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民族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8篇、会议论文60篇、专利文献53507篇;相关期刊917种,包括内蒙古社会科学、思想战线、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张家口·冬奥会与一带一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学会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民族融合的相关文献由186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炳海、任崇岳、杨东晨等。

民族融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8 占比:3.23%

会议论文>

论文:60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53507 占比:96.66%

总计:55355篇

民族融合—发文趋势图

民族融合

-研究学者

  • 李炳海
  • 任崇岳
  • 杨东晨
  • 王文光
  • 莫磊
  • 刘达科
  • 李克建
  • 胡淑莉
  • 周伟洲
  • 徐杰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兆正
    • 摘要: 陈福民先生提出的“北纬四十度”是一个融合了地理、历史与文化三重含义的复合型概念:作为地理概念,它指的是与长城几近重合的那条纬线;作为历史概念,它是《北纬四十度》一书的叙事之纬。作者在这本书里以独到的方法论呈现了“北纬四十度”的历史复杂性,同时他又将叙述历史的目标与历史复杂性的内容引向了对文化意义的“北纬四十度”的阐发,它指的是由地理纬线界分的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在两千余年的历史时空中不断发生的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
    • 侯惠勤
    • 摘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党的百年奋斗的伟绩,更是一个有待阐发的理论大题目。要研究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由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与阶级的划分同步进行,这就注定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是一个纯粹、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前进与倒退、自由与奴役、富裕与贫穷、解放与枷锁相互交织的复杂过程,是在悖谬中的演进。文明的悖谬决定了人类文明演进的特点,以及对其进行把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就是:必须从两极对立中把握文明时代的成果,必须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历史辩证法把握文明发展的趋势,必须从文化传统和社会形态的有机统一上鉴别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人类文明是一种新形态,它能够消除“文明时代”的内在悖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直面当代人类文明的困境,具有实践的引领力;能够探路终结人类“史前史”,具有无比广阔的未来。
    • 周天
    • 摘要: 在中西文化交融、碰撞下,在上海,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旗袍服饰文化。几经变化,旗袍不仅彻底摆脱了老式样,而且开始追求女性体态和曲线之美,既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又无形中为女性解放树立标志。旗袍原为满人袍服,男女皆可穿着。1644年清帝国建立后,强迫汉族男子剔发易服遵从满族服饰习俗,但允许汉族女子保留原本服饰。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族女性的旗装随着民族融合的加强,逐渐被汉族女性接受。
    • 袁翠清
    • 摘要: 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融合蕴含的法理,是在游牧民族与汉族政权的文化碰撞和相互交融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又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融合蕴含的法理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少数民族与中原政权的整合和融合而形成的法理结晶,传承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融合蕴含法理不仅有助于培育我国国民的中国传统法理自信,还有助于发挥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融合蕴含法理的能动性,唤起我国国民的法治意识和自觉性,推动“依法治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实施。
    • 覃颖璇; 岑东玲; 唐雨静
    • 摘要: 西南地区至今保留着一种极为奇妙的食物——瘪。瘪自唐代以来进入汉人视野,经历了从蛮夷异味再到民俗美味的认知转变,亦是作为构建华夷之辨的重要元素,见证着中古以来中央王朝对于西南地区的经略与开发。关于华夷之辨的探讨,学界已然存在诸多认识,但从饮食视角分析华夷之辨仍有待补阙。本文拟研究瘪的文献中的形象演变,以观察王朝国家统治下的西南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反映历朝历代华夷之辨观念变更及走向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
    • 李磊
    • 摘要: 孝文帝文教改革以江南文化为标尺,起到了缝合内部分歧、确立改革目标的重要作用。借由改革所建的门阀体制,北魏的江南认同通过士论进一步促成了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的精神融合。江南认同由此成为北魏民族融合的重要观念基础。
    • 兰强
    • 摘要: 2001年2月和2004年4月,越南西原地区发生有组织的暴乱,企图成立“德伽自治国”,把西原从越南分裂出去。越南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平息了暴乱,并以此为契机,多措并举,大力推进西原地区的民族融合。政治上,从顶层设计、政策制度、人才培养到干部任用等都向少数民族倾斜,注重发挥少数民族精英的作用,加强对福音教的管理。经济上,依托政府搞脱贫,依托市场谋发展。文化上,尊重、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文化融合。外交上,以越美关系改善为契机,减少域外势力的影响。从西原地区民族融合的实践看,现阶段发挥作用最明显的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 陈涵琳
    • 摘要: 北魏是由拓跋鲜卑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在其统治北方近百年的时间里,正值中国历史上风云激荡的民族融合时期。自古“马背上讨生活”的北魏统治者向中原文化寻求治国之策,而一大批中原士族亦抱着“用夏变夷”理想,积极投入北魏拓跋王朝建设大潮中。随着与中原汉文化接触不断密切,“鲜卑本位”与“汉族本位”如何和谐共存成为双方一大“痛点”。与此同时,中原农业文化与拓跋草原文化在各种矛盾中融合。本文结合《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阅读实际,从早期拓跋部族对中原文化、士大夫态度,中原士族汉化贡献以及二者文化融合情况及影响等多方面入手具体阐述对拓跋魏文化转变的见解。
    • 张皓怡
    • 摘要: 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来离不开软实力和民族自信,敦煌文化作为中国文史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融合的文化底蕴,值得神州大地上的青年研习和探讨,本课题从文史学的角度出发,浅谈敦煌的文化和传承。引言敦煌和敦煌文化该是中华人民十分熟悉的词汇,然而,敦煌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却拥有着别样的底蕴和神秘,本研究从文史学的角度.
    • 高艳荣
    • 摘要: 语言作为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是在特定环境下因生活需要而产生、发展,因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不尽相同,或在同一种语言体系下产生的方言也有所不同。因语言与其所产生区域内的社会、科技、经济及政治等因素具有密切联系,所以语言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与文化形式。在民族融合背景下,不同的文化体系相互碰撞、交融,语言作为主要的沟通工具首当其冲。以俄语为例,其产生与发展即是对民族融合历程的缩影。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通过审视民族融合对俄语语言发展的影响,可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提供思路与启示。基于此,由钱晓蕙和陈晓慧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1月出版的《俄语语言文化史》一书,结合民族发展背景,对俄语语言发展历程展开全面梳理,为进一步探索民族融合对俄语语言发展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