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现代转型

现代转型

现代转型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9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6046篇;相关期刊793种,包括人民论坛、学理论、江汉论坛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三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城市史研究的新疆域:内陆与沿海城市的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现代转型的相关文献由1292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其昂、赵斌、刘放桐等。

现代转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9 占比:17.32%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6046 占比:82.53%

总计:7326篇

现代转型—发文趋势图

现代转型

-研究学者

  • 孙其昂
  • 赵斌
  • 刘放桐
  • 邓伟
  • 陈学祖
  • 李建军
  • 胡骄键
  • 赵耀
  • 邵华
  • 陈宗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红文所著《道家生命伦理的传统视域与现代转型》已于2020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李红文教授长期专注于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5项,已出版专著《卫生保健的分配正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先后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ioethics、《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 颜炳亮; 吕颖琦
    • 摘要: 该文以云南省楚雄市彝族民居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民居现代转型设计中的两方面问题展开讨论,其一是传统居住形态与空间特征在新民居中的延续,其二是在设计中对新的功能需求与家庭结构的适应。首先,结合目前既存新民居的现状和设计探索提出本文的关注重点;其次,通过研究楚雄彝族传统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的发展变化等情况,分析彝族传统生活影响下的民居空间特征,并结合新的社会需求提出新民居转型的可能性;最后,以设计方案切入,探讨在实践中延续传统民居的空间特征并适应新时代的家庭结构的具体方式。
    • 文军; 刘雨航
    • 摘要: 工业革命后,全球社会在一百多年间就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变,堪称"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形态的快速更替意味着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集中涌现,并对现代科学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社会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现象不断出现的同时,传统的真理也在被不断颠覆,知识的确定性被打破,甚至可以说,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所有科学乃至人的生存状态都建立在流沙之上。
    • 李文娟
    • 摘要: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文化历史进程中,以画院及师徒制为经典范式的中国传统美术教育面临现代转型。嘉兴籍文化名人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向大众传播现代美术教育理念,艰难探索适合近代中国的美术教育实践,首次引进西方美学及美术教育经典著作、首开现代美术教育课程、编撰新式美术教科书,真正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他们肩负启蒙使命,致力于改革传统,开创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是美术史、美术教育史、嘉兴本土文化历史中醒目的历史图景。
    • 王子腾
    • 摘要: 随着时代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学界研究视野和方法的拓展,海内外学者从宗教仪式、文学艺术、民间习俗、现代转型、历史演变等主题领域出发,对陈靖姑文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学界对陈靖姑信仰的宗教内涵与仪式传统、陈靖姑的文学形象与戏曲艺术、陈靖姑文化与闽台关系等问题的探讨,既是焦点所在,也是成就显著之处。对近百年以来海内外陈靖姑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无疑有助于对陈靖姑文化的价值与发展有一个更为宏观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深化对南方地域社会以及族群文化的理解。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在陈靖姑文化研究方面,仍然存在陈靖姑文化资料的收集与考述、陈靖姑文化建构与区域社会发展间的互动关系、陈靖姑信仰的现代转型等诸多亟待学界深入探讨的课题。
    • 陈诗雯
    • 摘要: 晚清小说在“小说界革命”的推动下,开始作为一种与诗文并列的独立文体迈入文学殿堂,担负起了开民智、育民德的历史使命。甬上文艺期刊之首《宁波小说七日报》高调地突出了救国救亡、强调社会改良,在题材选择上多贴近现实,集中于针砭时弊,全面而深入地介入了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从创作上看,《宁波小说七日报》中所刊载的长短篇小说颇具“先锋性”,在文体观念和叙事模式上既承袭了古代小说的艺术传统,又受到域外小说的影响,体现了新旧文学在转型过渡之际的变革和交融。
    • 李源; 李险峰
    • 摘要: 北京历史上曾有着丰富的宗教空间资源,如今这些宗教遗产的数量已大为减少并且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着嬗变。以北京中心城区的汉传佛教文物保护单位为例,基于现状调研与案例研究,可知诸多此类遗产通过转型为宗教服务、文博展览、办公办学、商务休闲和文化旅游五类空间来重新融入当代都市。同时,伴随居民集体记忆与日常生活的介入,汉传佛教遗产在与城市空间的相互融合中形成了新的景观表征现实,遗产景观的突变与再定义将遗产本体转变为映射多元社会文化与首都发展变迁的直观媒介。总之,通过分析与解读北京中心城区汉传佛教遗产所发生的现代转型与景观表征现象,有助于重新审视宗教遗产空间的当代都市语境,从而为相关遗产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 邓曦泽
    • 摘要: 基于知识生产是人类最基础、最重要的活动这一命题,可以建立理解人类文明的理论坐标,并借之描述文明史的基本变迁。人类已经历两次大变局,第一次是轴心时代,第二次是现代转型,而第三次尚处于早期。在第三次人类大变局中,在知识生产层面,机器可以进行间接知识生产;在劳动形态层面,重复劳动被大量替代;在经济形态层面,商品经济很可能被打破;在政治形态层面,技术权力可能成为独立主体;在生活形态层面,个体可能成为技术奴隶。第三次大变局正在改变人类文明的基本矛盾,使之从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的矛盾演变为人与技术的矛盾,即人性很可能无法驾驭飞速发展的技术并最终导致人类文明困局。第三次大变局是人类史上的最大变局,存在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而现代文明并未作好应对准备。
    • 傅建安
    • 摘要: 中国现代域外纪游文学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增添了极为精彩的一页。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不少中国近代精英知识分子旅居海外,学习借鉴域外文化,写下了诸多表现中西文化相遇的域外纪游文学作品。中国现代域外纪游文学通过对异域现代文化的观感与体验,深刻地反映了精英知识分子面对西方异质文化时复杂矛盾的心态,并在器物、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实现了循序渐进的域外文化借鉴。中国现代域外纪游文学应和时代的需要,在纪游文学的游踪、风貌、观感、载体四个方面,实现了现代转型,促进了文体的发展。
    • 高志强; 高山; 范滢
    •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漆器工艺产业、现代漆艺术是传统漆艺在当代社会衍化发展的主要形态,这不仅是表现形式的转换,也是对技艺、工艺流程、理念表达等认知体系的重构,更是中国漆艺的社会价值由单一向丰富多元的现代转型。它们根植于中华文化与民众生活,共同塑造与传播新时代的中国艺术精神与文化价值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