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8首届长三角古典园林文化论坛
2018首届长三角古典园林文化论坛

2018首届长三角古典园林文化论坛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8-11

主办单位: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会议文集:2018首届长三角古典园林文化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叙事是景观的灵魂,园林景观叙事目前得到的关注度尚不高.园林本与神话一体,是神话的景观叙事形式,园林与神话密切契合.园林景观设计如果不注重叙事研究,就会降低园林文化品位.古猗园在叙事讲述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古猗园的神话叙事是十分重要的资源.江南文化讲述,海派文化讲述,红色文化讲述,都荟萃于古猗园中.古猗园未来要通过系统的叙事资源挖掘,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提供可以沟通的共同表述的文化平台,也为市民游客提供精神资源.
  • 摘要:通过分析古猗园490余年变迁发展历史,建立保护区划和园林景观和文化要素分类系统,提出保护区划管理原则,园林要素分类保护优化措施,建筑景观修改建原则,四大景区发展方向和途径,园林文化建设目标和内容,探索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为古猗园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中国园林历史悠久,从私家花园逐渐演变成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它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叠石溪水、古典建筑和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为一体,成为人们赏心悦目、休闲放松、度假欢聚、旅游观光、艺术鉴赏、创作采风等等的最佳去处,是身、心、情、艺美妙融合的实景体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园林走向海外,在欧洲一些国家落地生根,即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标志,也成为所在国家多元文化的代表与象征。
  • 摘要:盐商园林个园是扬州传统古典园林的典范,是扬州城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艺术美学、社会利用等方面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个园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途径为例,探讨分析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保护与多元发展,释放文化张力,为古典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自2012年开始,杭州灵隐管理处(杭州花圃)将自身传统花卉优势技术与郭庄古典江南园林的优美环境相结合,分别在春、夏、秋、冬推出庭院花展.本文通过郭庄庭院花展的总体布局、立意构思、分区、布置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花展设计布置施工情况.为提升名园文化,促进花卉园艺展示与古典园林景观设计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为古典名园焕发新的生命力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 摘要:关于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发展是今人十分熟悉的话题,但现实中不是将两者都弄得似是而非,就是将彼此相互对立.原因在于不少人其实并不清楚什么才是古典园林的要旨,甚至于以为只要在设计中放置几座传统建筑就是传承.本文将以松风馆——一座业已破败的传统建筑前设计建造的园林为例,介绍针对特殊的环境与遗存所作的思考,进而探讨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 摘要:本文从美学的角度阐述中国古建园林设计美学思想与审美特质,从而提出参天化育的中国古建园林美学思想的基本观念与立场,即本于"天人合一"之非常之道,并在道法自然中执象而求与立象见意,于有限的时空体验无限的宇宙意识,追求情理交融的和谐境界及虚实相间与审美结合的诗意境界,并在这样的境界中凸现中国古建筑园林崇尚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营造哲理和生存智慧——建筑形态与建筑情态及建筑生态的谐和共处,诉诸今人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辩证统一的文化审美意识的启迪.
  • 摘要:在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多样性的文化旅游资源,对游客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如何保护好虎丘山这份珍贵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将景区打造成历史人文首推之地、旅游休闲首访之地、城市品牌首席之地,对于我们景区管理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虎丘山管理处对景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包装,围绕虎丘特有的文化、生态、民俗等资源优势,打造文化旅游新业态,构造景区发展新亮点,再塑了“吴中第一名胜”的新形象,丰富了游客的文化旅游体验,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 摘要:游憩是都市人放松心情和愉悦身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古典园林作为融深厚历史文化与优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绿色空间,具有独特的休闲游憩价值.如何协调古典园林特色保护与现代游憩功能提升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古典园林发展面临的难题.本文以上海醉白池公园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园定位空间布局欠清晰、景观风格失序、设施老化等问题,开展了以景观功能提升与游憩空间拓展为核心的更新改造,重点实施了水体富营养化治理、高观赏植物应用、重点活动区地面铺装更新、盆景园院落化改造以及游憩设施改善等内容,较好地满足现代都市人的游憩需求,游客量明显提高.最后,进一步探讨了古典园林保护与游憩发展、现代设施及工艺与延续古典园林意趣以及园林理水与景观功能提升之间的关系.
  •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无论是文化底蕴还是历史渊源都令人钦佩,而中国古典园林则是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具有着光辉灿烂、丰富而又独特的艺术特点,彰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形式优美,而且富有神韵和特殊的意境,造园手法灵活自由,融和各种艺术于一体,形式和内容高度协调统一,具有独特的风格.本文以留园、艺圃为例就园林的风格、日常维护管理和功能进行了浅薄解剖及阐述.
  • 摘要:"锦步障"原是以丝织物制作之幕布,其后中国造园家在园林中以花屏法之.此种做法一度在江南园林中极其寻常,功能多变,皆有文献图画可考.然直至明末,江南园林在营造上、造园审美上、造园心理上发生了转变,江南园林中花屏做法随之没落,直至绝迹.当今可自文献、国画、园林画等探寻此旧日盛状.
  • 摘要:江西省婺源县隶属中国皖南古代徽(歙)州府管辖长达近2000年.元代早中期,婺源大畈汪氏、清华胡氏就有了家庙,与大畈汪氏祠堂知本堂.据文献记载,婺源县祠堂最多时达到2000余座,是全国立祠最多的县域.婺源的古村落深深根植于徽州文化传统之中,它们依托古祠堂作为宗法文化的载体,发展出成熟的宗族管理制度.全国解放后,历经行政区划变迁,文革、改革开放等中国特有的历史进程,今天婺源古祠堂还保有70座之多.并有11座古祠堂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座古祠堂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座古祠堂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均不交叉重叠).
  • 摘要:狮子林,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在"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这群历史遗珍中,闪耀着独具一格的熠熠光辉.创建于元代的狮子林,至今已历670余年风雨.在它沧桑的历史岁月里,有这样几幅场景,深深烙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元朝至正二年(1342),高僧维则来苏州传禅的第二年,信众为其建造禅林,狮子为佛教用语,林指寺庙丛林.园内石峰奇巧,绿竹万杆,禅意园林狮子林由此发端.贝润生因祠修园,在狮子林原有布局上,增建了祠堂义庄等建筑,使狮子林宅园布局不同于其他苏州古典园林,总体而言为东宅西园。东部祠堂义庄建筑区,四进院落,规整对称,西侧花园区湖石山水,自然幽曲。园西北还有部分建筑为住宅,与园林交融。狮子林花园以假山、水池为中心,水池东南叠石为山,西岸垒土成丘,建筑多分布于东、北两面,而以长廊贯通四周,表现为典型的建筑围绕山池的通式。尤以湖石洞壑式假山群为主要园景的格局,另有独立的小庭院分布其中。花园南有族校西式建筑群,独立成区。
  • 摘要:1952年上半年,无锡秦氏将创建于明代嘉靖六年(1527),家族历代保存,传承了425年的寄畅园私产无偿捐献给无锡市人民政府,这一化私为公,为民奉献,造福桑梓的善举为历史所铭记,载入人类的文明史册.从1952年至2017年,历65年,园林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抢救保护,将一个行将衰落湮没的私家园林建设成林泉生动的公共园林,恢复其江南古典名园秀丽繁盛风貌,存其古韵,彰其山水,传其人文,扬其精神,并使之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其间波澜曲折,林泉寄畅,众目睽睽,辉耀江南.本文着重介绍65年来寄畅园的兴复过程,重在文物保护及其植物园容、经营管理的沿革变化,按时期分为园之理荒(1952-1956)、园之初治(1957-1976)、园之复兴(1977-1987)、园之学研(1988-1998)和园之全盛(1999-2017)这五个时期,旨在总结、记录、保存这些曾经的历程.又从保护管理角度,从抢救保护、造园特色、植物布置、人文传承和公共园林诸角度来阐述分析寄畅园如何来传承历史文化,保持其风貌特色,彰显造园特色和人文精神,探索如何更新观念,依法管理,按照国内、国际通行的遗产法规来有效地管理古园,让此园林文化遗产百年永固,千年传承.
  • 摘要:本文根据世界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念和管理监测的需要,通过对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艺圃、退思园、怡园、耦园、五峰园等园林的假山进行实地勘察和调研,摸清假山保护现状,分析提炼影响假山遗产价值的因素,提出预防性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 摘要:扬州古典园林起源于汉代,繁盛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有着内在的演变规律,形成独特的个性并具备相应的"突出普遍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摘要:沈园,亦名沈氏园,坐落在古城绍兴的中心地带.她的历史,要追溯到南宋时期.据《绍兴府志》记载,沈园"在府城禹迹寺南会稽地,宋时池台极盛",当时的沈园占地70余亩,是当地一位沈氏富商的私家花园.沧桑屡变,绍兴城中众多宋代园林,大都湮灭在历史烟尘之中.幸若沈园,至1949年,也仅存一隅,古迹遗存屈指可数,园内仅有小池、土丘、水井为宋代原物.要做好沈园文章,就必须对绍兴、对沈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人挖掘。为此,我们根据绍兴文化旅游的发展定位,借助考古资料、文学传记和历史文献寻找灵感,复活古老的遗存。
  • 摘要:淮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部南北天然分界线,其流域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在这个特定的自然地域,南方人说它是北方,北方人说它是南方."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文化景观,反映出淮河两岸始终是面向四面八方开放的地区.由此,在总体上形成的淮河文化,作为典型的区域文化,融合了周边地区的文化精华,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体现在淮河主干流两岸的地域范围.以淮河为界,北称黄淮,南称江淮.淮河文化则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经数千年相互融合的结果,反映出南北过渡、兼容并蓄,呈多元性的特色.在此文化大背景下形成的近代园林,则体现了南北园林在这一地域的交融,呈现多元性、开放性的特征.
  •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成的一个综合性艺术品.园林专家讲的号,"建筑无树配植不成形,山水无树无灵性."所以花木在园林中非常之重要.今天,以秋霞圃为例,讲述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的几点体会,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秋霞圃绿化份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绿化目的不同,所以品种的选择和种植的形式都不一样。第一阶段是秋霞圃的前身龚氏园的种植,那是1980年一1981年,这阶段根据龚氏园历史现状,以补充实为主,品种上附含“秋霞”特征和重点建筑的配植。第二阶段是1983年一1987年,修复金氏园、沈氏园和城隆庙,这阶段绿化面积大,各区域个性不同,树木品种、规格布局方式均不一样。第三阶段是2009年4月一7月,秋霞圃改造阶段,对绿化进行调整、梳理和保养。
  •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境域内充满诗情画意,追求"境心相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精神的物质载体和具象表达,更是古代文人与匠人联袂而成的一件综合艺术品,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成为东方园林的代表.开埠前的上海,曾有过大量私家园林,后在历经沧桑中大多被湮没.至近代,伴随着西方列强的纷纷入侵,开辟租界.就园林而言,因移植于租界的西式公园带来的中西文化碰撞,开启了近代中国园林史上的新篇章.而"东方明邑"上海,因租界设立最早、面积最大、历时最久成为中国近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城市,最早融入了公园的身影.以追求幽闭、内省、隐逸为主要特征的古典园林逐渐公共化、世俗化,"雅集"变成了"市集".自此,中国古典园林一脉而成的地位受到了撼动,其举足轻重的地位急转直下.始建于造园风气极盛的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的古猗园,迄今为止,历经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历史时期,曾五易其名,仔细考察其易名时间节点,发现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密不可分.因此,本文梳理并呈现其的发生发展的图景及易名背后的话语情境,探析从"古典园林"到"公园"这一概念认知转换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逻辑,力图透过一座具体而微的江南市镇上的古典园林管窥近代上海古典园林异化的动力机制,以期为自明末清初至今,有效处理中西园林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古典园林文化延续及其在当下和未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有所裨益.
  • 摘要:江南古典园林中的铺地纹样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各个时代的文化信息,具有符号学意义,即所用图案皆蕴涵一定的文化涵义.本文以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的古猗园中的铺地纹样为研究对象,借助象征视角,试图破译纹样背后映现出的民俗心理,并通过访谈铺地纹样匠人,为理解、借鉴和传承园林文化及铺地技法提供参考.
  •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和美学思想的集中展现,也是民俗文化的精华荟萃.在古典园林中,景观不仅是观赏的对象,也承担着叙事的重要功能.景观叙事作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将时间序列上的叙事功能置于空间层面,将原本不善于叙事的景观,用来叙述表达.景观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符号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重要标准.旅游景观主要通过唤起游客记忆,引起游客共鸣,满足其审美需要和历史记忆的社会需求.景观强大的叙事与表意功能,可以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力和震撼.通过景观叙事和景观生产,可以有效的提升、建构、宣传古典园林的旅游价值,促成旅游者的消费意愿,而且在旅游中还可以提升旅游者的游览趣味,增强其对旅游地的感知,并进一步实现重构记忆、提升自我价值的升华.
  • 摘要:中国园林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三大园林风格之一,因此有园林之母"园林之母"的称号.中国园林还影响到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其中越南园林深受中国园林的影响,该文章主要介绍越南私家园林中的一种叫"府第园林系统".
  • 摘要:楹联是独具特色的文学样式,凝聚着中国哲学要义与文化精髓,景观楹联更与建筑空间构成整体性景观,成为传递诸多信息的媒介.论文试以上海古典园林古猗园内楹联、匾额为范本,分析楹联景观如何从文字空间、意象空间以及社会空间三个层面叙事,以期达到景、境、情相融的园林景观立体构建,使游客具有更佳的游园体验,并以实现古典园林现代性的文化功能.
  • 摘要:受儒家思想与道家学说的双重影响,科举时代的中国文人一方面秉持着学而优则仕的正统理念,力图通过在皇权体系下为官治政实现修齐治平的宏大愿景,一方面又不时作出世之想,追求个体的自适与精神的超脱.这种人生理想的两面性在明代江南文人的身上有集中体现,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因应着江南风物的清嘉,往往以其私家园林作为儒道合一的立身原则、出处心态的具象表达以及致仕归隐生活、林泉栖居情怀的现实载体.在物质生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仕宦文人的宅园营构在明代江南蔚然成风,园林既是他们诗意生活的私人场所,亦成为地域社会士人交游的重要场域.在这里,仕宦文人以"芥子纳须弥,一花一世界"之理趣观照自我、感怀世情,并将园林空间基于士人交游的相对公共性转化为一种人文景观和文化资源,遂使其仕宦影响以文权的形式在地域社会得以施加或延续.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嘉定县虽则偏安海隅,却也披此流风,园林之盛远超昔时,其中嘉定著名仕宦文人徐学谟的宅园营造与园林交游便从典型个案的角度揭示出上述文化现象.本文即以徐学谟归有园等嘉定园林的考证为中心,借此管窥明代江南仕宦文人的造园、游园行为及其文化意味.
  • 摘要:萱草是在中国的种植历史悠久,不仅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而且逐渐衍生出萱草忘忧、养颜宜男、萱堂孝亲等民俗意象.萱草曾广泛地种植于中国历代古典园林中,是园林造景的重要资源.萱草题材作为古典园林中的情感载体和文化符号世代相传,在唐宋以来的诗词歌赋、瓷器书画中频繁出现,承载了中国人民忘记忧患、添丁求子和思念母亲的美好意愿.现代文明的生活语境下,古典园林中的萱草意象逐渐式微,其民俗价值、文化内涵值得被大力挖掘和弘扬重建,其强大的生态功能与深厚的民俗内涵对于中国当代都市园林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难以用三言两语讲清楚,中国的文物、景点和菜肴等的名称翻译成外语时难以做到简单明了.因此,可以把名称翻译的"指认"功能、"介绍"功能和"文化"功能分开来,用拼音字母承担第一项任务,用外文短注释和长注释分别完成后两项工作,使外文译文摆脱字数不能太多这一约束,较好地完成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中国的很多文物、景点和菜肴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在将其名称翻译成外文时,如果想把文化含义说出来,则单词数很多,不易传播,多次提及时也会非常啰嗦;如果译文简洁,则因为字数太少而无法传达文化内涵.
  •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是无可替代的物质与文化瑰宝.新时代的古典园林,在电子与信息、科技发达的时代,更是成为独特的忙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沉淀的场所,由此,古典园林的保护与修复就显得尤为重要.由古典园林的特定属性所决定,今天的古典园林保护与修复应多以传统的手工艺匠人为主,才能传承这古风古韵,才能不致其中呈现太多机器时代的印记,免去纷扰繁杂之象.然而问题是,如今的传统手工艺人皆已年近花甲,年轻一辈却又匠心不足,难以接力,古典园林的保护与修复,又该何去何从。
  • 摘要:古典园林是寓情于景,蕴含浓厚的思想文化的建筑代表,拥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而随着封建洪流的历史影响,收到了外来文化和现代景观园林冲击,加之经济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古典园林进入了一个竞争更为激烈的生存环境.文章从古典园林的文化价值出发,对其发展现状、价值缺失和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思考.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根据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以古典园林文化的内涵为中心,创新发展古典园林艺术,使古典园林达到适应社会和园林本身的发展;平衡古典园林艺术的"传统性"与"现代性",通过各方面对古典园林文化的需要程度分析,先从理论上了解古典园林文化传承时可以借助的力量和可能受到的阻碍;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作用对古典园林艺术进行衍生品的开发与营销;进行古代园林艺术内涵的推广,传达社会意志与时代精神.
  • 摘要: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代表,然而熟知的江南园林面貌是在明末形成的.早期江南园林的样貌与近古园林有着很大的差异,顾凯老师把这种差异和园林的变革概括为"晚明剧变",张南垣为这一变革期的代表人物,是这一变革的推动者.张南垣造园呈现着鲜明的变革期时代风格,如将叠石为山转变为"平岗小坂"的土石假山,将方池转变为"曲岸回沙"的自然式驳岸.但另一方面,张南垣造园却又呈现和当时的时代风格迥然不同的设计,如园林建筑的低密度化布置.张南垣的这种设计处理手法上的变革无论与时代风格是否相合,本质上都是同时代园林思想的反映.在晚明时代园林美学转变的大背景下看张南垣的造园,有助于增进对古典园林的认识,也有助于指导当代的景观设计工作.
  • 摘要:将园林别业作为诗歌的题写对象,出现于魏晋时期,在唐代形成规模并趋于兴盛.大量的题园诗实凝聚了唐代文人的园林审美观念,即方外之名的追求、自适生活的表达、不平与无奈的寄托.三者之间并存发展但又潜移暗化,在嬗变中完成了唐代文人园林观的多元建构.这一嬗变与建构的过程,揭示了诗歌、园林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说明唐代题园诗有着重要的文化史意义.
  • 摘要:宋代的园林实体虽几尽消逝,幸有正史、笔记、诗、词和六百多篇园记散文等资料记录下当世园林的样貌.与其它资料相比,园记散文的记述更为详细,在以文字构筑的文学空间中立体再现了园林空间中的林水景观和园居生活.从宋代园记可见,唐诗对宋代园林影响深远.它直接影响着宋代物质园林空间卜筑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还融入了园主的生活情趣、思想情感,构建起园林的精神空间.本文以宋代园记为考察中心,呈现唐诗、宋园艺术融合的文化现象,抉发唐诗在宋代园林双重艺术空间构筑中的价值和意义.
  •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唐宋时期,皇室园林、私家园林、公共园林、官署园林、寺观园林与唐前相比都有了新的发展.园林的发展为散文书写提供了新的题材,园林散文映现着园林发展的面相,两者呈现出复线发展的关系,同时有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