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元一体

多元一体

多元一体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79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民族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3篇、专利文献597785篇;相关期刊528种,包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思想战线、探索等; 多元一体的相关文献由856位作者贡献,包括宋才发、佟杨、王鉴等。

多元一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3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597785 占比:99.87%

总计:598578篇

多元一体—发文趋势图

多元一体

-研究学者

  • 宋才发
  • 佟杨
  • 王鉴
  • 纳日碧力戈
  • 费孝通
  • 丁木乃
  • 伍雄武
  • 何喜刚
  • 孙保全
  • 廖婧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秦桂芬; 王毓川
    • 摘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费孝通先生当初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格局。为了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必然性,从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逻辑基础四个方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基础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内在联系,论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基础的牢固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
    • 李怀印
    • 摘要: 20世纪以来中国古史和考古学界对上古文明起源及其演进格局的认识,经历了从"一元多体"到"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其间新说迭出,既有民国时期的西来说、东西二元说和三元说,又有1949年以后的中原中心说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满天星斗说、重瓣花朵说、新夷夏东西说、新疑古说和新中原中心说。而在上古文明的诠释架构不断更新的背后,不仅有非学术性因素在起牵引和制约作用,还有各种学术性因素在支配人们的认知和解读过程。各个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一直是驱动学术进步的最主要动力,但如何把握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的关系,始终是最令人困惑而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
    • 贺卫光; 周晓霞
    • 摘要: 游牧民所创造出来的游牧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与农耕民间的冲突与融合,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游牧民的内向发展,可以看作是迁徙到靠近农耕民的地区或迁徙到适宜发展农业经济的地区。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角度,探讨游牧民内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农牧关系结构,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内在机制,并揭示此类机制对巩固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价值。
    • 吕畅
    • 摘要: 自1937年在《燕京学报》发表的《平均律算解》开始,至1982年发表于《音乐研究》的《三律考》止,律学研究几乎贯穿于杨荫浏先生的整个学术生涯。杨荫浏的律学研究以民族性为本质特征,具有理论与实践统一、实证与思辨融合、多种材料并用的特点,在研究范畴与方法论两个方面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律学学科具有奠基意义。
    • 朱建军
    • 摘要: 青海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前室为砖室,四壁绘有壁画,其东壁上“面部涂赭”、身佩“虎韔豹韬”之仪卫和“牵一匹枣红骏马空鞍以待宾客”的人物以及其他三位人物和三匹“空鞍之马”所表现应是“仪仗人马”,共同组成了墓主人的“送葬仪仗队”,在他们的仪仗相送下墓主人由前室进入了后室。南壁的乐舞图是墓主人生前生活娱乐场景的模拟,图像模式与唐代长安地区相仿,具有与唐墓壁画中乐舞图像同样的意义。北壁根据残存的图像判断所画内容应为狩猎图,其中壁画中残存的豹子显示了墓主人身份的高贵,而它的艺术意趣与图像风格是在中亚波斯文化的影响之中。青海乌兰泉沟一号墓作为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吐蕃时期壁画墓,其前室壁画内容中所展现的“唐风蕃韵”折射出“丝绸之路”青海道的特殊内涵,反映了当时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 车凤成
    •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结构同源性,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开的跨文化对外传播是否能达成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跨文化对内传播效果有关,而这又与是否能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内涵三重逻辑有关:其中“历史逻辑”现实化使“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呈现为一种“关系实体”与“关系实在”之间的互生过程,“文化逻辑”现实化则使“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显现为“政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等三个不同向度,而“价值逻辑”现实化则使“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具化为“生命—生态共同体”“生态—政治共同体”及“政治—价值共同体”三个彼此阐释、相互支撑的具体共同体;正是“三重逻辑”的历史性互动使“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可能在消解“平行社会”所需政治经济学基础的同时向更为成熟的“民族互嵌型”社会演化。
    • 郭台辉
    • 摘要: “一”与“多”间的哲学矛盾催生人类必然直面但无解的元问题,而作为和解之道的任何命题都因时空条件变动而改变。该元问题在民族研究领域可以表现为三种学术争端,即生成论与建构论之争、主体民族与民族平等之争、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争,而具体到中华民族的议题研究,也因此出现不同的理论命题与主张。其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命题遵循的逻辑路径是,地方民族从作为部分之“多”的历史事实出发,追求中华民族整体之“一”的未来理想,该命题之所以在过去数十年得以称道与践行,在于尊重中国历史与现实条件,回应中华民族在民族研究领域面对的元问题。“一体多元”新命题是基于中华民族的现实与未来追求,倒转“多元一体”命题的逻辑路径与关系次序,二者构成有效的互补性关联。新命题对民族研究领域中的元问题有新的回应,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研究的再出发,有着更强烈的时代感和明确的未来追求,不仅肯定“多元”的历史构成,还把百年追求的“一体”理想确认为既成事实,进而为“多元”的稳定夯实基础与保障条件。
    • 赵元媛
    • 摘要: 灶神是中国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中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神灵,是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一位声名显赫的家族神。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作为我国西北多族群聚居地之一,拥有多族群共同信仰的民间神灵体系,其中“灶神信仰”由汉族、土族及“家西番”群体共同信仰,族群之间在信仰仪式与民间传说层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互动,在保持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形成了灶神信仰文化共建。不同族群灶神信仰文化共生共存,交流互动,彼此采借,生动体现出多民族“和而不同”的族群交融态势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普遍认同。
    • 叶世才; 高大洪
    • 摘要: 当前,在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亟待破解五个难题,主要包括二元对立思维、二元民族认同、狭隘民族立场、民族识别逻辑、检验民族理论的标准等。面对这些难题,文章认为,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依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积极探索改进路径,需要做到四个转变,即思维方法需从二元对立向多元一体转变;认识民族关系的立场需从狭隘民族立场向中华民族立场转变;认识民族识别工作需要从“分”的逻辑向“合”的逻辑转变;检验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标准需从西方民族理论转向我国民族工作的成功实践。
    • 孙保全
    • 摘要: 西方的民族建构先后经历了“臣民共同体”和“国民共同体”阶段,这为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一种国际视野,有助于在中西比较中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与西方民族相比,中华民族共同体国民属性的形成过程呈现出独特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近代中国的“国民”概念起初具有指称全体中国人的集体内涵,此后转化为描述权利义务关系的个体身份概念。抗日战争爆发后,日益觉醒的国民逐渐以“中华民族”为符号和载体聚合为一个整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在不同时期相继对国民进行“人民化”及“公民化”的根本改造,并在此基础上重塑和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民属性。发展至今,“国民共同体”与“多元一体”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完整属性,也由此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逻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