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言

文言

文言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1篇、专利文献67篇;相关期刊612种,包括周易研究、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等; 文言的相关文献由110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德春、周远斌、毕耕等。

文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1 占比:94.01%

专利文献>

论文:67 占比:5.99%

总计:1118篇

文言—发文趋势图

文言

-研究学者

  • 杨德春
  • 周远斌
  • 毕耕
  • 黄岳洲
  • 伍立杨
  • 周有光
  • 周照明
  • 徐时仪
  • 李伟
  • 任学良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老舍; 王海龙(译)
    • 摘要: 在讨论"现代"中国小说之前,我在这里或许应该提醒一下读者,即今天用通俗的文字或街头老百姓语言来写作作品之前,在中国传统上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一种曰文言或文学的庄雅语;另一种是白话,即口语。
    • 倪峰
    • 摘要: 文言是古人用以写人记事、表情达意的书面语言。相较于现代汉语,文言简洁凝练,灵动含蓄,承载了岁月的积淀,有其独特的魅力。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选取了从魏晋时期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体裁不一,风格各异,呈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多样面貌,也体现出不同作者的个性气质与丰富情志。文本解读要有必要的定位,教师要有自己的认识。教学中,应处理好工具与人文、目标与手段两组关系,在文言与文学间徜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 刘慧宽
    • 摘要: 民国时期存在数量庞大、风格多样的旧体文学作品,学界早前对此缺乏足够关注。文言碑志是民国时期旧体文学重要板块之一。该时期的文言碑志在社会剧变刺激下,题材出现了显著的扩容。文言碑志非常注重宣扬革命和国族观念,并增加了“新民”和惩警等新功能,开辟了碑志发展的“新境界”。民国时期文言碑志是中国文学史、碑志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作上与时俱进,非常注重古典形式与现代精神的融合,为当代碑志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与借鉴,对民国时期文言碑志的研究还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反映了中国传统文类不断改变以适应新的时代、新文化的需要。
    • 李杰
    • 摘要: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第六单元的课后“补白”,详细地介绍了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和补充短语。教师应当随文渗透短语语法知识:借助短语语法知识分析标题,走进文本深处;借助短语语法知识梳理脉络,理清行文思路;借助短语语法知识细品语言,赏析艺术特色;借助短语语法知识学习文言,实现言意共生。
    • 刘慧宽; 曹辛华
    • 摘要: 碑志作为一种经典的文学和造型艺术,在现代文学史和艺术史中占据重要位置,并在清末以后走向现代化,对此学界鲜有研究。文言碑志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三个面向。首先,该时期不仅引入了“纪念碑”“滑稽碑”等新文体,戏仿类拟碑志作品也开始盛行,凸显了碑界革命新风潮。其次,碑志作者在语言运用上打破了古典时代的行文规范,在句式上不限字数、不拘骈散,用韵也更加自由。再次,文言碑志中渗入了不少白话元素,并运用了大量新词汇和新典故。最后,随着现代政治文化生活的日益复杂化,该时期碑志在叙事上多以重大政治事件为线索,一方面突出个人命运与大时代的紧密联结,另一方面也逐渐成为政治宣传的一部分。碑志中的议论也往往紧跟时事,具有浓重的革命色彩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 刘志荣
    • 摘要: 经典阅读,对许多学生来说是“曲高和寡”的事,直白说就是“读不懂”“不爱读”。如何解决学生读不懂、不爱读的问题,让学生掌握阅读经典的方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多为大部头的书,许多还是文言,或半文言,如《三国演义》,不少学生读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批注交流,能够读懂基本内容;然后指导学生制作章节图,学会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做到读清楚;最后让学生能形成独立见解,理性评述人物。
    • 汪福伟
    • 摘要: 《桃花源记》是各版本教材必选的一篇文言名篇。笔者曾使用过人教版、张志公版、语文版三种版本,对比其注释,发现只有人教版对“落英缤纷”中的“落英”作注,即“落花。一说初开的花”。但在教师用书上,均将其译为“落花纷纷”,在各种教辅资料上也是如此。
    • 焦亚东
    • 摘要: 钱锺书先生几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如《谈艺录》《管锥编》以及《钱锺书手稿集》中的《中文笔记》《外文笔记》《容安馆札记》等,都是用典雅凝练的文言写就的,个中原因,除作者本人对于文白之争所持有的辩证客观的立场外,也与这几部著作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特殊的文体样式有密切的关系。
    • 张英华
    • 摘要: 文言天地。名①二子说。苏洵轮、辐、盖、轸②,皆有职乎车;而轼③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④,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 王彬彬
    • 摘要: 鲁迅的现代汉语表达极具创造性关于鲁迅与现代汉语的关系,虽然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这仍然是一个并未受到应有重视和深入探讨的问题。晚清就有过颇有声势的白话文运动。“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是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延续、发展。白话文运动的目的,便是要以白话全面取代文言。这一点是所有投身白话文运动者的共识。但是,涉及以怎样的白话取代文言时,分歧就会出现。用现有的白话取代文言,是绝大多数人认为毋庸置疑的事情。鲁迅则另有主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