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马华文学

马华文学

马华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80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9285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广西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二届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高峰会议、“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第六届(海外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马华文学的相关文献由141位作者贡献,包括钦鸿、王列耀、陈大为等。

马华文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 占比:1.8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285 占比:98.10%

总计:9465篇

马华文学—发文趋势图

马华文学

-研究学者

  • 钦鸿
  • 王列耀
  • 陈大为
  • 潘颂汉
  • 贾颖妮
  • 龙扬志
  • 彭贵昌
  • 潘碧华
  • 许文荣
  • 古远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彭贵昌
    • 摘要: 马华作家张贵兴的《野猪渡河》以马来西亚砂拉越地区的抗日为背景,构建了海外华人的集体记忆以及婆罗洲雨林的文化、生态景观。叙事者用抗日的集体记忆塑造华人文化身份,体现出中国性,又以在地视野揭示殖民话语对婆罗洲砂拉越的霸权和遮蔽,以本土视维展现砂拉越的本土性。在中国性和本土性的融合之中,叙事者塑造出华人在婆罗洲的合法性与马华文学的主体性。
    • 骆世俊
    • 摘要: 黄遵宪是马华文学史上最早推动白话文运动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者,亦是海内外推动白话文的重要推手。他赴任新加坡总领事前,已完成《日本国志》的撰写,他的文学主张在《日本国志·学术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马来亚是黄遵宪实践他文学主张的重要场域。任职期间,黄遵宪躬身笃行,创作出《番客篇》等著名的白话文作品,同时通过图南社推动文学活动,为马华文学注入了划时代的文学主张。
    • 胡星灿
    • 摘要: 《流俗地》是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黎紫书的最新力著,在书中,作者通过盲女古银霞的生命经验勾勒了马来西亚华族社会及其纷繁历史。其中,“盲”是理解《流俗地》的关窍:首先,“盲”是一种边缘表征,它是主人公所负累的“盲人身份”、“马华身份”、“女性身份”的集中体现,同时,“盲”亦是一种解构力量,它对边缘性的内涵与外延予以审视,甚至消解;其次,“盲”既概括了马华民间社会所承受的权力宰制,同时蕴含着躲避宰制的逃逸路径;最后,“盲”还是当代马华历史“寓言化”的体现,其中容纳着作者对历史的反思。总之,“盲”作为一种方法被植入到《流俗地》中,而通过探寻“盲”的意涵,可以看出黎紫书对边缘、权力、历史等问题的沉思。
    • 贾颖妮
    • 摘要: 文学批评的副刊化生存与运作是马华文坛令人瞩目的现象。新世纪华文报纸副刊在批评队伍的梯队建设、文学史料的发掘与谱系建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借力与网络媒体的互动,进一步开拓了马华文学批评空间。学术研究是马华族群构建民族想象的重要途径。马华文学批评不是单纯的文学问题,同时是政治问题、文化问题,与华人的政治社会地位、文化教育权益等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马华文学批评的主体性建构,以及华文报纸副刊给予的推介包蕴着马华族群以文学志业“拯救”历史记忆的诉求,以此抗衡马来人主导的单元化国族历史意识,同时谋求马华学界在世界华文学界的学术占位。由此可以了解马华文学生态和马来西亚华人的情感结构与文化诉求。
    • 奚炜轩
    • 摘要: 李永平是华文文学版图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婆罗洲雨林内的群鬼与人鬼共存的魔幻空间是作家婆罗洲叙事的最大特色之一。李永平的鬼魅书写在范围上是对鬼、亦即死者灵魂再现之物的直接描写。作家利用婆罗洲本土传说招引出雨林内的各色鬼魂,赋予群鬼具体鲜明的形象,确立了个人鬼魅书写奇幻、诡谲的风格。李永平的鬼魅书写还体现了其独特的空间美学。作家将婆罗洲雨林形塑为一个人鬼共处的“鬼域”,调动民俗资源开启鬼魅书写,运用桃花源神话与生死的象征交换来实践对婆罗洲母亲的文学救赎。
    • 骆江瑜
    • 摘要: 作为出走南洋、遥居台湾的“马华旅台作家群”中的一员,黄锦树一直批判马华文学的现实主义主流,以偏激的艺术姿态扮演着前卫变革的文学角色,倡导后现代文学审美品格。黄锦树的小说荒诞、现代、神秘、吊诡,祛“唯现实主义文学”之魅,以文学创作支援自己的文学批评,为当代马华文学开辟了另一种可能的实践,成为不可忽视的“黄锦树现象”。“黄锦树现象”背后隐藏的正是马华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力量和现代主义变革声音的龃龉。
    • 蒋成浩
    • 摘要: 近年来,黎紫书以其瞩目的文学实绩成为马华文学的代表作家,她的小说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和文化标识,深深地烙印着她所生所长的大马本土风情。身为大马华人,在地经验与身份认同的省思汇聚成黎紫书文学创作的源动力,并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学质素。黎紫书擅长书写微茫个体在日常生活与历史暴力中的生死爱欲,以阴暗、低沉的笔调呈现大马华人的生存境遇,以细腻动情的笔触镂刻出深邃的人性世界,她始终聚焦于芸芸众生的隐秘心史、家族秘史、悲伤情史。蕉风椰雨的自然景观、热带雨林的神秘探索、老旧的街道、建筑、废墟,在她笔下都再次复活,成为历史言说的主体。
    • 丁菡
    • 摘要: 黎紫书将探索人性的文学主题与对国族历史的深度思考,都下放到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书写,在新旧题材的"轻巧化"和"丰富性"处理中,形成了独特的日常化叙述风格,这不仅关乎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主体性的追求,还关涉华语文学写作者的创作境遇问题.黎紫书短篇小说中的日常书写呈现出值得探索的丰富意义,推进了学界对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现状的相关反思.
    • 叶舒
    • 摘要: "薄罗衫子套沙郎,口嚼槟榔老叶香.黑发黄皮原汉种,番腔十足已忘唐."在马华文学中,娘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从丘士珍的《峇峇和娘惹》(1934),到方北方的《娘惹与峇峇》(1954),再至梦平的《娘惹妹》(1971),作者们以大量笔墨描写娘惹的生活、爱情与婚姻状况.从不同时空、场域所建构出的多彩形象,均指向了娘惹的身份定位与文化归属问题.文学作品不仅反映着社会的问题与现象,它的发展也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三部小说对娘惹的形象刻画,与马华文学的发展、特征具有一定的耦合性.
    • 徐榛
    • 摘要: 马华作家朵拉的微型小说创作回避了华文文学创作中的"海外/家国"的叙事模式,而关注和探讨极具普遍性的两性问题.爱情主题可谓是文学叙事的"老调",朵拉以情爱互动关系为切入点探讨现代社会中精英女性对恋爱观、婚姻观的追求与思考.然而,通过分析朵拉微型小说中的爱情叙事内涵,可以发现她所表现的"真爱"背后,却呈现出了两性之间"畸恋"的事实,以此思考其写作策略,或有助于客观评价其文创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