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华夏

华夏

华夏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392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财政、金融、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1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篇;相关期刊1377种,包括华夏地理、股市动态分析、收藏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炎黄文化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统筹与管理科学学会2003年年会等;华夏的相关文献由408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伟、贾晖、本刊编辑部等。

华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19 占比:99.7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5 占比:0.13%

总计:3928篇

华夏—发文趋势图

华夏

-研究学者

  • 刘伟
  • 贾晖
  • 本刊编辑部
  • 徐亦亭
  • 华夏
  • 项目清
  • 戚平然
  • 陈未鸣
  • 刘东坡
  • 叶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绍东
    • 摘要: 长城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事,是铁器和牛耕被用于农业生产、土地开发能力与土地价值提高的产物。中原历代王朝在北方地区修筑长城,主观上是为了防御游牧骑兵的南下,客观上却拉近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距离,强化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长城的出现促进了长城南北地区的统一,而局部的统一又为全国范围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始终存在着对中原华夏文化的向往与认同,从“以夏变夷”到“华夷一家”再到“满蒙汉一体”,长城南北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不断强化。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长城抗战”与“长城精神”相结合,内化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拔的爱国情怀。长城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不屈精神的象征。
    • 周渝
    • 摘要: 历史的车轮行过辽阔大地,总能在某些特殊拐点留下难以磨灭的辙痕。打开神州地图,我们可以在历史天空看见无常的风云变幻,又或在岁月长河磨洗出文明古国的精神图腾。几千年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那么今天关于神州地名与华夏青史的故事,就从一片被赋予炎帝一神农氏之名的神秘土地一湖北神农架说起。
    • 何蕾
    • 摘要: 华夷之辨是儒家的恒久话题,历代文学创作皆有体现。汉以后,以“胡”“夷”指称四方异族的说法愈益普遍,至唐代,随着对外交流的频繁和文化包容度的提升,“蛮夷”相关语词在诗歌中出现频繁,其中“胡”“夷”相关意象尤多。唐帝国倡导平等的华、夷关系,诗歌中的“胡”“夷”意象也蕴涵丰富、指向多元,并非一味贬低异族、彰显中原文明优越感。总的来说,“胡”“夷”虽都是对异族的称呼,但在不同的诗歌语境中,其语义指向和包蕴的情感色彩并非完全相同。结合不同时代和诗歌语境可知:“胡”相关语词的含义较为具体,多指向地域、空间的差异,与日常生活关涉较多,有时指向民族敌人,偶尔也是对于文明程度较低族群的蔑称,而“夷”相关语词语义较为笼统,极少与生活相关,多指向四方异族,且多寓贬义。
    • 白玮
    • 摘要: 饮食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学问,从饮食相关的方方面面可以窥探到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背后的本真缘由。饮食中的讲究,饮食背后有趣的人和故事,令人忍不住一探究竟。由研究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文明的味蕾:华夏饮食的文化根脉》一书告诉人们:餐桌上的一盘菜,一碗面条,并不仅仅只是愉悦舌尖和果腹这么简单,在它的背后,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 徐成
    • 摘要: 人们常常用“华夏”来代指中华民族,却对“华夏”的意涵不知就里。唐代学者孔颖达在《春秋左传集解》中对“华夏”一词作出了精彩的解释,他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的解读当然不是历代关于“华夏”解释中最权威的一个,但多少反映了“华夏”之民的自我认知,即在古人心目中,只有采用了中华礼仪、穿戴中国服饰的,才是“自己人”,才有自称“华夏”的资格。古代中国礼仪文明之盛自不必多言,那么穿在身上的服饰又是如何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标志的呢?
    • 摘要: 古人把戴于头部,用以保暖、遮蔽、装饰之物,称为“首服”。《仪礼注疏》有句话,叫作“首对身,首为尊”。既然头部(“首”)代表人的尊严,“首服”在古代华夏服饰中的重要地位也就不问可知了。
    • 陈桂淳
    • 摘要: 泱泱华夏,步履蹒跚,坎坷走过五千多年历史岁月。我们生逢盛世,享受着和平时光,更当不负盛世,为国书写新时代的华丽篇章。曾经,战火纷飞,多少人出生入死,舍身请命。清朝末年,鸦片泛滥,毒烟弥漫,严重侵害着大清王朝的国力。林则徐临危受命,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缴获的鸦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充分体现了他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鲁迅先生怀揣一颗热忱的学医之心东渡日本留学,却在那里感受到了同胞的麻木不仁。
    • 张麒乐; 李新秀(指导)
    • 摘要: 仰望历史的天空,家国情怀熠熠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家国情怀绵绵不绝。几千年的漫漫征途,几百代的风云变幻,从饱受凌辱到顶天立地,从无人问津到众望所归,一个团结的民族携手并进,一个红色的国家正在崛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义不容辞地接过时代的接力棒,爱我泱泱中华,兴我巍巍华夏!
    • 陈鹏
    • 摘要: 战国时期,随着列国的人群凝聚,形成兼具政治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国人"意识.秦朝统一后,意图整合"诸夏",塑造新"秦人"认同.但秦国法制与六国旧俗的冲突,激起六国故民的反秦情绪,以致秦帝国崩溃和新"秦人"认同瓦解.秦汉之际,列国"国人"意识复生,"汉人"作为政治人群出现.至汉武帝朝,诸侯国渐与汉郡相差几无,"诸侯国人"转变为汉朝编户,接受了"汉人"身份.同时,在汉帝国与周边族群的互动中,汉朝吏民的内聚力得到强化,"汉人"的族属性质得以凸显.在政治、文化和制度的共同作用下,兼具政治体和族群性质的"汉人"认同最终确立,完成"统一华夏"的凝聚与重塑.
    • 罗海嵩
    • 摘要: 长沙市开福区潘家坪路与华夏路交界的小巷子里,一块写着“沈家大屋会议故址”的石碑,在熙来攘往的人群里静默矗立,若不是仔细寻找,很容易被人忽略。但这块石碑背后,却是一段不平凡的历史。93年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群共产党人,曾在这里慷慨陈词,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