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六届草原文化研讨会
第六届草原文化研讨会

第六届草原文化研讨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呼和浩特
  • 出版时间: 2009-07

主办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会议文集:第六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13世纪,蒙古人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结束了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动荡的历史,同时也继承、整合和发展了历代草原民族的文化,并积极吸收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合理成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蒙古文化成为北方草原文化的主流文化,并延续至今,影响日益扩大。
  • 摘要:@@以蒙古民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蒙古高原的新一轮主人为标志,蒙古文化便成为这一区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蒙古文化,首先是单一民族即蒙古民族的文化,是世世代代生息在蒙古高原的蒙古人所创造的文化;同时,它又是继承和会聚草原地区历代各民族文化传统而形成的具有广泛包容性与影响力的新的民族文化形态。以“蒙古”、“鞑靼”作为草原民族统称的事例历史上并不鲜见,自从有了“草原文化’’的概念,蒙古族文化往往又被人们等同于草原文化,足见其在草原文化当中的深刻影响与主导地位。现当代以来,蒙古族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不但具有本身的重要意义,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包括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当今的草原民族文化发展变迁的典型特征,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草原文化未来的走向。
  • 摘要:@@游牧文明是人类文明发生的原点,在中国以伏羲时代为表征。伏羲氏初现于华夏民族的传说中,实际代表了人类文明发生的普遍规律。
  • 摘要:@@原始畜牧业之所以在欧亚大草原迅速发展,就是因为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相应的物质条件。由黑海经高加索山脉到里海,再进入天山山脉、阴山山脉一线,基本处于北纬40度以北,由此向北跨越20个纬度,分别到勒拿河、叶尼塞河、伏尔加河中游一带的广阔地域的主要地貌单元包括山脉、高原草原、沙漠,其间又有一些大小河流以及星罗棋布的咸、淡水湖泊等。处于这一地理带上的蒙古高原现今冬季的平均气温在-10~-200C之间;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干燥指数在1.5—2之间。主要植被是各类耐寒耐旱的草本植物和灌木。
  • 摘要:@@在草原民族文化精神体系中,尚武精神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整个草原民族文化精神体系中占有鲜明特殊的地位,充分反映了草原文化的特质,不仅在古代草原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源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回溯、检视草原民族尚武精神的原流和发展,透视其所显示和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于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摘要:@@五百多年前,广袤的蒙古高原曾出现过一位影响蒙古历史乃至中国北方民族历史进程的传奇女性——满都海彻辰。为此,当我们解读史籍中的满都海彻辰夫人时,当我们徜徉于呼和浩特那座以“满都海”命名的公园时,当我们面对戏剧舞台上的“满都海彻辰”时,她那卓越的政治才能、跌宕的人生经历、不凡的牺牲精神,都为今天草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领域。半年多以来,我反复在思考,满都海的历史功绩是否同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一脉相承呢?
  • 摘要:@@所谓的五畜是指蒙古人在蒙古高原上主要经营的蒙古马、蒙古牛、蒙古双峰驼、蒙古山羊和蒙古绵羊。在广袤的蒙古高原、草原、杭盖、戈壁沙漠地区,根据五畜的生理特点合理利用草原和草场,四季轮牧,多种经营,是蒙古族先民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牧人、草场和五畜是三位一体的草原经济体系。其中五畜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产工具,在游牧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 摘要:@@草原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民族文化,是北方诸多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传承、发展的,以一种薪火传递的接力形式传承和递进的。蒙古族是北方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
  • 摘要:@@新世纪以来,随着“草原文化”研究热潮的掀起,“草原文学”再次成为我区文学界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目前对“草原文学”的研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文学流派”这一传统的、比较单一、狭隘的观念圈子里,更多的话语只围绕着“草原文学’’是否形成独立的“文学流派”,如何界定或确认这一流派等问题而展开,虽然讨论者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却既不能对当前文学创作实践进行深入考量,也未能从学理层面上拓展新的话语空间,处在一种困顿的情形之中。
  • 摘要:@@蒙元宫廷音乐是蒙古族的宫廷音乐,产生于蒙古草原,经历了大蒙古国、元朝、北元三个时期,不断发展演变,成为草原民族宫廷音乐的集大成者,中华古典宫廷音乐、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中国音乐文化与世界音乐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 摘要:@@图形的功能有时和文字有相似的作用,图形也记录历史,图形也记录思想,它超越图形本身内涵带有某些哲学理念。所以,笔者认为图形研究比较复杂,特别是蒙古族图形在历史的传承中,广泛借鉴应用各民族图形特点,把各种图形赋予了多种吉祥的意义,这些对于今天的地撼文化传播与推广有着更为直接的经济价值和品牌效应.对蒙古族吉祥图形的发掘研究无论是从审美的视觉角度,还是从社会学角度审视其发展变化规律,都会对内蒙古民族文化乃至特色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蒙古族吉祥图形在多民族图形审美影响下,在漫长的岁月里巧妙运用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以及神话传说、民间谚语为题材,通过借喻、比喻、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美学形式,将其运用在服装和生活用具等各种物品上,从而大大提高其物品的审美属性和经济价值。
  • 摘要:@@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丛林中,我国古老的节日文化异彩纷呈。中国大地容纳了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节日文化。各民族的节日文化既互相传播、互相影响,又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保持了其独有的色彩。近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梳理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我国政府积极回应,蒙古族的那达慕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第一批国家级保护名录中。
  • 摘要:@@“那达慕”( nagadum),蒙古族牧民习惯称为“乃日”(nair),是基于传统游牧文化和原始信仰体系,以搏克、赛马、射箭等传统“三项竞技’’为核心内容,融传统体育、宗教、服饰、建筑、饮食、歌舞、诗词、经济等文化为一体,通过竞技、仪式、展示、表演、交流等符号活动模式达到一种综合效应的民俗喜庆集会。它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娱乐性和典型性特点,集中反映着游牧民族固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 摘要:@@中外教育史上,蒙元时期的教育独树一帜,不仅谱写了蒙古族教育的异彩华章,也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教育史留下了耐人回昧的一页。
  •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并对该民族的民族性格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心理特征、现实态度等诸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蒙古族传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而优秀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内涵名播古今中外,也让世人直接感受到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性格,或者说蒙古民族性格很大程度地反映和折射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研究探讨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对蒙古民族性格的影响与作用,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发扬民族传统,坚持科学发展,开创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 摘要:@@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迁,不同的民族仍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快乐或悲伤,以不同的文化形式承载情感,传承其民族精神。蒙古族文化是人性与自然高度统一的文化。传承蒙古族文化重在理解蒙古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传承蒙古族文化应以人为本,唤起文化自觉,加强对蒙古族的心理关怀与调试,并注重文化结构的调整,保护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
  • 摘要:@@元代的汗位更替如此频繁,萧功秦、杉山正明、陈得芝等学者以不同的视角进行过研究,本文拟从历史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观察帝位争夺的原因和影响,以就教于方家。本文所论一般不涉及四大汗国内部的兀鲁思汗位之争。
  • 摘要:@@21世纪的蒙古族文化与草原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而繁荣发展的时期。随着时代变迁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历经人们延绵不断的研究创作和积累,大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献信息资源正在不断涌现,不仅为蒙古族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历史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而且必将在世界学术研究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此,笔者仅列举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著作成果,诸多分散于相关刊物和网络上的论文资料尚未提及,大量国内外各文种相关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整理和研究。在全球化以及网络技术环境条件下,我们应树立“全球化”视野和“大文化’’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发挥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为蒙古族文化和草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做出更大贡献。
  • 摘要:@@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激烈碰撞交融时期,在以中原王朝统治者为主形成的秦汉史籍中,充满了对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牧文化的歧视、轻视、仇视和偏见,认为游牧民族野蛮、落后,尚未进化到文明阶段,无法与从事农业的中原汉’人相提并论。《汉书》的作者班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辟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随畜,射猎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绝外内也”(卷94下,3834)。秦汉中原王朝统治者对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极力丑化和蔑视,把他们与“人道”、“人文”相割裂。他们所描绘的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牧文化是丑陋而可怕的。
  • 摘要:@@在内蒙古地区草原文化中,鲜卑文化占有重要地位,从其发源到发展再到强盛的转变过程,大都是在草原文化区域内完成的。在研究草原文化时,应把草原文化发展放在其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认清草原文化的过去,看清草原文化的现在,把握草原文化未来发展的走向。同时,应进一步增强草原文化传承意识,全方位提高鲜卑文化开发利用的潜力,这对于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草原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摘要:@@辽代佛教盛行,从皇帝到平民,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之人士,大都崇佛信教。佛教文化潜移默化地浸润,至辽代中后期,便形成了与萨满教:儒教并驾齐驱、颇具功利性特征的佛教信仰习俗。
  • 摘要:@@中国历代帝王陵墓数以百计,很少受到祭祀和崇拜。黄帝陵与成吉思汗陵位于黄河两岸,香火不绝,格外引人关注,是人类历史上两座著名的衣冠冢。黄帝是神话传说人物,后来逐渐演变为“人文初祖”、“民族英雄”,俨然成了历史人物。成吉思汗是一位历史人物,也是民族英雄,因崇拜而神化,与黄帝遥相呼应。
  • 摘要:@@2009年7月11~12日,由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内蒙古.文联、内蒙古广电局、内蒙古博物院联合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隆重召开。论坛主题为:“草原文化与蒙古族文化”。会议设置了蒙古族文化与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与文学艺术、民族电影发展、草原文化与考古等四个分论坛。
  • 摘要:@@蒙古民族是一个创造中国历史、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民族。13世纪初,当一个新诞生的民族为世人所结识时,鞑靼一蒙古一成吉思汗的名字犹如强劲的飓风,迅速席卷了整个欧亚大陆,给世界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所以有人将13世纪的世界历史称作“蒙古世纪”。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个高原游牧民族创造了如此举世震惊的历史?这已经成为始终困扰人们的历史之谜。回眸历史,我们认为是草原文化长期发展的积淀,为蒙古族13世纪的崛起提供了动力;蒙古族自身的创造力又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的发展,已不可转移的力量把蒙古族推到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的历史地位。
  • 摘要:@@草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中国北方蒙古族及其他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相适应的文化。它涵盖了草原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等,是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发挥着巨大的功能。
  • 摘要:@@草原文化思维方式是草原文化的内在构架与民族精神的内在支撑,聚焦着民族心理的思维痕迹,是研究草原民族思想与行为的总纲。建构草原文化,探寻各民族思维共性的理性规则,是时下草原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对草原先民厚重历史的精神总结。
  •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部署。内蒙古作为民族地区,文化个性显著,特色鲜明,在中华文化大花园中格外绚丽夺目。因此,加强内蒙古的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 摘要:@@草原文化的源头,如果从民族学角度出发考察是多源的。蒙古民族既是草原文化的奠基者,又是草原文化的最后集大成者,因而从这一角度可以说蒙古民族的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主体。本文正是从这一逻辑出发,探讨蒙古民族的崇敬意识与草原的核心价值的关系。
  • 摘要:@@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音乐草原文化风格的标志,亦是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长调民歌广泛流传于内蒙古阿拉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大草原、科尔沁草原等地区。其音乐特征为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气息悠长、节奏自由舒缓、节拍字少腔长,多采用复合式节拍,表现出一种天高地阔的自然空间意境。长调民歌曲式结构一般由前后乐句构成一个完整的乐句,往往在不同的头韵上反复叠唱同一内容,且有独特的拖腔音及多样的装饰性演唱技巧。纵观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其艺术的独特性,它与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生态环境是孕育、传承、发展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土壤,同时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成为游牧文明发展的重要的艺术载体。
  • 摘要:@@笔者曾在《开掘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一文中讲道:自觉开掘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实际上主要是在寻求并激活在当代新的文化背景之下发展民族艺术的因子和机缘,以利在文化层面上获得新的生长点。概而言之,至少有如下三层意思:其一,是民族艺术在当代背景下实现有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二,是在当代背景下对于民族文化身份的确认,以使其在营造多元共生的当代文化景观中显示自身价值;其三,对于民族艺术资源进行当代新的文化阐释,并使之焕发出为更多人所接受的新的美学品质。如今,结合当下具体的艺术活动现象,进一步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关于民族艺术审美文化资源的开掘、发现、利用以及如何展示等问题,则又有一些新的启示与认知。本文着重讨论的是其路径与取向。对此,结论性地说,即概括为“发现优势、坚持创新、走向超越”。
  • 摘要:@@概念的界定是任何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研究对象明确,研究范围清晰,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可信。在开始讨论蒙古族电影的文化与艺术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蒙古族电影”这一概念做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我们所谓的“蒙古族电影”基于三个相辅相成的原则:文化原则、作者原则和题材原则。首先是文化原则,这是个根本原则。蒙古族电影首先必须是真实地展现了蒙古民族的现实境遇、历史命运、文化心理、文化精神、文化处境和社会理想的电影。它是从蒙古民族的文化出发,表达了蒙古民族的生存世界的电影。其次,电影的主创人员必须有民族文化身份,我们这里强调的是文化身份,而不是“血缘身份”.因为民族电影是一个文化学的概念,导演或编剧的文化身份决定了一个电影的出发点是否是一个民族的自我表达。
  • 摘要:@@从古至今在蒙古族中广泛流传着很多族源传说。它们除了以史书载录的形式传承外,还有大量的以民间口传的形式流传后世。蒙古族族源传说是蒙古族概括性的神圣历史,它们直接发挥着使祖先历史神圣化和巩固现存秩序的作用,因此,族源传说的研究对蒙古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 摘要:@@国外在20世纪上半个世纪,对图腾制( Totemism)的研究俨然成了一种“显学”。在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哲学等学科中都对图腾制进行关注,尤其是在民族学和宗教学领域,图腾制更受到特别的重视。列维·斯特劳斯在其《图腾制度》中简短地、批判地综述了国外20世纪前半期学者们的观点。但他没有涉及弗洛伊德关于图腾制的研究。除此之外,亦有很多国外著名学者对图腾制问题进行讨论,仁者见仁,各持一说。近年来,国外亦有学者称图腾制已经是过时的概念。国内学者主要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按照国外的学者成型的图腾制理论模式对其进行解释或者是把现有的理论模式应用于特殊的研究对象之上。
  • 摘要:@@历史上的蒙古族私塾教育是蒙古族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蒙古族教育、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 摘要:@@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其他民族一样,蒙古族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历史上曾建立过横跨欧、亚两洲的蒙古大帝国,建立过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朝。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草原文化,其中也包括蒙古族的草原生态法律文化。蒙古族草原生态法律文化不仅内容独特,有时代特色,适合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环境,还影响了蒙古族的法制意识,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 摘要:@@阿拉坦汗(1507~1582年)是蒙古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经济家。他以土默川为基地,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实力。到16世纪中后期,他基本控制了漠南蒙古,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这样东自辽东,西至河套、青海、新疆等地纳入了阿拉坦汗统治辖区。出现了畜牧业复苏、蒙古内部联系加强的相对稳定局面。阿拉坦汗时期出现的这种繁荣景象与由他制定并实行的政策措施有直接的关系。
  • 摘要:@@草原文化是一个明显的用地理概念限定的文化概念,也就是说,草原文化是在草原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共同的生产、生活、民族、心理、历史、情感等因素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文化;而游牧文化则属于一个经济概念限定下的文化概念,即在游牧经济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二者之间既有明显的不同,不可同日而语,其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建设并倡导弘扬草原文化的时候,理清二者之间的区别,辨明二者之间的联系,对于建设并发展草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 摘要:@@蒙古族游牧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现代草原文化延续和发展时期,蒙古族游牧文化更与草原文化紧密相连,如果现代草原文化缺失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存在,现代草原文化也会缺少许多重要的内涵。因此,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存在是现代草原文化延续和发展的核心文化,而传承蒙古族游牧文化是以游牧生产方式生存的蒙古族游牧家庭。为此本文想通过对传统蒙古族游牧家庭文化特征的诠释,对比现代蒙古族牧民家庭文化的状况,解释游牧生产方式与蒙古族游牧家庭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蒙古族游牧家庭文化特征的变迁,并指出蒙古族游牧家庭文化是传承游牧文化的重要载体。
  • 摘要:@@草原文化生成于中国北方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于辽阔浩瀚的大草原上的北方骑马民族的游牧经济之中。北方草原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草原游牧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辽阔的草原、苍茫的大地,造就了游牧民族的宽广胸怀;而恶劣多变的气候与野兽出没的环境,则养成了他们骁勇剽悍的性格。其次,草原特定的地理环境,造成特定的草原自然景观。这种自然景观会使人产生特殊的审美情感,形成独特的艺术情趣,从而给草原游牧文化以深刻的影响。第三,草原特定的地理环境,在造就特定的自然景观的同时,还造就特定的人文景观。这种人文景观,主要表现在游牧社会的独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当然也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组成部分。
  • 摘要:@@亨宁·哈士纶的著述包括了大量对蒙古人的音乐及其音乐观念的深入描写,从曲谱到乐器以及音乐传说、演唱场合等都有涉及。在考察过程中,亨宁·哈士纶不仅仅是个“他者”,以旁观者的眼光去观察,而是以那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民族的一个成员的身份深入到民族文化深层,自始至终都从蒙古民族本身的角度去描写他的所见所闻,这应该是他的著述会有长久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 摘要:@@本文即是在李迪先生对北方草原民族科技史研究思考的基础上,继续探讨草原科技文明的历史分期以及基本特征,以推动草原科技文明研究的不断深化。
  • 摘要:@@在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中,匈奴族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帝国的开创者。这个民族在大漠南北及中原地区活跃了.700年之久,其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精神文化对后来各个游牧民族及其所建立的帝国都有着深远影响。
  • 摘要:@@游牧文化是古代草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而把王朝政治体制与游牧经济融于一炉,形成鲜明特色的草原文化则是契丹族创行的捺钵制度。一直以来,学界亦把捺钵文化作为研究契丹族乃至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最主要的课题之一。甚至有学者把捺钵制度作为“辽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对待,借以引起学界的重视。笔者认为,捺钵文化是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独特的民族性的草原文化。契丹捺钵文化是对古代草原文化的创新,在我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古代草原游牧文化的内容。它在中世纪草原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
  • 摘要:@@辽代金银器从造型艺术的风格上分为三期,每一期都有各自的艺术特征。唐代是我国古代金银器发展的极盛时期,器形种类繁多,造型变化大,纹饰布局严谨规范,工艺精湛,独具的艺术风格对后代金银器的发展影响深远。契丹族建立辽朝后,统治者对外来文化实行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推动了契丹民族文化在外来文化的滋养下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发展。辽代金银器不论是器物种类、形制,还是装饰、工艺,无不打上唐代金银器艺术风格的深刻烙印。尤其是一、二期金银器,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吸收唐代金银器造型艺术的产物。通过对辽代金银器中的唐文化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辽文化不但继承草原文化的基本实质,还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内涵,对发展草原文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摘要:@@元曲是有元一代的文学样式。它通过“完全使艺术面向现实”的视角,记录着逝去的元代社会历史,尤其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以及人们生活的描写,具体而生动。在一幅幅流溢着浓浓的民俗之美的风俗画中,不仅展现了元时期中原民间的风情习俗,也展示了长久生息在北方广大区域的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婚嫁礼仪、岁时节令、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诸多习俗,保留了丰富的草原民俗文化。在一篇篇注入了新鲜的游牧文化因子的杂剧、散曲中,不仅再现了元代的社会生活、文化心理,还细致真实地反映了汉族与各兄弟民族在风土人情上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 摘要:@@近年来,草原文化的研究逐步兴起,但还处于起步阶段。草原文化所涉及的很多问题,还未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有的甚至还未引起注意,本文试就草原文化中的玉文化作一些初步探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