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东亚

东亚

东亚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3871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财政、金融、外交、国际关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01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49篇;相关期刊1829种,包括瞭望、当代韩国、东南亚研究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亚太经济转型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学术研讨会、亚洲合作与发展会议、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等;东亚的相关文献由3982位作者贡献,包括翟一凡、郑礼、陈浩等。

东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01 占比:95.61%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54%

专利文献>

论文:149 占比:3.85%

总计:3871篇

东亚—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俄В.Л.拉林; Л.Л.拉琳娜; 臧颖(译)
    • 摘要: 通过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民族学研究所舆情研究实验室2017—2019年在远东联邦区进行的3次社会调查分析总结。这项调查是针对该地区民众对亚太周边国家认知深度开展的研究活动。研究过程中作者尽可能与全俄其他机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俄罗斯沿太平洋地区民众认知中形成的国家及其民众形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矛盾性;俄罗斯及其公民与国外其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在规模、性质和质量上的变化毫无疑问地对东亚形象的构成产生影响,但这一进程发展得颇为缓慢;俄罗斯沿太平洋地区多数民众有意无意地怀有欧式倾向性,但同时也有较为务实的眼光,即对于选择同中国、日本、韩国发展经济关系抱有理解与认同心理,这种务实性也体现在对合作伙伴国的选择上,其中最重要的国家就是中国。
    • 沈洁
    • 摘要: 本文以较早进入少子化社会的日本与韩国为例,对其少子化政策的推行过程以及政策效果等进行分析,力图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政策借鉴素材。本文立足于以下三个研究视角展开论述:第一,东亚“超少子化”现象中凸显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第二,对日本少子化社会政策建构过程予以分析,考察它的社会政策转型和介入方式。第三,“少子化”社会政策不能局限于以提高总生育率指数为目标,应该把它放在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变革的大视野中。本文提供两个基本观点供商榷:第一,东亚地区出现的“超少子化”现象是后发国家“压缩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引发的高强度竞争环境的副产品。第二,“超少子化”现象是快速经济发展与传统婚姻、家庭文化变化不同步矛盾的结果。
    • 马丹萌; 俞淼; 刘伟光
    • 摘要: 利用动态植被模型CLM4-CNDV、区域气候模式RegCM4.6-CLM3.5和全球气候模式CAM4探究了当前气候状态下东亚区域可能的自然植被分布以及自然植被恢复对东亚区域气候产生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农作物区可能分布的自然植被为:蒙古高原以北、东北、华北平原和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区为裸土;东亚东南部及蒙古高原以北地区主要为林地;四川盆地及山东半岛主要为灌木;东北地区、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为草地。将农作物区恢复为自然植被后将对区域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东亚东部大部分地区由于植被叶面积指数增加引起的蒸散发增强,使得夏季降水增加且温度降低显著;华北、四川盆地和广东中部平原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减小,伴随区域内夏季降水显著减少且温度升高。而蒙古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不仅受区域内植被覆盖变化影响,还可能与印度地区和我国东南部植被变化引起的大气环流调整有关,使得蒙古高原西部冬季温度降低,而其东部夏季温度升高,同时夏季降水减少显著。研究所采用的试验方案是在相对理想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其结果为进一步区分不同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提供一定的参考。
    • Hongqing Yang; Ke Fan
    • 摘要: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近年来东亚冬季气温存在复杂的季节内变化.本文研究了2020/21年东亚冬季气温的月际转折及可预测性.结果表明,2020/21年东亚冬季气温前冬(2020年12月-2021年1月中旬)偏冷,后冬(2021年1月中旬-2月)偏暖.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在前冬和后冬也出现转折变化.在前冬,由于2020年9月巴伦支海-拉普捷夫海海冰达到1981-2020年以来的最小值,北极至东亚地区的温度梯度减弱,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在后冬,由于2021年1月5日发生平流层爆发性增温,1月平流层极涡减弱增暖,且最弱中心向北美偏移.因此,对流层中低层负的类北极涛动位相也向北美偏移,西伯利亚高压减弱.基于NCEP-CFSv2月际和逐日的预测结果显示,该预测系统不能较好地再现此次东亚冬季气温的月际转折.然而,在日尺度上,模式能提前1-20天较好地预测东亚冬季气温的转折日期.
    • 车宇航
    • 摘要: 追溯远古文化发展的滥觞就是部落与部落间的交流产生的。文明一词就包含了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文明的发展。一个国家音乐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交流。音乐文化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自然也少不了邦国之间的交流互往。中国音乐自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影响着东亚各国以及周边的国家和民族,东亚诸国之间有着密切音乐文化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各个时期的官方的礼乐馈赠、民族迁徙、商贸往来等。音乐文化的交流是推动音乐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动力,本文以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的宫廷音乐交流为主要线索,来探讨东亚诸国的音乐交流以及本土化过程。
    • 方铭
    • 摘要: 家庭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自上古开始,中国人自家庭由近及远不断扩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乡里制度,由乡里制度产生出了乡土情怀,家庭、乡里都可以看作是程度不同的共同体,这些共同体是互助的利益联盟。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也是乡土情怀扩展了的较大共同体,由家国情怀再扩展到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观念。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和天下情怀并不是对立的。这是我们今天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重要价值资源。而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首先重视东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而中日韩三国共同信奉的"忠恕"原则可以作为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基础。
    • 贾茹; 高如意; 茹文东; 孔德生; 张国钢
    • 摘要: 【目的】大天鹅(Cygnus cygnus)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被认为是H5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易感鸟类。揭示大天鹅迁徙对H5N2病毒在东亚传播中所起的潜在作用,为研究H5N2病毒的重组和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12月和2019年1月,在三门峡库区采集越冬大天鹅新鲜粪便共1866份;2018和2019年春季和秋季,沿着大天鹅的迁徙路线采集其它野生水鸟新鲜粪便样品共6351份并进行了检测。【结果】分离出14株H5N2亚型禽流感病毒,其中H5蛋白裂解位点处的序列均为PQRETR↓GLF,属于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14株病毒8个基因片段的同源性均≥99.8%,这表明分离到的14株病毒基本一致。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4株分离株均属于欧亚谱系,在地理位置上均呈现出以亚洲为主的特点,涉及到的主要国家包括蒙古国、韩国、孟加拉国以及中国南部地区,与大天鹅等雁鸭类迁徙路线相吻合。【结论】H5N2分离株可能是由不同地点不同亚型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重组而来,这些地点包括大天鹅越冬地、停歇地和繁殖地等。该病毒随着大天鹅的长距离迁徙进行传播,并且存在着传播至中国西部进行重组与进化成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潜在风险。
    • 俄В.Л.拉林; Л.Л.拉琳娜; 臧颖(译)
    • 摘要: 通过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民族学研究所舆情研究实验室2017—2019年在远东联邦区进行的3次社会调查分析总结。这项调查是针对该地区民众对亚太周边国家认知深度开展的研究活动。研究过程中作者尽可能与全俄其他机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俄罗斯沿太平洋地区民众认知中形成的国家及其民众形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矛盾性;俄罗斯及其公民与国外其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在规模、性质和质量上的变化毫无疑问地对东亚形象的构成产生影响,但这一进程发展得颇为缓慢;俄罗斯沿太平洋地区多数民众有意无意地怀有欧式倾向性,但同时也有较为务实的眼光,即对于选择同中国、日本、韩国发展经济关系抱有理解与认同心理,这种务实性也体现在对合作伙伴国的选择上,其中最重要的国家就是中国。
    • 田云涛; 秦咏辉; 胡杰; 张贵洪; 刘一珉; 潘黎黎; 颜照坤; 张增杰; 孙习林; 张培震
    • 摘要: 白垩纪以来,东亚大陆构造的演变受东缘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及南海打开与西缘新特提斯洋闭合及随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双重控制,东亚大陆地形经历了“跷跷板”式的演变:白垩纪‒早新生代地形东高西低,与现今东倾地形相反;晚渐新世以来东倾的一级地貌格局逐渐形成。为了进一步完善该模型,本文报道了西江中‒上游流域内玉林、十万大山、南宁和百色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古流向研究结果,并综合了珠江口盆地碎屑物源和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古高程与水系演化研究进展,获得以下认识:①白垩纪,西江中‒上游地区盆地物源主要源自盆地东侧(可能是云开大山),反映了东侧地形相对较高,与“跷跷板”模式所指出的中生代东高西低的地形一致。②古近纪,珠江口盆地沉积物主要源自沿海花岗岩体,西江中‒上游玉林与十万大山盆地物源仍然主要源自东侧,指示西江水系尚未贯通,东部沿海高地形仍然存在;结合该时期南宁和百色盆地物源来自东西两侧,青藏高原东南缘强烈压扭性变形和古高程研究所指示的地表抬升,认为古近纪东亚地形应是两侧高、中部低的“V”字型样式。③晚渐新世以来,珠江口盆地物源信号逐渐与现代珠江一致;在南宁盆地发现的新近纪河流相砂砾岩所指示的古流向与现今河流基本一致。这些证据说明珠江水系在晚渐新世以来逐渐形成,反映了沿海地区地形已被夷平。随着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持续抬升,现今西高东低的东亚地形逐渐成型。我们发现东亚地形“跷跷板”式的演变过程中,在古近纪经历了“V”字型的过渡状态,为进一步刻画东亚地形演变历史提供了新证据。
    • 骆园园; 廖华
    • 摘要: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对CNKI(中国知网)收录的2003年以来有关东亚域外教材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绘制核心作者、主要研究机构、关键词、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区图等知识图谱,得出以下结论: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是研究的核心机构,陈榴是被引最高的作者,《朴通事》是研究的热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