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草原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4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7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3015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党建与人才、内蒙古社会科学、宁夏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张家口·冬奥会与一带一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等;草原丝绸之路的相关文献由228位作者贡献,包括翟禹、张景明、田广林等。

草原丝绸之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7 占比:6.96%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58%

专利文献>

论文:3015 占比:92.46%

总计:3261篇

草原丝绸之路—发文趋势图

草原丝绸之路

-研究学者

  • 翟禹
  • 张景明
  • 田广林
  • 张楠
  • 李凤新
  • 卢明辉
  • 唐雨良
  • 张功平
  • 张思琪
  • 伊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符欣然
    • 摘要: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并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草原景观格局与文化格局遭到破坏、牧民人数日益减少等现实问题的产生,草原文化也遭到严重侵蚀.保护意识的忽视、法律制定的缺乏、资金保障的缺位以及监管机制的缺失等因素共同造成上述问题的产生,要从加强草原立法专项监督、成立文化专项基金、健全人才发展机制以及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加强对草原文化的保护,完善政府责任的履行.
    • 崔宁; 王宬
    • 摘要: 草原丝绸之路是内蒙古草原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东西方文明以此契机相互学习、交流,彼此升华。辽代契丹民族在北方草原建立统一政权,对外勇于开拓,使草原丝绸之路更加畅通并且再次进入兴盛时期。通辽作为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成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地区,因而商贾贸易发达、文化生活丰富。梳理这一时期通辽地区的中外交流,有助于通辽地区在新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 摘要: 鸭形玻璃注是国家一级文物,是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这种造型奇特而罕见的早期玻璃器,目前全世界仅此一件。鸭形玻璃注身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质薄透明,表面微见银绿色锈浸,以吹管法成型。体横长,形如鸭状,流如大张之鸭嘴,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成型后,采用粘贴法,用贴粘玻璃条组成细部图案。
    • 陈江琼; 陆敬国
    • 摘要: “草原丝绸之路”是一条贯通亚欧大陆的商贸大通道,哈萨克族及其先祖千百年来生活在草原丝绸之路的联结带上,其服饰一直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原的丝绸早在两千年前就进入了汗王的毡帐,然而受游牧生产环境以及相对封闭的条件所限,哈萨克族传统服饰仍然保留了早期游牧民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 张景明
    • 摘要: 在草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以前,北方地区从石器时代就存在着现代人扩散的北方线路、早期陶器的西传线路、彩陶艺术的北传线路、轮轴机械制玉技术的南传线路等,表明多种文化互动和交流,并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主要构成之中。先秦时期,北狄、西戎、东夷中的北方族群形成方国文明,经过相互交往交融成为华夏族的主要构成之一。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背景下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等民族通过和亲等途径相互交融,北匈奴西迁中亚与世界其他民族相融,扩大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域空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南迁或东移中原地区与汉族相融,汉族也开始反向往边地迁徙,促成了全国性的民族交融局面。隋唐时期,继承前代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之势,又一次出现了在“大一统”背景下的南北和东西方民族融合及文化交流的局面,进一步拓展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空间。宋辽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又一个高峰,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进入中原与汉族交融,原宋地的汉族继续南下,加深了南方汉族与当地民族的交融,最后全部融入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南北和东西方商贸往来及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草原丝绸之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一个兴盛阶段。
    • 孙晓瑄
    • 摘要: 1980年,在今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原三营乡)红庄出土了一枚春秋战国时期的金饰牌。此金饰牌无论造型艺术、纹饰图案还是实际用途均带有一种神秘色彩。本文通过对此金饰牌的材质、工艺、造型及文化蕴含进行剖析,揭示春秋战国时期宁夏地区饰牌多以欧亚草原动物为母题,深受斯基泰文化、巴泽雷克文化的影响。此金饰牌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亦是草原丝绸之路灿烂文化的见证者。
    • 李赵颖; 常京缘; 王娅红; 刘祎哲; 陈莹莹
    • 摘要: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后,丝绸之路研究成为时下“显学”,与之相伴的草原丝绸之路研 究也日渐向好。学者们以国家政策为研究出发点,对草原丝绸之路概念的探讨日渐深入、草原丝绸之路路线的研究日趋明晰、草原丝绸 之路上的物质交流与文化交流的研究日益丰富。此外,学者们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政策相结合,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可行 性建议。本文旨在将近年来草原丝绸之路的学术研究进行回望、梳理,以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为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究添砖加瓦。
    • 李凤新
    • 摘要: 草原丝绸之路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流之路,是最古老的"丝绸之路"."那达慕"是草原游牧民族的表演大会、交流大会、友好大会、发展大会、共赢大会.中、俄、蒙三国是这条路上的重要节点国,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国家.从草原丝绸之路方向来看,需要加强三国沿路地区民族文化交流.既要吸纳对方民族文化的合理因子和先进成分,也要传播输出自身特色.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中,加强以"那达慕"大会为平台的战略对接,彼此达到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 梁宝坚
    • 摘要: 阿拉善,蒙古语意为“五彩斑斓之地”。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是一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历史上,这里不仅风光奇丽,物华天宝,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和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在这里碰撞、交融,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阿拉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孔源
    • 摘要: 蒙古高原在近代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在蒙古高原东北部与黑龙江流域交界的呼伦贝尔形成的基于寺庙的商业网络对于草原丝绸之路东北端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19世纪后期,沟通大兴安岭东西、呼伦贝尔与东四盟、蒙古高原与齐齐哈尔周边的贸易网络,最终促进了蒙古高原东部、东南部各部分蒙古族经济交往的活跃.这种寺庙商业网络也起到了促进蒙古高原与东北亚文化整合的作用,亦显示了近代国家与疆界定型后,丝绸之路上地方社群所继续发挥的积极作用.草原丝绸之路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的作用,对于固边的意义,在呼伦贝尔这块地域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