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知青文学

知青文学

知青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4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2篇、专利文献1540篇;相关期刊206种,包括中国青年研究、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文学等; 知青文学的相关文献由325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小东、梁晓声、周建江等。

知青文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2 占比:18.17%

专利文献>

论文:1540 占比:81.83%

总计:1882篇

知青文学—发文趋势图

知青文学

-研究学者

  • 郭小东
  • 梁晓声
  • 周建江
  • 冯小萍
  • 姚新勇
  • 孙旋
  • 李洁非
  • 李运抟
  • 樊星
  • 石金焕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畅
    • 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发展历程,通过梳理北大荒知青文学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到80年代的发展再到90年代以来的成熟,概括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创作情况。
    • 李浩
    • 摘要: 本文以具体文本为切入点,从符号象征、人物塑造、叙事风格等多个维度深入探究了张柠《春山谣》布局的基本思路及其内容方面的取舍;重点讨论了《春山谣》对"知青文学"的反思与重塑及其对时代和命运的思考;提出了《春山谣》叙事结构存在的问题。
    • 江雪茹; 杨曜宇
    • 摘要: 一直以来,苦难都是文学作品中长盛不衰的母题。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隐形脉络,苦难触及到了群体性的生命经验和历史记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苦难更是成为贯穿历史发展的主题之一。无论是五四时期文学将苦难作为社会历史的反映,以“小人物”的苦难命运引起对社会现象及群体疗救的注意,还是革命文学时期通过书写苦难完成对新社会的期待,又或是新时期文学以叙述苦难重新唤起对“人性”的关注和对历史进行反思的“伤痕文学”“知青文学”等,苦难都是作为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核心主题之一而存在。
    • 牛学智
    • 摘要: 王小波40岁辞职专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创作重心当然在小说上。观他小说基本面貌,其志的确不在小。他是有雄心而且有能力构建他的叙事大厦的小说家,这突出表现在他至少两方面的才能上。一是整体性反思与重建能力,他对他身处时代既有文学事实有着整体而深刻的警惕。身为知青,却对“知青文学”思想定式不认同;经历特殊时期,却超脱于特殊感受思考历史;气质接近批判现实主义,却以反方向想象对应所批判之“现实”,因此他的叙事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有了本质区别;黑色幽默比较靠近后现代“先锋派”,但他却是“反乌托邦”的,非但如此。
    • 张淑坤; 刘广远
    • 摘要: 王小波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重要的作家之一,以其戏谑的、私人化的语言表达,富有逻辑、哲思的智者精神世界,创作出了一系列值得多维度品鉴的文学作品.王小波的作品大多以知青经历作为创作土壤,但是他作品中展现的精神质地又不仅仅局限于人们常识下对知青文学精神内涵的认知,超出了知青文学中常有的压抑苦闷与迷茫反思的命题,他用其有限的创作塑造了无限的思维空间,向人们展现了其特有的自我"精神家园".《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在知青文学这一母题下呈现独特影像的作品.
    • 陈娟娟
    • 摘要: 知青文学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它承载了一代知识青年的心灵记忆.由于陕北是知青们下乡插队的重镇,故知青文学中存在大量的陕北地域书写,投射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通过对陕北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的描写,知青文学向读者展示了文化陕北的风姿,表达了知青作家对陕北文化的认同与反思.
    • 何三三
    • 摘要: 由于经历了两年多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涯,王安忆后来创作了一系列知青题材的短篇小说.她早期的知青小说带有那个年代的青春苦涩;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知青小说则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了回眸青春的云淡风轻;再到21世纪初期,这类题材的小说又染上了温情的色调.这种对知青生活回忆的情感流变所呈现出的"成长"属性,体现出作家经历岁月的沉淀后追忆往事的不同观感.
    • 沈建阳
    • 摘要: "知青文学"与"打工文学"是新时期以来两个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因其背后裹挟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它们的出现都曾引起极为广泛的关注.改革开放前后,在不到80年时间里,当代中国先后尝试了"下乡"与"进城"两套不同的现代性方案,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历史变迁,还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和政治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这两套截然不同的现代性方案,在文学上分别表现为"知青文学"与"打工文学",也就成为了我们观察当代中国、研究当代文学的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 方慧玲
    • 摘要: 和共和国同龄的张承志,丰富的个人经历是其创作的动因,红卫兵和知青两个身份让他既拥有时代赋予的狂热和激情,又收获了自然的馈赠和地域文化的熏陶.以1984年作为分界线,张承志创作划分为前后期.张承志在前期创作中深情书写风情与人情交织的自然浪漫图式,小说整体呈现浓浓的浪漫精神.这份浪漫精神以日常苦难为背景,以诗化语言为依托,是张承志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指示,成为张承志创作生涯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同时为知青文学吹入清新之风,慰藉被时代大雨淋湿的失落的灵魂.
    • 沈建阳
    • 摘要: “知青文学”与“打工文学”是新时期以来两个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因其背后裹挟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它们的出现都曾引起极为广泛的关注。改革开放前后,在不到80年时间里,当代中国先后尝试了“下乡”与“进城”两套不同的现代性方案,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历史变迁,还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和政治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这两套截然不同的现代性方案,在文学上分别表现为“知青文学”与“打工文学”,也就成为了我们观察当代中国、研究当代文学的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