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白话文运动

白话文运动

白话文运动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44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汉语、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0980篇;相关期刊323种,包括台声、东岳论丛、读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白话文运动的相关文献由417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全章、周有光、刘继兴等。

白话文运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6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0980 占比:99.56%

总计:101427篇

白话文运动—发文趋势图

白话文运动

-研究学者

  • 胡全章
  • 周有光
  • 刘继兴
  • 张卫中
  • 李春阳
  • 史飞翔
  • 林建刚
  • 潘建伟
  • 谭运长
  • 邓伟

白话文运动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全章
    • 摘要: 主持人简介:胡全章,河南鹿邑人,文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河南大学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近代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转型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著有《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探询-吴趼人小说研究》《清末白话文运动》《近代报刊与诗界革命的渊源流变》《近代中国报章之兴与文体之变》等,发表《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翻译》等学术论文百余篇。
    • 黄英豪
    • 摘要: 新文化人出于文学场的变革与“占位”目的,强调五四白话文运动的“独家逻辑”,并将之与晚清白话文运动相割裂,他们的依据在于前者的“完成性”,但从《中学课程纲要》的编撰上看,其宣言与实践存有抵牾。“五四白话文运动”自我叙事的建构不仅依靠《新青年》的推广,在同人群体分化之后,以“国语研究会-国语统一筹备会-国语讲习所”层层下探的基层教育体制成为完善自我叙事的重要途径。胡适等人将《国语文学史》作为国语讲习所的教材,其内在的“白话文学”逻辑得以嵌入基层教员教育中,并通过民国出版体制进一步拓宽“白话文运动”独家逻辑的影响范围。
    • 伍华星
    • 摘要: 自白话文运动以来,散文的发展支脉纵横,其中尤以抒情志感一派蔚为大宗。一方面,“抒情”作为一种文学成分的指向,与其说简单理解为一种修辞或叙事手法,不如说更倾向于广泛的“有情”或“缘情”的书写。当代散文所蕴含的“情”的承继,混杂了物与我、天与人、自然与内心、心灵与万象、小我与大我的界限,往往垂青于那些与生命本源真切相关的事物,以情感递变的逻辑描刻散文内在的“真心”和“常心”。另一方面,“散文”的概念,古往今来不乏各类阐释,形成各方学派论述,其中达成的共识可能是:当代散文,在文体的伦理价值面前,以“非虚构”的面目呈现,并从其他形式与文类中更广博地汲取和发扬所长,具备伸缩自如的自由度,并一再自证其扩张的文体弹性。
    • 张卫中
    • 摘要: 中国近现代史上文白之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需要,文学需要白话,教育更需要白话,因而,在教育领域有过一个与文学中同样重要的白话文运动。近代以来,中国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国民教育的转变是一个从理念到实践的根本转变,这个转变将文言置于一个十分不利的位置上;教育的现代化、大众化强烈地需要一种通俗、易学的书面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领域自发萌动了一场语言变革,形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中的“白话文运动”。这个变革虽然也受益于胡适在文学领域中策动的白话文运动,但它是独立的、自主的,有自己的动机和谱系。套用胡适“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说辞,中国近现代史上也应当有一个“国语的教育,教育的国语”的问题。
    • 王彬彬
    • 摘要: 鲁迅的现代汉语表达极具创造性关于鲁迅与现代汉语的关系,虽然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这仍然是一个并未受到应有重视和深入探讨的问题。晚清就有过颇有声势的白话文运动。“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是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延续、发展。白话文运动的目的,便是要以白话全面取代文言。这一点是所有投身白话文运动者的共识。但是,涉及以怎样的白话取代文言时,分歧就会出现。用现有的白话取代文言,是绝大多数人认为毋庸置疑的事情。鲁迅则另有主张。
    • 赵冬旭
    • 摘要: 丁西林剧作的语言被认为在中国现代戏剧中独树一帜,他不仅通过文体的杂糅而写出一种书面化的白话文,同时利用丰富的修辞来构建语言的文学性与多义性.但是鲜有论者结合白话文运动、早期新剧的发展等历史背景,并具体到词汇、句法与修辞的层面来分析其语言的特点及历史意义.运用文本细读与实证研究的方法,透过跨文化的视野,从文体和修辞两方面来探讨他的处女作《一只马蜂》的语言特征,说明剧中的隐喻表明该剧的确是作家的一篇戏剧语言先锋之作.
    • 赵冬旭
    • 摘要: 丁西林剧作的语言被认为在中国现代戏剧中独树一帜,他不仅通过文体的杂糅而写出一种书面化的白话文,同时利用丰富的修辞来构建语言的文学性与多义性.但是鲜有论者结合白话文运动、早期新剧的发展等历史背景,并具体到词汇、句法与修辞的层面来分析其语言的特点及历史意义.运用文本细读与实证研究的方法,透过跨文化的视野,从文体和修辞两方面来探讨他的处女作《一只马蜂》的语言特征,说明剧中的隐喻表明该剧的确是作家的一篇戏剧语言先锋之作.
    • 林语堂; 郭蕾(译); 杨伟忠(译)
    • 摘要: 当林语堂还是一位籍籍无名的热血青年之时,曾力主提倡文学改良的白话文运动,可是在成名之后,人到中年的林语堂却转而鼓噪语录体写作,与白话文背道而驰。若要探明清楚中间的转变关节,必须充分把握和了解林语堂的个人思想,尤其是早年有关白话文运动的系统论述。
    • 赵明征
    •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把语文的性质定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关于语文教学如何定位,各种论断层出不穷,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语文教育灿烂的发展前景。自从胡适倡导白话文运动以来,汉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百花齐放,对人际交流、社会发展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重视学习汉语;代表语言教育艺术水平的文学作品亦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 高建平
    • 摘要: 马克思主义美学进入中国并逐步发展,是在两股力量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一股力量是俄国的“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在《新青年》等杂志上介绍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和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介与传播,对随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引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二股力量是文学的平民化和白话文运动,它改变了人们对文艺与社会人生的关系的认识。文学和艺术的审美趣味的变化,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