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唐代诗歌

唐代诗歌

唐代诗歌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47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6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39篇;相关期刊315种,包括文史哲、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2014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唐代诗歌的相关文献由45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增明、丁启阵、徐芳等。

唐代诗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6 占比:86.77%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5.64%

专利文献>

论文:39 占比:7.59%

总计:514篇

唐代诗歌—发文趋势图

唐代诗歌

-研究学者

  • 王增明
  • 丁启阵
  • 徐芳
  • 唐逢尧
  • 徐昌才
  • 戴伟华
  • 朱美禄
  • 王小艳
  • 许总
  • 魏耕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刘霖杰
    • 摘要: 唐代文学写作上承魏晋南北朝的写作技巧,通过文人自觉的倡导与古文运动的革新,逐渐去除华艳文风对文学创作的不良影响,文人在创作中愈加明显地表现个人性情。同时,对于写作创新的要求以及文学写作理论对于写作主体直觉的重视,也使得文人注重才力的培养与抒发。通过在诗歌、传奇以及文学写作理论上的成就,唐代文学写作对宋以及宋以后的朝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写作史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笔。
    • 侯本塔
    • 摘要: 作为禅宗公案的诗体解说词,颂古诗是一类极具宗教特色的文学样式。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禅僧在创作颂古诗时常将唐诗名句嵌入其中,从而形成了“公案-唐诗-颂古诗”这样三位一体的诗禅文本。就艺术水准较高的云门宗颂古诗来看,自第四世雪窦重显至第九世月堂道昌,征引唐诗进行公案解说的禅僧代不乏人。这类“借诗颂古”文献不仅为禅僧公案见解与诗学观念的考察提供了切入口,还生发出“同诗异案”和“同案异诗”的诗禅关系研究视角,并进一步拓宽了唐诗接受史的关注领域。将云门宗颂古诗征引唐诗的相关资料进行辑录与阐释,有助于加深对禅宗诗学及禅学特质的认识和理解。
    • 摘要: 该著作的原创性在于:此书为辑侠之作,虽然前代学者亦曾在此领域有所开拓,但就辑补的诗作和增添的诗人之数量而言,皆不能与本书比肩,此书实为对《全唐诗》数量最大的补充,对了解唐代诗歌的整体面貌,具有不可替代之价值。其辑录与考订不仅迈越前贤,亦代表当今最高学术水平。不仅为唐诗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也拓展了唐诗研究视野和方法,是一部具有填补空白价值的重要文献学著作。
    • 陈正生
    • 摘要: 所有吹笛的都知道,笛子的吹孔上端是被堵塞住的。这堵塞笛管吹孔上端的物件(最简单方便的是用软木)叫笛塞,亦常称作笛脑。笛子制作之初,在开好吹孔之时即须堵上笛塞,笛塞以下的气柱可以被激发振动。横笛被受到广泛关注的历史不会太久。尽管蔡邕曾制作过“柯亭笛”,桓伊曾为王徽之奏弄过三调,所用都是笛,唐代诗歌中更是充斥着咏“笛”之诗.
    • 徐静
    • 摘要: 唐代诗歌,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它既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又是人类诗歌艺术的硕果。诗人创作诗歌的过程往往也是吟唱的过程。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来抒发情感、寄寓思想,在语言与声音的碰撞中,激发人们的共鸣。中华古典诗歌的发展一直遵循着“诗乐合一”的重要规律,唐诗则把“诗乐合一”发展到了全新的高度。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的《音乐文化与盛唐诗歌研究》一书,正是以盛唐时期为研究背景,在深入探究唐代诗歌与音乐文化互动发展的基础上生动地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诗歌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 刘博识
    • 摘要: 自古以来,音乐与诗歌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与诗歌的共同发展在唐代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当时的许多文人都会作诗谱曲以自娱,广为流传的唐诗,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其实也是唐代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盛唐诗歌中的音乐思维是研究盛唐诗歌文化的重要视角;另一方面,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价值也因诗歌的繁荣而更加丰富、深邃。
    • 刘雨薇; 李婕
    • 摘要: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公开的2017至2021年间关于唐代诗歌跨文化研究方向的25篇博士学位论文为数据来源,从文献互引、主要关键词、研究特点与不足等几个方面进行计量可视化综述,试图厘清国内近五年唐代诗歌跨文化研究的发展方向、成果及问题,以期为唐诗跨文化研究的发展提供总结、借鉴和参考。
    • 刘青海
    • 摘要: 以武事比文艺,源于汉人"射策"之说.杜甫加以巨大的发展,成为他创作诗歌意象、阐述诗歌艺术精妙之理的独特方式,对后人影响很大.杜甫诗论中的以武事比文艺,根据喻体的不同,可分为骑射和战阵两类.骑射方面,杜诗或以"破的"比喻创作之得法,以"飞动"传达以雄健为尚的审美倾向,或将"射策"等陈词化作"穿杨"的生动形象,对中晚唐诗人产生普遍影响.战阵方面,杜诗多用"战胜""笔阵""劘垒""先锋""铦锋"等,表现出挑战古人的自信和追求雄健风格的倾向.中唐元白、韩愈、刘禹锡乃至晚唐陆龟蒙等人于唱酬之际,于杜甫以战阵喻诗尤多取法.但中晚唐诗人更关注喻体(战阵)本身,不断地丰富细节,融入典实,加以戏剧化描写,却鲜有对诗艺本身的阐发.这和杜甫很不一样,体现出中晚唐诗人学杜的局限,以及普遍的争胜意识和流派门户观念对于诗人创作实践的复杂影响.
    • 罗曼; 卢燕新
    • 摘要: 吴振华新著《唐代诗序及其文化意蕴研究》是近期唐诗研究的新收获,该著以"诗"为本,以"序"为媒,联通文学与文化,考察文人创作诗歌的真实情境和写作心态,进一步探究唐代诗歌内涵以及社会生活的文化底蕴.著者一方面探索"诗序"一体的源流演变,另一方面又从文体的视角进行分类研究,既有整个先唐及唐代诗序的宏观考察,又以作家为纲,按照唐代文学史的发展进程,揭示相关作家创作诗序取得的成就,并揭示诗序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其文化意蕴.该著具有"穷源溯流,厘清理路""自出机杼,另当别'类'""宏观把握,微观透视"等学术特点,思路清晰,结构新颖,见解深刻,为唐诗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 刘小波(执教); 杨丽(点评)
    • 摘要: 一、整体朗读,了解诗歌大概意思师:有人说,唐代诗歌就像连绵不绝的长江水,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心里流淌。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两首唐诗,去感受诗人眼中的江山景物和悲喜情怀。课前大家都有预习,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诗歌。(生分别读《出塞》《凉州词》。师随机指导“将、教”等字的读音。)师:有节奏,有停顿,特别是每一''句的最后二个字,一字一顿,读得特别有味道。我们也像这样,一起读这两首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