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缘情

缘情

缘情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33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9篇、专利文献6372篇;相关期刊274种,包括船山学刊、贵州社会科学、中州学刊等; 缘情的相关文献由38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嘉、刘青海、叶橹等。

缘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9 占比:5.05%

专利文献>

论文:6372 占比:94.95%

总计:6711篇

缘情—发文趋势图

缘情

-研究学者

  • 刘嘉
  • 刘青海
  • 叶橹
  • 周奎生
  • 张启成
  • 强朵
  • 戚荣金
  • 李超
  • 杨敏
  • 杨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伍华星
    • 摘要: 自白话文运动以来,散文的发展支脉纵横,其中尤以抒情志感一派蔚为大宗。一方面,“抒情”作为一种文学成分的指向,与其说简单理解为一种修辞或叙事手法,不如说更倾向于广泛的“有情”或“缘情”的书写。当代散文所蕴含的“情”的承继,混杂了物与我、天与人、自然与内心、心灵与万象、小我与大我的界限,往往垂青于那些与生命本源真切相关的事物,以情感递变的逻辑描刻散文内在的“真心”和“常心”。另一方面,“散文”的概念,古往今来不乏各类阐释,形成各方学派论述,其中达成的共识可能是:当代散文,在文体的伦理价值面前,以“非虚构”的面目呈现,并从其他形式与文类中更广博地汲取和发扬所长,具备伸缩自如的自由度,并一再自证其扩张的文体弹性。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中华文化精细,方正,博大,在中华大地这片沃土之上孕育而成。从尧舜时期的原始歌谣,到中国文学的开端《诗经》《楚辞》,从“缘情而绮靡”的诗歌,到“极摹人情世态之歧”的通俗小说,文字在演进的过程中将时代的更迭,以及先人对世界、人生的思考记录下来,后人在先人智慧筑起的高台之上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体悟到了更深刻的哲理。
    • 刘青海
    • 摘要: 中唐时代,随着近体诗的继续发展,尤其是齐梁体的流行,缘情之说有了重新流行的趋势。独孤及标举以王道教化为本的言志论,梁肃提倡“先道德而后文学”,都属于古文家一派的文学本体论;但他们在发展传统言志、比兴之说的同时,也使用六朝以来流行的缘情说。权德舆对独孤及的言志论有较多的继承,但他倡言“缘情放言”,肯定“丽藻”“清词”,甚至有“焕然丽藻,丕变时风”的表述,结合其创作来看,其本体论总体上是偏重于缘情说的。在这种复杂、多重的表述语境中,不但传统上被视为正宗的言志说获得新义,更重要的是被视为六朝绮靡诗风之根源的缘情说也被赋予了新内容。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中唐诗文创作的实践中,言志、缘情两说得到了新的统一。
    • 钱志熙
    • 摘要: 吟咏情性在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系列中具有主轴性的地位.“吟咏情性”以情性哲学为基本的发生条件,它是先秦以来一般的、群体诗学的言志、抒情说向个体诗学的抒情理论的发展.汉魏文人诗发源于言志,并发展出缘情之论,南北朝时期,情性为本的诗学思想开始确立,言志缘情之外,时人多以“吟咏情性”称作诗之事.唐人诗学接受《大序》变风变雅及南北朝的情性之说,其对作诗之事的基本标述即为吟咏情性,并且赋予传统情性论以重视个性、崇尚自然等审美观念.唐人诗学虽崇尚教化之旨,但基本的立场在于“吟咏情性”的变风之作.宋人的情性论与个体伦理本质相结合,是宋诗重理的思想根源.明清诗家仍沿传统的情性之说,以情性为诗歌之本,其中又有强调个性自然抒发、重视灵感与创新的性灵派之说.
    • 李辉耀
    • 摘要: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之说源于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明代杨慎也说:“唐人诗主情”、“宋人诗主理”。(《升庵诗话》)他们认为唐人重抒情,宋人主说理。后世众多论诗者便形成一种观念:诗歌要缘情,言情之诗才是好诗,情是诗之本;诗因说理而格调低下,失诗之真;宋诗多说理,所以宋诗劣于唐诗云云。我不赞同这种扬唐抑宋的观点。
    • 张玉亭
    • 摘要: 魏晋文学以骈文形式出现,学习难度大,而大康文学又是魏晋文学中璀璨的奇葩.以前对太康阶段的文学知识了解很少,读了《太康文学研究》真是受益非浅,对太康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太康文学有三个特点:即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善于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艺术表现形式是辞藻华丽.
    • 唐晓东
    •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情志合一,艺术创作大抵言志或缘情,黄荣冬的创作也是如此。他的画题材广泛、情趣盎然,笔墨有致、意象潜沉。经过长时间沉静而执着的历练,画家黄荣冬终于给了我们一份轻轻的惊喜:轻轻,是因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惊喜,是因为已经具备感动人心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情志合一,艺术创作大抵言志或缘情,黄荣冬的创作也是如此。他的画题材广泛、情趣盎然,笔墨有致、意象潜沉。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构图清疏中见野旷,墨轻笔逸里藏拓拙,由此而搭建起审美意境上的基本格调:既淡逸冲和又沉着雄肆。
    • 殷欣童
    • 摘要: 文化散文的创作易学难通,表面上看是把文化以散文方式呈现出来,而个中关窍却不是随性抒出即可把握的。其一要保持文质,不使散文失范。也就是说,要理趣与情志调和,过于倚重史实绍介,言谈不露偏锋不生枝蔓,作掉书袋状,会令文章的活气不够蓬勃。若全然倒向灵秀脱越,也是不佳,如鲁迅评演义小说,“据旧史即难于抒写,杂虚辞复易滋混淆”,在这一平衡功夫上,文化散文亦然。罔顾史实就会使散文质地过分轻薄,绵软,无骨而形销。
    • 邱益莲
    • 摘要: 草木缘情。这或许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野外的那株茱萸,它和千千万万的草木一样,生在泥里,飘在风中,花开花落,顺应自然。可是,当九月的茱萸与诗人巧遇,顿时结下美丽的情缘。从此,她就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正统文学的殿堂,成了一种永恒情感的寄托,演绎出遍插茱萸的民风民俗,把重阳佳节渲染得诗意绵绵。
    • 王充闾
    • 摘要: 清明节前后有个关于杜诗的讲座,我便随手写作一首七古:“时届清明怀杜甫,憐渠百年歌自苦。我辈岂敢充知音,切迹缘情倾肺腑。千秋诗苑领风骚,万古云霄仰凤毛。三千弱水汪洋渡,俯首于今饮一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