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4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0篇、会议论文154篇、专利文献5232篇;相关期刊522种,包括实践(思想理论版)、实践(党的教育版)、内蒙古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2014中国民族医药大会、2014第二届海峡两岸体育运动史学术研讨会、2011年管理创新、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国际学术会议等;草原文化的相关文献由1112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团英、潘照东、乌兰等。

草原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0 占比:16.96%

会议论文>

论文:154 占比:2.37%

专利文献>

论文:5232 占比:80.67%

总计:6486篇

草原文化—发文趋势图

草原文化

-研究学者

  • 吴团英
  • 潘照东
  • 乌兰
  • 李树榕
  • 武家政
  • 沈昌炜
  • 董恒宇
  • 乌兰察夫
  • 乌恩
  • 李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符欣然
    • 摘要: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并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草原景观格局与文化格局遭到破坏、牧民人数日益减少等现实问题的产生,草原文化也遭到严重侵蚀.保护意识的忽视、法律制定的缺乏、资金保障的缺位以及监管机制的缺失等因素共同造成上述问题的产生,要从加强草原立法专项监督、成立文化专项基金、健全人才发展机制以及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加强对草原文化的保护,完善政府责任的履行.
    • 王公为; 文数峰; 黄甜甜; 程俊兰; 曹叶军
    • 摘要: 草原文化主题酒店是以草原文化为内核、以主题空间为场景、以特色产品和服务为依托的地域文化型主题酒店,也是草原文化展示、活化和利用的物质载体。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以内蒙古饭店为例,运用实地调查、深度访谈和网络文本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探讨草原文化主题酒店空间生产的演化过程、维度构成以及顾客感知结果。研究表明:1)内蒙古饭店的空间生产先后经历了起步、转换、重构和主题化的演化过程,由此草原文化主题酒店的空间生产架构逐渐形成。2)内蒙古饭店的空间实践由酒店大堂、住宿空间、餐饮空间等不同空间构成,空间表征受到资源本底、政府政策和资本力量的驱动,表征空间由功能表征和文化表征组成。3)环境氛围、服务供给和产品特性是顾客对内蒙古饭店空间生产的主要关注点。4)顾客对内蒙古饭店的情感态度总体偏向积极,少数消极情感的主要诱因在于客房面积、设施设备等物质性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主题酒店的空间生产和运营管理提出了启示和建议。
    • 苏雪童
    • 摘要: 阿拉善地区的蒙古族传统刺绣技艺作为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纹样色彩、特殊的修饰手法和精湛的制作工艺都蕴含着某种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标记。文章通过历史文献查阅、实地调研考证等方法,阐述了阿拉善地区的两个蒙古族部落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刺绣技艺的材料特征、工艺特征、工序流程进行了溯源分析。从美学角度解读其造型艺术特色,从人文视角剖析阿拉善地区蒙古族传统刺绣中所体现的装饰意蕴、色彩象征及艺术内涵,进而展现阿拉善地区的蒙古族人独特的审美心理与人文精神。
    • 刘胜忠
    • 摘要: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在东汉时见于史籍。反映其文化特征的金银器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代表,鲜卑金银器装饰多为草原动物纹样,不仅是北方草原风格艺术的体现,还蕴含了鲜卑人在南迁伊始及南迁过程中所形成的图腾文化,即对动物的图腾崇拜。这一现象与原始社会中的图腾崇拜文化相比,不仅表现形式上有所区别,内涵也不尽相同,蕴含鲜卑族在经济类型、民族性格、原始信仰、文化成因等多方面的内容。
    • 张楠; 杨文斌
    • 摘要: 羊肉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肉类食品来源之一.北方草原地区食羊习俗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原、中亚、西亚、南亚等地饮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食羊文化.形成了用米、面等中原地区传统谷物作糁,以胡萝卜、胡豆、洋葱、菠菜等域外食蔬为副料,以姜、桂、橘皮、胡椒、肉蔻等香料调味的食羊饮食方式.文章以历史时期中国北方草原地区食羊文化的域外元素为研究重点,以点带面地探讨中原饮食文化、中西亚饮食文化在北方草原地区的传扬过程与历史,并对北方草原地区如何吸收外部的饮食文化及外部的饮食文化对北方游牧民族饮食习俗的影响作出归纳总结.
    • 丁晓庆
    • 摘要: 近年来,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草原文化的本质与特征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讨。而“草原文化”作为具有传播属性的标签也体现在了众多的电影作品之中。本文试选取哈萨克斯坦“新浪潮后”的代表作之一《图潘》与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全安的代表作品《图雅的婚事》,从草原文化、电影叙事学等角度对两部电影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来展现两部电影对游牧民族之人文关怀。
    • 王硕
    • 摘要: 多元的民族文化对元代文学创作有重要意义.草原文化有自身的文化特性,如坚毅勇武,豪爽真率,注重经济等,这些草原文化的民族习俗深深影响到了元朝的治理.蒙汉治国存在着文化差异,大元王朝始终以蒙古贵族利益为上.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中,少数民族文人取得较高的文学成就,元曲和诗歌都深受草原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使元曲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诗歌的风格更为雄浑壮丽.多元的文化格局促使元代文人更为关注自我,重视自我的生命意义.
    • 康建国
    • 摘要: 从地域文化视角来看,内蒙古黄河文化是一处高度融合、多元汇聚之地,与草原文化和整体的黄河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构建内蒙古"沿黄河区域文化带"将有助于我们从区域视角认识中国文化多元交融的历史,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重要部分,总结其发展和形成的历史,对于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动作用.
    • 方慧玲
    • 摘要: 和共和国同龄的张承志,丰富的个人经历是其创作的动因,红卫兵和知青两个身份让他既拥有时代赋予的狂热和激情,又收获了自然的馈赠和地域文化的熏陶.以1984年作为分界线,张承志创作划分为前后期.张承志在前期创作中深情书写风情与人情交织的自然浪漫图式,小说整体呈现浓浓的浪漫精神.这份浪漫精神以日常苦难为背景,以诗化语言为依托,是张承志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指示,成为张承志创作生涯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同时为知青文学吹入清新之风,慰藉被时代大雨淋湿的失落的灵魂.
    • 王双梅
    • 摘要: 元代文人因上都之旅而创作了大量的上京纪行诗,随之出现了对其进行评说的诸多序跋题咏,主要有"山川发雄文"与"率尔赓和"的诗歌创作观、"观风备览"与"存一代之典"的诗歌功能观、"传盛世之音"与自觉追求盛世气象的文学精神等,引领了元代诗坛风气.在中国诗学史上,这些诗歌观念是文人们首次集中对草原文化题材诗歌的诗学表达,也是文人对一统盛世和观览草原帝都体验下诗歌创作的自觉发扬,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