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边塞诗

边塞诗

边塞诗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165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6篇;相关期刊850种,包括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四届年会、丝绸之路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等;边塞诗的相关文献由1574位作者贡献,包括谢孟、黄刚、佘正松等。

边塞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7 占比:98.09%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36%

专利文献>

论文:26 占比:1.55%

总计:1679篇

边塞诗—发文趋势图

边塞诗

-研究学者

  • 谢孟
  • 黄刚
  • 佘正松
  • 刘梅兰
  • 刘艺
  • 章德益
  • 何蕾
  • 张克
  • 戴金波
  • 李典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关键词

    • 张昕
    • 摘要: 唐代诗人李贺,字长吉,中唐浪漫主义诗人。李贺的诗作想象奇幻瑰丽,善于引用神话传说,后人将其与李白相提并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南宋诗人陆游也曾称赞李贺的诗:"贺词如百家锦衲,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求其补于用,无有也。"《雁门太守行》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其中"黑云压城城欲摧"更是成为千古佳句,其中的写作特点也极具李贺个人风格。一、战争诗的颜色词选用《雁门太守行》描绘的是战争场面,严格说来应该属于边塞诗
    • 盛大林
    • 摘要: 李贺代表作《雁门太守行》存在多处异文以及异解。“向月”有作“向日”,“鬼声”有作“角声”,“燕支”有作“燕脂”“臙脂”,“鼓寒”有作“寒鼓”。相比之下,前两处异文比较重要,而判断“月”与“日”、“鬼”与“角”的关键在于确定昼与夜。综合各种因素,本诗描写的应该是夜间的景象及感受,因为只有在夜间,才会是“向月”,才会有“鬼声”,才会更加紧张和悲壮,也才能更加体现边塞及战争的血醒和残酷。如果是白天,就有违和感。因此,应该是“向月”和“鬼声”。
    • 陈晓芳
    • 摘要: 新课标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由点及面发展的综合效应“群文阅读”类聚归纳的教学理念契合了新课标。边塞诗在中学语文中占据了很大比例,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主要切入点,边塞诗中化用了很多具有边地特征的典型意象。基于语言教学的基础性、典型性和复杂性,兼顾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和课程思政教育要求,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灵活发挥教学艺术,“因生而选、随文而用”,利用群文阅读教学法开展群诗阅读。
    • 张润秋
    • 摘要: 盛唐时期是从公元713年到公元766年,这一时期的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了许多禀受山川英灵之气且天赋很高的诗人,出现了众多的诗歌派别,边塞诗派成为这一时期(公元713-766)的重要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他们继承并创新发展了边塞诗,使盛唐时期的诗歌得到了繁荣的发展。本文从继承与创新的角度论述边塞诗在盛唐时期的发展以及这一时期的边塞诗歌对后世诗词的影响.
    • 陈文荣
    • 摘要: 统编教材大幅度增加了古诗词的篇目,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整合的方法,扩大古诗词的阅读量,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一、以题材进行整合题材是小学古诗词分类的一个标准,按照题材对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词进行分类,大致的类型有:爱国诗、送别诗、田园诗、叙事诗、边塞诗等。但这些古诗词往往以单篇的形式安排学习,不利于学生从题材的角度把握某一类古诗词的特征。对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采取整合的方法,适当选择同类题材的古诗词,以群诗阅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多篇同一题材的古诗,从中发现共同特点,加深对这一题材古诗词的理解。
    • 尉倩倩
    • 摘要: 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流派,其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铸就了抵抗侵略、保家卫国和忧国爱民等一系列爱国主义情操,历来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青睐。探究了在“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边塞诗中的思想内涵对现代国防的积极意义,深度挖掘边塞诗思想内涵中有利于现代国防的教育导向,以达到将“课程思政”融入古代文学课堂的目的。
    • 卢新宝
    • 摘要: 作家因为生长或流动迁移到特定地理环境中,地理环境就会对作家的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在文学地理学理论指导下,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对文学创作内容进行鉴赏已然成为一条重要的文学研究路径。古诗词创作同样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如描述秦晋地区的诗词常带有悲凉之风,而西北边塞诗多描述雄奇壮观的自然景色。可见,古诗词可以反映出一定的地域文化。因此,在古诗词学习中,地域文化可成为学生学习和了解古诗词的有效切入点。
    • 李耀威; 马卫方
    • 摘要: 梅之焕生活于明末,但他没有将创作视野局限于个人世界,没有沾染颓靡之风;相反,他的诗文始终以朝中政事、边塞战事、乡里民情为主,以刚毅风格记录现实事件,以质朴语言上陈民意,秉公心方执笔墨,毁家私以纾乡难。梅之焕诗文及其精神是明末乱世中的一声如洪钟般的呐喊。
    • 高宁
    • 摘要: 命运多舛的桐城闺阁诗人方维仪,生活在明末乱世,她的诗作不仅有个人孤苦伤情的抒写,也有忧国忧民的激昂悲慨之作。文章通过对方维仪边塞诗的赏析,总结其边塞诗的内容及风格特征,感受其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
    • 陈波
    • 摘要: 作为盛唐时期的代表,王昌龄的成就不言而喻,豪放与悲怨是其作品的风格特点,尤其是其边塞诗,韵味独特,既有慷慨之词,也富幽怨之情。当然,除了边塞诗,其他题材的作品也有这种风格存在。其中,抑扬结合的表现手法、灵活自如的场面描绘、含而不露的情感表达以及丰富的意境都是这种风格的具体表现。究其原因,这与他的个人性格、生平履历以及他倡导的诗论不无关系。作为盛唐诗作的集大成者,其边塞诗凝聚的豪放之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这种豪放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内心淡淡的忧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