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献学

文献学

文献学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0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科学、科学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5篇、会议论文95篇、专利文献14081篇;相关期刊707种,包括大学图书馆学报、河南图书馆学刊、四川图书馆学报等; 相关会议72种,包括中国图书馆学会2015年年会、第五届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暨2015中国信息资源管理论坛、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等;文献学的相关文献由153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余光、曹之、王国强等。

文献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5 占比:9.19%

会议论文>

论文:95 占比:0.61%

专利文献>

论文:14081 占比:90.20%

总计:15611篇

文献学—发文趋势图

文献学

-研究学者

  • 王余光
  • 曹之
  • 王国强
  • 王纯
  • 卿家康
  • 余敏辉
  • 李日禾
  • 邵胜定
  • 鲁国尧
  • 刘和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继省
    • 摘要: 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是一部以古代的十四部经典著作的经注为解读对象的音义书,载录了大量的异文,这些异文对解读经典作用很大,历代学者非常重视。清代以前引录参校者比较多,主要与当时学术环境有关;清代学者对《经典释文》异文本身的研究已有自觉意识,并富有开创性;清代以后,学者们善于挖掘《经典释文》异文的文献学与语言学的价值,并对异文进行了理论与方法的深入探讨。
    • 徐华烽; 秦大树
    • 摘要: 古代文献记载的缺失与混乱,造成对钧窑认知的一些误区,特别是有些不合实际的年代认定,成为20世纪以来人们对钧窑概念、性质、年代多有异见的重要原因。近百年来钧窑的考古与研究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前半叶以对钧窑瓷器的鉴定鉴赏为主,兼有一些初步的研究;20世纪后半叶以来,开展钧窑考古调查和发掘,依据考古资料进行了一些较为深入的讨论,但其缺陷也比较明显,从收藏角度出发的明清时期文献记载仍主导着人们对钧窑的认识,同时考古发掘的不规范也误导了学界的判断。进入21世纪,开展了更多更规范的考古发掘,在钧窑的产地、分期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于钧窑的争议仍集中于钧瓷花器,即"官钧"瓷器的年代问题,学界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探讨,钧窑的分期和年代研究日渐达成共识。现存的分歧主要是一些陈旧观念和非理性的情感所致。
    • 殷漱玉; 何朝晖
    • 摘要: 在文献学、图书史的研究中,作者身份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中外学者对于早期中国作者身份的研究,主要从作者概念、作者意识、作者考证、作者功能四个维度展开。从历时性的发展看,该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提出,但直至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被重视,专门性的探讨逐渐提上日程。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基于对辨伪思潮的反思和对古书体例的认知,作者考证研究占据上风。199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理论的引入,作者概念、作者观、作者功能等话题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研究逐渐上升到哲学层面。四个维度的作者身份研究,展现了这一议题的丰富性和延展性,作者身份研究方兴未艾。但就所取得的成果来说,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认识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是这一研究继续推进和突破的关键。作者身份研究将丰富和拓展文献学、图书史的内容,使目录学更好地体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
    • 徐姝
    • 摘要: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传统史学中的负面形象几乎成为定论。新史学力图以更广泛的视角全面考察历史,赋予了传统人物研究新的生机。面对这样一个传统的议题与丰硕的研究成果,孟宪实先生的《武则天研究》一书另辟蹊径,借助文献学分析法直面传统史学,辨析文献的史源与立场,对“定论”做出了新的解释。又以政治的视角考察与武则天有关的事件,反思新史学诠释的适用性。
    • 陈少明
    • 摘要: 经典解释学是近20年来中国哲学增长较快的知识领域,它源于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反思而开辟的新园地。以"经典与解释"为方向,意味着文本的经典化、解释在经典塑造中的作用、解释的创造性等以解释为焦点的问题,都纳入讨论的视野。然而,除中国哲学之外,历史学、思想史、文学史甚至经典文献学均分享共同的经典文本,因此,它成了一个边界不清晰,或者积极一点说,跨学科的问题。这组论文在选题上的多样性,与此相关。
    • 摘要: 该著作的原创性在于:此书为辑侠之作,虽然前代学者亦曾在此领域有所开拓,但就辑补的诗作和增添的诗人之数量而言,皆不能与本书比肩,此书实为对《全唐诗》数量最大的补充,对了解唐代诗歌的整体面貌,具有不可替代之价值。其辑录与考订不仅迈越前贤,亦代表当今最高学术水平。不仅为唐诗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也拓展了唐诗研究视野和方法,是一部具有填补空白价值的重要文献学著作。
    • 田笑楠
    • 摘要: 广松涉对《德意志意识形态》“I.费尔巴哈”章的编排具有诸多新特性,开创了全新的排版范式,具有独特的文献学价值和思想史影响。对比最新的方案,它仍有其无可比拟的版本优势,对于国内的编译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意义。但是,该版本的理论内容尚未得到应有研究,甚至编排的科学性一直遭受质疑。对此,我们必须重释广松版的贡献,对编排的合法性进行澄清,才能全面把握其版本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识手稿原貌以及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诞生过程的理解。
    • 张一兵
    • 摘要: 自20世纪初以来,《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编辑版本,其文本编辑原则展现出了三种编辑方法:一是主题反注文本的编辑方法,以阿多拉茨基(V.Adoratskij)版、朗兹胡特/迈耶(G.Mayer)版为代表;二是历史编辑方法,以梁赞诺夫(D.Ryazanov)版、巴加图利亚(G.A.Bagaturija)版、陶伯特(I.Taubert)1972年版、广松涉(Hiromatsu Wataru)版为代表;三是“马克思学”的编辑方法,以陶伯特2004年版、卡弗(Carverr)版、孙善豪版、MEGA 22017版为代表。不同的编辑方法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话语编码中被规制的,各版本《德意志意识形态》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文献支持,也造成了一定的认识论障碍。
    • 郑永在
    • 摘要: 随着中国现代艺术市场秩序的建立,极具学术气质的文献展越来越受到文化艺术界与大众的青睐。而对于文献的整理归类与研究运用是美术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文献学研究在各学科中得到广泛运用。文献学所带动起广泛的学科融合,开辟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比如社会学与文化学等诸多问题。文献学在艺术展览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展览的背景、理念、主题以及文献的甄选方式等等都可以归为文献学研究范畴。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其一是文献与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于艺术展览的作用;其二是对于集中体现文献效力的文献展做出解读;其三探究对于文献学研究与文献展叙事的现实价值。
    • 朱天曙
    • 摘要: 在书法日益“美术化”的时代,面对现代学术发展的要求,书法学必须重提中国学术的文献学传统。书法学发展中更应该继承和运用历史文献学的方法,陈垣先生在这方面的治学方法和特色,概括起来大约有四个方面:重视目录,讲求门径;竭泽而渔,寻找史源;列举类例,归纳演绎;注重专题,讲究体例。我们要继承历史文献学的方法和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强调书法在技法和审美属性基础上的文化品质和深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