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0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3篇、专利文献267篇;相关期刊168种,包括法制与社会、才智、东方论坛等; 华夷之辨的相关文献由208位作者贡献,包括姜维枫、张译戈、李治亭等。

华夷之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3 占比:43.19%

专利文献>

论文:267 占比:56.81%

总计:470篇

华夷之辨—发文趋势图

华夷之辨

-研究学者

  • 姜维枫
  • 张译戈
  • 李治亭
  • 刘志强
  • 刘文瑞
  • 孟繁勇
  • 尤学工
  • 张双志
  • 张雨
  • 彭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覃颖璇; 岑东玲; 唐雨静
    • 摘要: 西南地区至今保留着一种极为奇妙的食物——瘪。瘪自唐代以来进入汉人视野,经历了从蛮夷异味再到民俗美味的认知转变,亦是作为构建华夷之辨的重要元素,见证着中古以来中央王朝对于西南地区的经略与开发。关于华夷之辨的探讨,学界已然存在诸多认识,但从饮食视角分析华夷之辨仍有待补阙。本文拟研究瘪的文献中的形象演变,以观察王朝国家统治下的西南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反映历朝历代华夷之辨观念变更及走向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
    • 赵士第; 徐添
    • 摘要: 作为宋末抗元的英雄人物,文天祥在历时400余年的朝鲜王朝得到朝鲜君臣的推崇。朝鲜君臣不仅在经筵中屡屡引用文天祥之言行与事迹,更刊行文天祥的文集、对其加以祭祀。在对文天祥的反复言说与不断追寻中,文天祥不屈抗元的事迹成为朝鲜君臣的一种文化记忆,其背后所反映的是朝鲜王朝政治文化的变革。朝鲜前期的王权更迭与历代士祸,使文天祥成为彰显程朱伦理的楷模,而明亡以后,朝鲜王权的合法性危机又促使文天祥抗元形象得到尊崇,以适应塑造“小中华”的需要。随着清朝同朝鲜关系的缓和以及北学的兴起,文天祥的事迹逐渐被儒林淡忘。朝鲜王朝400余年的政治文化与国际关系的变化主导了朝鲜文天祥记忆的塑造,这种文化记忆唯有在长时段的考察中才可获得认知。
    • 李大龙
    • 摘要: 先秦时期形成的服事制和“五方之民”思想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治理思想与实践的源头。尽管“华”与“夷”在中国历史上所指的两大群体存在换位和涵盖范围变化的情况,但追求“大一统”“因俗而治”“华夷之辨”和“用夏变夷”却是历代王朝国家治理思想和治理体系的显著特点。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乃至中华文明的持续灿烂的深层次原因或许就深藏其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家园”的主要内容。
    • 刁生虎; 弓少潇
    • 摘要: 《汉书》的民族书写与班固的民族思想密不可分。《汉书》设立少数民族传的民族传记书写、主张华夷共祖的民族同源书写、反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民族关系书写均体现了班固华夷一体思想。而《汉书》论赞所强调的边疆无用论和怀柔羁縻政策又是班固华夷之辨思想的典型表现。班固的民族思想源于其著史理念、儒学观念以及时代背景,既有其时代局限性,又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 裘江
    • 摘要: 地域气候、生活习性等不同因素造就了汉民族右衽、少数民族左衽的主要服饰特征。左右衽背后是一直以来的“华夷之辨”的正统论观念,历代也默认遵循着汉人右衽、少数民族左衽的认同规则。蒙元时期绘画作品开始出现汉人形象左右衽并存的现象,集中体现在同一经典母题画的衣襟改动。蒙元绘画中产生人物左右衽变化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宋与辽、金对峙时民间服饰交流的前期铺垫;蒙元大一统环境加速服饰文化融合;蒙元绘画机制重立及迎合性献画风气。其本质是蒙元时期“华夷之辨”观念从“胡化”“汉化”到“涵化”的嬗变过程。
    • 龙潇
    • 摘要: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中,“华夷之辨”可被视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安全思想,包含“严夷夏之防”“用夏变夷”和“王者无外”三种理论形态,蕴含着丰富的智慧。秦汉以后的汉人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的文化安全建设,皆会因时势变化地灵活运用这三种理论作为实践指导,在防止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用先进文化影响其他文化、促进不同文化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使中华文化凝聚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大文化系统:以华夏文化为主体、融少数民族文化精华于一炉,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展示出强大的文化安全构建能力。中华文明能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且五千年传承不绝的文化奇观,与“华夷之辨”不无关系。这样的思想智慧,对今日推进国家文化安全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 曹威伟
    • 摘要: “正统”论于宋代定型后分“辨华夷”“护纲常”两条主脉向前演进,这两条主脉在历史演进中相互批驳,相互渗透,或分流,或合流,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应用这一资源时所呈现出的不同取向.在湘军与太平军意识形态的战争中,太平天国以“辨华夷”为话语框架,接以“神魔二元”和反压迫话语,建构起“起义”合法性叙事体系.湘军则以“护纲常”为话语框架,通过痛斥太平军破坏纲常伦理的行为,多方面回应民生疾苦,建构起“讨逆”行动的正义性.这一历史案例表明,合法性叙事只有处于广泛且能被共享的价值语境之中,与受众、叙事语境、话语传统、历史发展大势相适应,才能发挥其在合法性建构中的积极作用.
    • 邵毅平
    • 摘要: 晚明小説家羅懋登的《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别題《三寶開港西洋記》,簡稱《西洋記》,1597年自序),以明初鄭和下西洋爲題材,堪稱中國第一部海外旅行小説。在地理大發現和大航海時代的宏觀背景下來讀這部小説,昭示我們昧于現實將會是何等的可笑。當世界已經天翻地覆的時候,小説家卻仍舊做着前塵舊夢,不免使自己淪爲後世的笑柄。對照百餘年後笛福的《魯濱孫飄流記》、《魯濱孫飄流續記》,《西洋記》的種種"夜郎自大"式描寫,尤其讓人覺得觸目驚心,匪夷所思。同時,《西洋記》也使我們認識到,早在"東方主義"流行之前,我們就曾持有過"西方主義",甚至是"四方主義"("華夷之辨")。
    • 王秋硕
    • 摘要: 吴政纬的著作《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以朝鲜使者为叙述视角,追寻自壬辰倭乱(1592)至康乾盛世(1780)近二百年历史过程中,东北亚秩序如何由动荡转向稳定的历史轨迹,并表明朝鲜对于封贡关系下宗主国中国和邦交关系下平等国日本的情感与认知的变化.全书13.1万字,除导言、结语和后记外,主体共分六章,还有一章名为"同场加映"和两个附录.该作品是海峡两岸首部关于朝鲜《燕行录》的历史科普书籍.严谨的学术思维、独特的论述视角、对朝鲜燕行文献和通信使文献融合研究的前瞻意识等因素使该书已经超越了历史类科普书籍的定位.
    • 戎琦
    • 摘要: 晚清广东顺德籍文人梁乔汉刊于1900年的诗集《港澳旅游草》展示了近代中国沿海开埠城市一个普通下层文人的华夷意识.《港澳旅游草》汇集68首抒写香港、澳门风土人情、宗教文化、名胜古迹的诗作.作品流露的华夷意识之"夷"指向西方民族国家.其华夷意识表现为:具有初步的主权意识,在主权上严守华夷之防;隐约感知西方器物、先进技术和博物院背后的文化迥异于华夏文化,以幽默的方式消解传统的华夏文化优越感;带着好奇和善意看待港澳社会中的西洋风俗,并不抱持华夏文化优越感,甚至在特定的场合融入"华夷融趣"的氛围之中.梁乔汉的华夷意识有别于晚清保守派官绅,而其在文化层面的轻松感也与开明官绅和思想精英的忧愤感有别.梁乔汉的华夷意识没有上升到深入比较中西文化和制度以及思考中国现代化的出路,却一定程度折射出当时中国沿海开埠城市平民接受西风东渐的状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