规范运作是住宅产业、城市健康发展的基石。
  • 摘要:世界级国际化大都市的商业发展,几乎都遵循了从单中心-有限中心-多中心-泛中心这样一个规律.上海在国际上的地位现在已日渐突出,上海商业发展会不会也遵循这个规律?目前,上海四川北路商业街的改造正面临着这样一个定位问题的困扰,如果上海商业的发展目标遵循这样的规律,那么这条商业街的定位将不再成为困扰,显而易见,四川北路将理所当然地成为又一个上海的主要商业街,或者说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商业中心.
  • 摘要:人居环境是城市的首要属性,追求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共存、注重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开发、强调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的并重是未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南京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独特的滨江景观风貌、良好的人文环境条件等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势条件,多项城市建设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要求.但是在南京目前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笔者分析认为,南京创建最佳人居环境需要处理好改善城市景观环境与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样板工程与实现均好性、建设与管理等多重关系,并采取相关的措施加大人居环境建设的力度.
  •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巨型城市的不断涌现,大城市的扩散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典型的实例包括美国的芝加哥、日本的东京和英国的伦敦.本文作者发现,在1990年-2001年间,上海市市中心人口、就业和工业的扩散也很明显,郊区的发展在加快.本文作者认为,为了在扩散的条件下管理好城市的增长,需要采用城市增长管理、就业-居住平衡、紧凑发展等战略和规划工具,以支撑城市的持续增长.因此,应当开展实证的研究,使之成为城市长期发展决策的基础,并应当建立以模型为主体的规划支持系统,从而推动良好的城市的规划和管理.
  • 摘要:古镇人居风貌保护与发展的总体思路为:保存历史,重现历史,应用历史,创造历史,以现代人的角度,用世界的语言说中国文化.其实施原则为:保护为主、规划现行、功能再造.
  • 摘要:众多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而且家庭对老年人又如此重要,应建设适合他们居住的(老年)人本住宅,其功能和设施能使他们居住安全、起居方便、环境舒适、有益健康、邻近子女和便于交往.我国提倡居家养老与社区助老服务相同结合的养老生活方式,《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对于发展老年人照料服务的任务和措施,做出了规定。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社区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要求“建设管理有序、文明详和的新型社区”,为进一步设计和建设人本住宅和亲情社区指出了方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阅读上海近年来大量建设的过程,深感在此过程中丰富的城市功能结构被简单和粗暴的拆散,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区、居住区彼此分离,成为"孤岛",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简约生活、疲于奔波.本文试图从城市空间结构角度,分析上述现象及其造成的危害,探讨商业区和居住区的相互关系,阐明街道空间和街区对城市生活的意义,希望以此来唤起人们对恢复和重塑城市生活魅力及其价值的重视.
  • 摘要:有需求便有供给,有供给同样也会刺激需求。人文亲情化人居的建设从需求的一面讲,是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提升之后在住宅市场对人文情感享受追求的体现,从供给的一面看,则是在行业水平提高后从实物层面上升到精神面对产品品质细化。从住宅行业发展现实来看,人文亲情化的人居建设不仅有着迫切的市场需求,也有一定的操作基础。人居环境建设的深入发展和居住品质的全面提升都是对人尊重和关怀的体现,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并节约社会资源.而人居品质提升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因素,外在的环境、设计和材料,内在的适用性和舒适性,以及住宅和住区的人文亲情化.我国著名的建筑专家开彦曾提出,2004年是建筑品质提升的关键年.实际上,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人文情感尤其家庭、邻里亲情为核心将是住宅品质提升的第三个关键的因素.
  • 摘要:文章介绍了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实施工程设计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情况,重点阐述了企业内部网络平台、基础信息平台、CAD一体化设计平台、计算机新技术应用平台建设过程的具体措施、经验与体会.
  •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无障碍市政设施设计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性化",从而达到方便残疾人、老年人,伤残人、儿童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群能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把无障碍市政设施建成民心工程.
  • 摘要:居住文化,作为文化范畴,最贴近百姓,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发展居住文化既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需求,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上海传承多元化的海派韵味,海派韵味首先要立足本土,具有独立的个性。居住文化是一种地方文化,体现的是地域风格。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大到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小到“乡音难改”。如果撇开本土特点,把上海建设得像纽约,把杭州建造得像香港,不伦不类,就没意思了。本土性和传统性并不排斥外来优秀文化的吸纳。现在谈发展居住文化,就是要立足本土,挖掘地方特色,传承华夏文脉,广采博纳,把国内外先进的居住文化和建筑成果,纳入更广阔的视野之中,多元汇合,熔为一炉,创造出充满海派韵味、理性、时尚、独特,同时又不失田园风情和诗情画意的居住文化。
  • 摘要:世界上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上海正在努力打造国际大都市,应该注意提升自己的城市文化,确定和实现自己的文化中心身份.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预示着上海将有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我们应该尽早地去考虑和研究这些成片的新的建设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会对上海的城市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历史与现代、快与慢的三个关系.杨浦区曾是中国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旧城区改造中,采取的是拆平旧厂区,建设新楼房的思路,但在今天,他们已经认识到旧厂区的文化价值,这是一个城区发展的文脉,采取了保护性利用的思路,这就是一种进步,是从整体上来保护历史建筑的文脉。一个城市的建筑历史如同一棵大树的年轮,拆掉大批的历史建筑就像毁掉树的年轮。当然,城市一定需要更新,才有活力、生命力,对历史建筑的拆除应有规划,有一定的比例。
  • 摘要:《行动纲要》重点突出市民关心、领导关注、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城市交通、市容环境、旧区改造、服务供应保障和安全、综合执法等城市管理领域.城市管理从定性变为定量、静态变为动态、单一变为综合,增强管理科学性,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选择信息化作为突破口,也是发展上海后发优势,实现城市管理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
  • 摘要: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落实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21世纪初,上海开始实施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环境保护力度之大、投入之多、社会参与面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今后上海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根据上海打造世界级城市的发展定位和2010年举办上海世博会的环境要求,建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生态型城市.
  • 摘要: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仅在全球或某大区域范围内起到经济枢纽作用,具有高度现代化基础设施与国际服务功能,其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也是高水准的.上海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将保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本文对上海绿化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根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上海城乡一体、各种绿化衔接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稳定的市域绿化系统。总体布局根据绿化生态效应最优以及与城市主导风向频率的关系,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集中城市化地区以各级公共绿地为核心,郊区以大型生态林地为主体,以沿“江、河、湖、海、路、岛、城”地区的绿化为网络和连接,形成“主体”通过“网络”与“核心”相互作用的市域绿化大循环,市域绿化总体布局为“环、楔、廊、园、林”。使城在林中,人在绿中,为建设林中上海、绿色上海奠定基础。
  • 摘要:在对上海市区生活垃圾产量增长情况和成分变化跟踪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从而提出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市场化的对策.
  • 摘要:对上海十年的夜景灯光建设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出上海夜景灯光建设的四大特点,并就夜景灯光建设对促进城市发展,美化市容,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今后上海高标准的夜景灯光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发展方向.制订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的夜景灯光规划,是夜景灯光建设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轨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规划中要一是重视体现上海个性的标志性建筑的灯光建设;二是要重视上海全市各个灯光区域间的和谐:三是要重视采用新的布景灯光的表现手法和节能、显色上的新光源;四是上海的灯光给人视觉的内涵,要体现上海城市精神;五是要重视整合各类光源资源来营造整体城市灯光环境,使橱窗灯光、楼宇灯光、招牌灯光、园林灯光、路灯等共同协调,相互补充,既体现竟相辉映,也避免相互干扰。制订科学合理的照明技术标准,是解决资金投向不集中、亮度分布不合理、色彩搭配不协调、个性特征不突出、施工技术不规范等问题的前提。上海目前正在着手制订夜景灯光的技术标准,可望在年内出台,使夜景灯光的设计、建设、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同时,技术标准的出台,也可从根本上控制光污染,维护皎洁的星空,为市民的夜间休闲生活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城市夜景照明的最终目标是为人们创造安全、美丽、舒适的生活环境,为了人们能够长久地享受美好的生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市夜景灯光要倡导绿色照明。
  • 摘要:上海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后的任务,应是建设生态城市.什么叫生态城市?联合国的教科文组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个原则,即生态保护策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生活标准、文化历史保护以及自然融入城市.同时也有专家为生态城市归纳出六个特点:即和谐性、持续性、高效性、文化性、整体性和区域性.
  • 摘要:水体作为上海城市景观的重要一部分,对提高国际化大都市的人居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城市景观水体的发展概况及现有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从生态角度出发介绍了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包括水生系统重建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生态护岸技术和生态砾石接触氧化技术.并且以上海市中心城区苏州河支流——丽娃河为例,介绍了各种治理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 摘要:上海现已基本建成一个立体化、多门类的城市交通体系,但交通总体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还不适应.未来8年是上海城市大发展和城市功能重塑、提升的关键阶段,面对举办2010年世博会和建设世界级城市的新形势,上海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通过加快交通枢纽和静态交通体系建设,实施"科教兴交"发展战略,优化公共交通结构布局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交通能级,促进交通与城市和谐发展.
  • 摘要: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是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交通系统进行改造和提升而形成的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交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是ITS的基础.本文围绕空间信息技术在ITS领域的运用和产业化问题,分析了国内外ITS的发展状况,回顾了上海ITS的发展进程和存在问题,并根据上海新一轮大发展的要求,提出应对措施和对策:一是建立交通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的领导和协调机制:二是建立道路交通动态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启动交通信息服务产业;三是制定相关政策,加快推进电子地图制作业和导航产品制造业发展;四是建立若干重点领域的ITS应用系统;五是建设世博会ITS集成示范应用系统.
  • 摘要:中国社会正从传统的"单一人居社会"向"人居和车居"共处的新型社会转变,人居理念是否在调整了,在规划新型人居空间时是否考虑了人居和车居的和谐,人们是否看到了人居社会由于汽车社会的到来面临的各种困惑和矛盾,需要用全新的思路和智慧来解决,来建立一个面向未来的人居和车居完美和谐的现代社会.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并将至少还将持续20年的快速成长中国汽车社会将很快在中国城市逐步到来在汽车社会,一方面相关环境的发展将促进或制约着汽车的发展;另外一方面,汽车的发展将带动相关环境的变化,乃至改变整个社会;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主动的适应汽车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形成汽车与房地产互动发展的新格局。房地产开发应该主动适应汽车社会的发展规律。
  • 摘要:"人居环境",就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人居环境"的理念,反映了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上海的人居环境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上海的政府网站为市民与政府的沟通提供了重要渠道.智能交通缓解了交通拥堵,方便了市民出行.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成为城市管理者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决策的重要手段.智能化小区使居民能享受到全面的安全防护、物业管理、通信网络服务.上海人居环境信息化是"数字上海"在城市建设领域的重要内容.今后的工作是,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支撑城市公共服务的12319"一线通"和交通"一票通";建立对水资源、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绿化等城市环境状况的动态监测系统等.
  • 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信息管理优势,建立一套覆盖整个绿化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市的绿化数据数字化的管理,改变过去手工查询、统计上报的落后方式;通过一套充分利用网络的动态数据采集的长效机制,动态监测各区县绿化建设的各项指标,细到每块绿地、每棵植物,记录绿化调整、变迁的过程;并把这些信息和管理部门的日常业务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快速回答上述类似问题,还可以大大改进业务结构,理顺业务流,增加决策科学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将大大有利于实现2020年的规划合理,特色鲜明,稳定并具有可调整性和可延展性的绿地系统的目标.
  • 摘要:建设智能化住宅小区不仅要考虑"硬"件,更要考虑"软"件,而两者都必须"以人为本".首先,智能化住宅小区需要以优良的建筑结构、过硬的施工质量、完善和谐的小区环境为前提,再配之以高效实用的智能系统,有了这些"硬件",才能造就舒适、安全、便捷的人性化的智能化住宅小区;第二,智能化住宅小区是一个综合服务系统.它是小区运行中最重要的"软件"部分,离开小区配套完善的物业管理和优质服务,智能化系统就无法良好地运行,就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智能化"也就无以谈起.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