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正统

正统

正统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7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1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307种,包括学理论、人文杂志、社会科学研究等; 正统的相关文献由360位作者贡献,包括胡阿祥、赵永春、陈俊达等。

正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1 占比:99.73%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27%

总计:372篇

正统—发文趋势图

正统

-研究学者

  • 胡阿祥
  • 赵永春
  • 陈俊达
  • 田延峰
  • 侯进刚
  • 周格林
  • 夏明星
  • 孔敏
  • 孙宇凡
  • 常建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岳凯峰
    • 摘要: “玉玺”是秦汉帝王实现皇权传承的主要政治凭证,也是历朝历代宣示正统性和合法性最重要的凭信。西晋灭亡后,五胡乱华,北方政权林立,频繁更替。各政权对秦汉魏晋以来一脉传承的传国玺和六玺展开激烈争夺,先后历汉、前赵、后赵、冉魏四朝,冉魏亡后,传国玺入东晋,六玺入前燕。为在政治谈判和军事对抗中赢得主动权,玉玺传承序列外的诸政权,亦假托谶纬福瑞,争相自造玉玺,出现数玺并见的混乱局面,对此后玉玺含义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 郭硕
    • 摘要: 拓跋氏“代王”号的兴废,要比《资治通鉴》等史料所见的情况远为复杂。综合比对《魏书》以及《宋书》《南齐书》《晋书》等书的相关史料,可知猗卢死后“代王”号一度被拓跋氏废置,在臣服石赵的背景下拓跋氏还可能使用过“上洛公”这一与“代王”性质类似的称号。“代王”废置背后的史事之所以不见于《魏书》,是由于与北朝的正统观不相符合而被北魏史官删芟。其后“代王”号的恢复,当在石赵政权覆灭以后。正确解读《魏书》所记北魏早期史事,只有准确把握《魏书》书法并将史事置于十六国的大背景中才能明晰。
    • 樊文波; 赵云泽
    • 摘要: 元朝在撰修国史以及少数民族史籍、遗民史籍、地理学史籍的编纂方面独具特色,成果突出。元朝文化政策的两重性在史籍编纂领域表现为双重修史的制度安排。元朝一方面延承中原王朝修史的传统,在解决了正统、资料、人选和经费诸多困难后,完成了宋、辽、金三史的编纂,保证了国史的延续;同时坚持蒙文记史的传统,所编《脱卜赤颜》是我国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撰写的历史著作。作为大一统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朝史籍编纂中体现出一统与融合的思想、经世致用的观念和世界性的意识。研究元朝史籍编纂,可以帮助我们辩证地认识元朝在文化方面的政策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 许丽梅; 张永钦
    • 摘要: 苏十万信仰产生于元代,流播于福建德化、永春一带。明代,苏氏家族采取重构苏十万的身份,并使其向政治话语靠拢这双重路径,完成了苏十万由民间义士到将领的身份转变。清代以后,民间通过祭祀仪式进一步增强了苏十万信仰在地域社会中的影响力。在苏十万信仰形成的过程中,地方家族的力量处于主导地位,官员、文人则在地方文化认同中扮演了认可、强化苏十万信仰的角色。
    • 郑增乐
    • 摘要: 毛本《三国》强调素材的"真实性",并以这些"真实"的素材来论证蜀汉的正统性.在明末清初通俗小说的创作和阅读已然形成规模,然其文体地位依旧低微的背景下,毛本《三国》这种强调史传特征、攀附"高级文体"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维护其文体地位的有效策略.然而,作品中数次强调的"据实指陈"不过是蜀汉正统价值观导向下的随意赋予,这实际上构成了对"真实"本身的反讽.
    • 刘善泳
    • 摘要: 历代方志皆以通纪为常态,以断代为例外,"一方全史"和"一地百科全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方志印象.从两轮修志经验看,首轮修志始于改革开放后百业待兴的时代,编修通纪志恰逢其时;第二轮修志在两轮修志首尾叠加的背景下启动,接续编修断代志合乎时势.由于断代志之"代"并非独立时间系统,其独立性无法与贯通古今的通纪志比肩;地方综合年鉴特别是"多年鉴"的存在,使断代志和地方综合年鉴界限模糊,进一步影响了断代志在志书体系中的地位.根据历代修志传统和两轮修志经验,结合当前人们需要一部贯通古今的新方志、地方历史文脉需要梳理打通及其应对新媒体时代的现实需要,编修通纪志是新一轮修志的必然选择.
    • 曹威伟
    • 摘要: “正统”论于宋代定型后分“辨华夷”“护纲常”两条主脉向前演进,这两条主脉在历史演进中相互批驳,相互渗透,或分流,或合流,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应用这一资源时所呈现出的不同取向.在湘军与太平军意识形态的战争中,太平天国以“辨华夷”为话语框架,接以“神魔二元”和反压迫话语,建构起“起义”合法性叙事体系.湘军则以“护纲常”为话语框架,通过痛斥太平军破坏纲常伦理的行为,多方面回应民生疾苦,建构起“讨逆”行动的正义性.这一历史案例表明,合法性叙事只有处于广泛且能被共享的价值语境之中,与受众、叙事语境、话语传统、历史发展大势相适应,才能发挥其在合法性建构中的积极作用.
    • 王富鹏
    • 摘要: 如何看待岭南与一统王朝的关系,屈大均等岭南士人认为岭南向属华夏,即如南越有德于民,但天下不可分割,神华必需一统。天、道一体,道统高于治统,有道者有天下。得天下者,需是行王道,承续华夏道统的华夏之人。不施仁义、不以民为本,无论是否为华夏族人,即使窃得天下,亦非正统。行王道者即使偏居一隅,其所受亦是古帝王相传之天下。
    • 韩立平
    • 摘要: 陆维钊书法艺术雄强恣肆、狞厉霸悍,与恂恂儒雅的正统知识分子身份之间似乎存在“断裂”。采用诗词与书法打通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此提供一种阐释角度。陆维钊具有担荷时代、负责时代的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精神传统;早年关切现实的济世之怀寄托为忧国伤时、沉郁苍劲的诗词;晚年在20世纪60、70年,诗词抒写的窗口被关上后,痛苦悲愤的心灵世界与游于艺的创作心态,遂酝酿生发为同样风格外露的狞厉恣肆的书法艺术。陆维钊的诗词与书法之间具有深层的统一性。
    • 葛彦
    • 摘要: 在中国陶瓷史上,明代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通常被称为"空白期"。这一时期的景德镇御窑瓷器无一饰有年款,造成以往学者对其难以识别,甚至怀疑景德镇御器厂于这一阶段未曾烧造过瓷器。作者通过梳理1988年、2014年及2018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三次有关正统至天顺时期御窑瓷器的重大发现,确证所谓"空白期"之说并不成立,而此期御窑瓷器在景德镇御窑生产史上实扮演了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