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313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广东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辑刊、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中国近代文学的相关文献由226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延礼、左鹏军、胡全章等。
中国近代文学
-研究学者
- 郭延礼
- 左鹏军
- 胡全章
- 张求会
- 李思清
- 杨昌江
- 袁进
- 潘静如
- 王达敏
- 郭长海
- 钦鸿
- 高玉
- 丁景唐
- 冼心福
- 吴定宇
- 吴建
- 夏晓虹
- 宗先鸿
- 张永芳
- 徐鹏绪
- 梅新林
- 汪松涛
- 牛仰山
- 程翔章
- 管林
- 裴毅然
- 赵利民
- 邢莉
- 钟贤培
- 陈竹
- 马勤勤
- 马昕
- 黄万机
- 丁梅
- 丁赋生
- 丘铸昌
- 于承哲
- 任杰
- 任杰1
- 伏涤修
- 何绵山
- 何芝
- 何镇邦
- 余益
- 余莉
- 俞子林
- 关爱和
- 冯建文
- 冯骥才
- 刘书成
-
-
胡全章
-
-
摘要:
主持人简介:胡全章,河南鹿邑人,文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河南大学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近代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转型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著有《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探询-吴趼人小说研究》《清末白话文运动》《近代报刊与诗界革命的渊源流变》《近代中国报章之兴与文体之变》等,发表《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翻译》等学术论文百余篇。
-
-
易祁
-
-
摘要:
近代文学革新运动是伴随着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而诞生的,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将以往传统的文言文形式转变为白话文,使文学更加贴近群众生活,也因此该革新运动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学的发展,为我国文化教育广泛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纵观我国近代文学史中的语言革新与文体形式变革运动,可以发现无论在哪一个时期、无论由谁领导,变革路程总是异常坎坷,甚至受到多方阻挠。由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受到帝国主义的入侵,也随之对中国传统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仅迫使我国传统的文言文形式向白话文发生转变,更是从体裁上打破了诗词曲赋的四六骈体格律,这也使得当时的人民以及知识分子更加重视文学的地位,使得文学发展更加趋向于大众化、生活化,在当时创作的白话文文学作品也因此更能够引发群众的共鸣。
-
-
-
-
摘要:
陈庆元,男,1946年出生,福建省金门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教学名师。历任福建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协和学院院长;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闽学研究中心主任、《闽学研究》主编。先后兼任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文学学会会长、福建省古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等。
-
-
黄霖;
杜泽逊;
袁进;
左鹏军
-
-
摘要:
2021年10月,由济南大学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编选、齐鲁书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女性文学大系》正式发行。《中国近代女性文学大系》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和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入选2017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郭延礼、郭浩帆担任总主编,由《文学评论卷》《小说卷(上、下)》《诗词卷(上、下)》《散文卷(上、下)》《戏剧卷》《弹词卷》《翻译文学卷(上、下)》和《史料索引卷》组成,共8卷12册,650万字。
-
-
-
-
摘要:
耿传明,1963年生,山东菏泽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天津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市写作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和现代思想文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学术月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摘编,出版《决绝与眷恋--清末民初社会心态与文学转型》《来自别一世界的启示: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与乌托邦心态》等专著九部。
-
-
夏晓虹
-
-
摘要:
没想到,去年张静蔚先生交给我的《晚清音乐图像--〈点石斋画报〉及其他画报》打印稿竟成为他的遗著,而我承命撰写的序言也变成了对他的怀念,这一切都来得太突然。张静蔚先生是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教授,曾做过该系的系主任。我和他的交往恰如电光石火,倏忽而逝,但瞬间的照亮已足够我铭记。通常说来,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和张先生的音乐学相距很远,似不会发生交集。这应当也是我与他很晚才结识的缘故吧。不过,我很早就知道张静蔚先生的大名,因为我对晚清文化研究的兴趣,也包括了现代音乐教育的发生。由此,张先生编选的《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1840-1919)》(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也早就站立在我的书架上。
-
-
戎琦
-
-
摘要:
晚清广东顺德籍文人梁乔汉刊于1900年的诗集《港澳旅游草》展示了近代中国沿海开埠城市一个普通下层文人的华夷意识.《港澳旅游草》汇集68首抒写香港、澳门风土人情、宗教文化、名胜古迹的诗作.作品流露的华夷意识之"夷"指向西方民族国家.其华夷意识表现为:具有初步的主权意识,在主权上严守华夷之防;隐约感知西方器物、先进技术和博物院背后的文化迥异于华夏文化,以幽默的方式消解传统的华夏文化优越感;带着好奇和善意看待港澳社会中的西洋风俗,并不抱持华夏文化优越感,甚至在特定的场合融入"华夷融趣"的氛围之中.梁乔汉的华夷意识有别于晚清保守派官绅,而其在文化层面的轻松感也与开明官绅和思想精英的忧愤感有别.梁乔汉的华夷意识没有上升到深入比较中西文化和制度以及思考中国现代化的出路,却一定程度折射出当时中国沿海开埠城市平民接受西风东渐的状况.
-
-
龙其林
-
-
摘要:
海洋既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起源之地,也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及不同文明相互影响的通道。西方向中国传播近代文明,以南中国海为中转站进而辐射至中国沿海及内地。在这个过程中,海洋文明也与中国近代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往学术界关于晚清时期域外游记的研究,多将其限定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认为是西学东渐的变局导致了晚清人的海外写作发生了近代转型。
-
-
许可新
-
-
摘要:
读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往往被其机智、犀利、精警的语言所感染。其风格辛辣犀利而又机智,语气揶揄调侃而又高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很大的文化容量。正如钱先生所说:“倘成佳物,无不格调、词藻、情意、风神,兼具各备。”在这个意义上,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夏志清《中国近代小说史》),是当之不愧的。
-
-
-
余莉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汇中,西方社会学的大量涌入及广泛传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虽然当时中国学界对社会学的理解并不见得完全准确,且传播过程中纷争不断,但它带来的一系列新观念还是极大地影响了很多学入的知识体系和学术思维,而且渗透到他们学术研究的各个角落.刘师培也是一个典型.他积极学习各种社会学著作及其理念,并在研究方法上将之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相结合,社会学很快成为刘师培学术研究的新方法.1905-1906年是刘师培文章学思想建构的第一阶段.在这一段时间内,刘师培撰写了《论文杂记》《文章学史序》《文章原始》《南北文学不同论》等一系列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刘师培均有意识地运用社会学研究理念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可以说,社会学视野是刘师培早年文论研究的重要支撑之一.
-
-
余莉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汇中,西方社会学的大量涌入及广泛传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虽然当时中国学界对社会学的理解并不见得完全准确,且传播过程中纷争不断,但它带来的一系列新观念还是极大地影响了很多学入的知识体系和学术思维,而且渗透到他们学术研究的各个角落.刘师培也是一个典型.他积极学习各种社会学著作及其理念,并在研究方法上将之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相结合,社会学很快成为刘师培学术研究的新方法.1905-1906年是刘师培文章学思想建构的第一阶段.在这一段时间内,刘师培撰写了《论文杂记》《文章学史序》《文章原始》《南北文学不同论》等一系列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刘师培均有意识地运用社会学研究理念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可以说,社会学视野是刘师培早年文论研究的重要支撑之一.
-
-
余莉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汇中,西方社会学的大量涌入及广泛传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虽然当时中国学界对社会学的理解并不见得完全准确,且传播过程中纷争不断,但它带来的一系列新观念还是极大地影响了很多学入的知识体系和学术思维,而且渗透到他们学术研究的各个角落.刘师培也是一个典型.他积极学习各种社会学著作及其理念,并在研究方法上将之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相结合,社会学很快成为刘师培学术研究的新方法.1905-1906年是刘师培文章学思想建构的第一阶段.在这一段时间内,刘师培撰写了《论文杂记》《文章学史序》《文章原始》《南北文学不同论》等一系列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刘师培均有意识地运用社会学研究理念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可以说,社会学视野是刘师培早年文论研究的重要支撑之一.
-
-
余莉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汇中,西方社会学的大量涌入及广泛传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虽然当时中国学界对社会学的理解并不见得完全准确,且传播过程中纷争不断,但它带来的一系列新观念还是极大地影响了很多学入的知识体系和学术思维,而且渗透到他们学术研究的各个角落.刘师培也是一个典型.他积极学习各种社会学著作及其理念,并在研究方法上将之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相结合,社会学很快成为刘师培学术研究的新方法.1905-1906年是刘师培文章学思想建构的第一阶段.在这一段时间内,刘师培撰写了《论文杂记》《文章学史序》《文章原始》《南北文学不同论》等一系列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刘师培均有意识地运用社会学研究理念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可以说,社会学视野是刘师培早年文论研究的重要支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