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艺术

中国艺术

中国艺术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4131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艺术概况、绘画、艺术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2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3865篇;相关期刊1005种,包括文化月刊、中外文化交流、美术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炎黄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等;中国艺术的相关文献由2699位作者贡献,包括范迪安、本刊编辑部、董冰峰等。

中国艺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25 占比:22.9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3865 占比:77.04%

总计:17996篇

中国艺术—发文趋势图

中国艺术

-研究学者

  • 范迪安
  • 本刊编辑部
  • 董冰峰
  • 朱良志
  • 杜卡
  • 王林
  • 王南溟
  • 吕澎
  • 张新建
  • 朱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杰
    • 摘要: 乐三先生的诗学生涯历时七十余年,远迈其画学生涯。这正是中国艺术史上,自赵孟以来有大成者的常态。乐三先生诗作体裁多样,内涵丰厚,风调多姿,既记岁月之踪,亦发道艺之微,而观瞻乐三先生诗书画印,则不禁有与中国人文精神觌面之幸。特别是其花鸟与山水之作,诗书画印相得益彰,相比其本师缶老,更加典雅节制,清澈精醇,这无疑是乐三先生长久沉浸于我诗国文化之所致,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
    • 杜卫
    • 摘要: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国际环境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中国政府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包含了重要哲学基础,即全人类共同价值。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相互认同的历史过程,因此国际人文交流非常重要。中国的发展需要国际合作、和平环境,需要主动与各国人民开展交流,使他们更加了解并认同中国;同时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实力。艺术具有超越性,可以突破群体、语言、文化和历史等隔阂,达到人与人更普遍的交流、理解和联合的目的。在新时代国际艺术交流中增强文化自信,就要转变“求异”思维,确立“求同存异”的国际交流策略,使中国艺术更多地走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中国人民的亲近感。“求同存异”意味着要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崇尚自然、尊老爱幼、推崇“和为贵”等美德在艺术中有诸多表现,体现了艺术的和平力量,容易走上世界艺术舞台。
    • 杨莉馨
    • 摘要: 受限于东西方艺术交流基本依赖商贸往来和传教士活动的特点,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中接触到的中国艺术品大都为明清时代的世俗性物品和装饰性工艺美术品。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帝国主义侵略造成大批中国珍宝流失海外的背景下,西方世界对中国艺术的接受由当下转向古代,由世俗器物转向高雅艺术,由实用转为对艺术品背后美学观念的探究。其中,英国汉学家劳伦斯·宾庸是中国艺术进入欧美现代主义文艺圈的重要桥梁,而艺术评论家罗杰·弗莱则在东西方艺术具有共通性观念的基础上,以对中国艺术形式之美的阐释跨越了文化鸿沟,借“东方文艺复兴”推动了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发展。
    • 阮卫国
    • 摘要: 中国艺术中的留白是一种塑造和谐艺术的有效方法,还是中国艺术本身特有的美学表现方式.在许多中国艺术作品中,观众均可以感受到留白的无限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可充分地呈现艺术品的思想性,一方面又可折射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意境.武术中的"空白"是武术表演中直接表现或反衬出来的想象空间,"空白"是一种想象之美,且是美的最高表现方法,它留给观众无尽的想象空间,武术所要表现的艺术思想才能更好的透射出来.对传统武术的空白与中国艺术的留白美学契合进行总结对比,体现在空白与留白是心境的沉思、无限的可能、禅意的释然、意境的空灵、虚实的相生、心物的感应.
    • 阮卫国
    • 摘要: 中国艺术中的留白是一种塑造和谐艺术的有效方法,还是中国艺术本身特有的美学表现方式。在许多中国艺术作品中,观众均可以感受到留白的无限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可充分地呈现艺术品的思想性,一方面又可折射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意境。武术中的“空白”是武术表演中直接表现或反衬出来的想象空间,“空白”是一种想象之美,且是美的最高表现方法,它留给观众无尽的想象空间,武术所要表现的艺术思想才能更好的透射出来。对传统武术的空白与中国艺术的留白美学契合进行总结对比,体现在空白与留白是心境的沉思、无限的可能、禅意的释然、意境的空灵、虚实的相生、心物的感应。
    • 翟雨佳
    • 摘要: 黑格尔美学自从被引入中国以来,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就对黑格尔对中国艺术的评论进行了诸多批评,主要集中在黑格尔对中国艺术的不了解和他"欧洲中心论"的立场。本文以黑格尔《美学》为主要分析文本,从两方面着手来更加深入地反思和批判黑格尔的中国艺术评论。第一方面是基于黑格尔"理念创世纪"的理论体系对中国艺术批评做进一步的把握和反思批判,第二方面是根据中国艺术的实际情况逐一分析黑格尔对中国艺术中史诗、抒情诗、戏剧诗和建筑的批评,并得出黑格尔对中西美学差异不够了解,并将自己的美学观念削足适履、以西释中地输入到中国艺术中的结论。
    • 战国栋
    • 摘要: 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后,如何构建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体系,需要更为广泛的艺术文献及艺术史学作为学科建设的理论依据.董占军教授的新作《中国艺术文献学》,从学科建设的广义性角度,提出了“艺术文献学”的学科概念,以美术学科为引,提出“中国艺术文献学”的学科构架,从广义文献学视角探讨艺术文献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及方式、方法,并对其分类、溯源,研究其在艺术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从而凸显艺术文献学的学科特点.书中对于中国古典艺术文献的考究及中国艺术文化的精神内核的本体性维护,一直是作者追求的价值所在,只有对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的充分研究与深入其本源文化层面的精神反思,才是中国艺术学学科构建的初衷.
    • 刘庆
    • 摘要: 作为《伯灵顿杂志》的创始人,罗杰·弗莱的后半生与该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该杂志从创办之初就对中国艺术保持强烈的关注与浓厚的兴趣,在其早期阶段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艺术的文章,像卜士礼、宾雍、霍布森、韦利、叶慈、喜龙仁等一大批研究中国艺术的学者在此平台上集结,弗莱自己也在该杂志发表了关于中国艺术的研究文章.可以说,《伯灵顿杂志》成为弗莱认识与了解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些重要的东方学家、汉学家、艺术学家就中国艺术展开交流与对话,为产生新的美学话语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弗莱作为该杂志的创办者与编辑等多重身份,对《伯灵顿杂志》的发展方向与定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伯灵顿杂志》的品格与内涵,尤其是在对中国艺术的偏好上,形成了该杂志的一大传统特色.
    • 张翛
    • 摘要: 蕴含着神秘主义的神秘文化与中国艺术有着重要的联系,具备神秘色彩的艺术作品不仅体现了早期人民认识世界的方式,还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极富美学价值。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神秘主义不仅作为重要的促进因素,还成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庄子》作为先秦时期独具特色的说理性散文,其行文中呈现出的神秘灵韵具备一定的代表意义,对此进行探究,有助于把握神秘主义与中国艺术的内在关系。
    • 彭吉象
    • 摘要: 中国艺术如何走向世界?最重要的是要用现代的艺术语言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的艺术语言既具有时代特征,又能与国际接轨,还具有时代性(时尚性)、国际性、创新性的特点.纵观现代中国艺术在世界的发展概况,在电影、动漫、绘画、建筑、舞蹈、音乐、文学等领域都很好地展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体现着"用现代的艺术语言体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使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应注意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化艺术表达,中国艺术美学体现的是以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作为根基的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传统美学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