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青年》

《新青年》

《新青年》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286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6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68篇;相关期刊1139种,包括党史天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同舟共进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全球化与中文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2011)学术年会、“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学术讨论会等;《新青年》的相关文献由224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家康、张宝明、细雨等。

《新青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65 占比:94.3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68 占比:5.53%

总计:3036篇

《新青年》—发文趋势图

《新青年》

-研究学者

  • 张家康
  • 张宝明
  • 细雨
  • 邵建
  • 尹成
  • 彭明
  • 朱洪
  • 李永中
  • 江巍
  • 王桂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华
    • 摘要: 《江西青年发展报告(2020—2021)》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来,江西共青团和青年研究工作者围绕青年发展十大重点领域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后发布的第一部地方青年发展报告。按照比较规范的社会学研究范式,把江西青年生存发展状况定格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是青少年研究工作者送给新时代的一份沉甸甸的学术礼物,也是留给江西新生代青少年研究工作者的一个历史坐标。本文从新时代、新江西、新青年的宏观视角切入,描述了本研究的时代、社会背景;充分肯定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1343万江西青年,既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受益者,也是江西改革开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更是新时代江西全面崛起的有生力量;对本研究涉及的技术性问题做了简要说明。
    • 白丽萍
    • 摘要: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沈志远其人及著作沈志远(1902-1965),中国近代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翻译家,原名沈会春,曾用名沈观澜、沈任重、王剑秋。浙江省萧山东乡人。出生在书香人家,其父早年求学,转而做起生意。12岁到杭州模范小学读书(寄宿在思想进步的叔叔沈肃文处)。1916年升入浙江省立一中。后考取南洋公学(后改为上海交大附中)。1922年高中毕业,因无钱读大学,便回绍兴教授初中英文。1924年8月,沈志远到松江景贤女中教书,期间结识了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朋友,深受《向导》、《觉悟》、《新青年》等革命报刊的影响。到1925年,经侯绍裘介绍,23岁的沈志远加入中国共产党。
    • 申辰煜
    • 摘要: 共青团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社会组织的核心,因其政治性和先进性而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发展的重要"领导者"。当代共青团工作面临青年思想变化及其他社会组织竞争的挑战,因而催生了新时代共青团引领青年发展改革的新任务。新时代共青团引领青年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正确处理政党、社会与青年之间的基本关系,遵循从政党领导、政治目标到社会实践的基本逻辑。为此,新时代共青团改革应以政策引导为风向标,缔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青年",坚持党对共青团引领青年发展的绝对领导,持续深化和推动共青团组织的改革创新。
    • 闻学峰
    • 摘要: 对于《新青年》第九卷主编者问题,目前学界尚无共识。陈望道积极为《新青年》九卷一号组稿、以编辑身份为该期有关文章撰写“附记”、该期《编辑室杂记》系陈望道撰写等史实可佐证九卷一号为陈望道主编。自《新青年》九卷二号起陈望道未在该刊发表任何作品、1921年7月后鲁迅给该刊寄稿时寄稿对象为“仲甫”、陈独秀留下编辑该刊的痕迹等史实可证明九卷二号至六号系陈独秀主编。胡适对陈望道不满、陈望道与陈独秀不和及新青年社南迁都促使陈望道在编完九卷一号后退出《新青年》《新青年》没出现过“上海、广州两个编辑部并存”的情况。
    • 罗泰琪
    • 摘要: 1917年《新青年》从上海迁到北京后,陈独秀既要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又要上课,所以他独编《新青年》的局面便难以维持。于是,《新青年》改组为同人刊物,组建编辑部。编辑都是北大教授,有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沈尹默、刘半农、陶孟和。如此一来,陈独秀身上担子减轻了,编辑部人多也好办事。可是,刊物不设主编,一人一期,各负其责,编辑部内部逐渐出现问题。
    • 葛展源; 胡培培
    • 摘要: 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巴黎公社的事迹已传入中国并经历了由否定到颂扬的转变过程。从党的筹建时期至党的三大召开前后,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传播与学习,将巴黎公社原则作为宣传革命意识与统一革命目标的桥梁,把巴黎公社树立为中国革命的先导样板,将《国际歌》的翻译与传唱作为凝聚组织战斗力的重要路径。早期党组织对巴黎公社原则的继承与发展,对当时尚处幼年阶段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路径选择、组织架构以及思想建设等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
    • 王甜甜
    • 摘要: 新潮社由傅斯年、罗家伦等人于1918年末成立,从一开始就立场明确地站在了新文化运动的一边,积极响应《新青年》,提倡新文学、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旧道德。其出版刊物《新潮》是除《新青年》、《每周评论》外的又一著名白话文刊物,在当时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不亚于《新青年》,在推动新文化运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五四运动当天,新潮社成员也积极参与其中,有些甚至还起着领导作用。
    • 胡玲玲; 柳泽民
    • 摘要: 一百多年前,为唤醒广大青年承担起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旨在使广大青年和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的禁锢,接受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但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社会不良风气侵蚀、由于早婚等引起的青年身体不良健康状况以及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下传统精神家园崩塌等等,成为青年勇担历史使命的三大障碍。要实现从“旧青年”向“新青年”的根本转变,就必须革除青年思想中腐败堕落部分,重建“新鲜之信仰”,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华。百年后的今天,《新青年》当年对青年的重要启蒙作用对于当下培育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唐子越
    • 摘要: 吕澂的《美术革命》与陈独秀《美术革命·答吕澂来信》于1919年1月19日一同被发表在《新青年》的"通信"栏目中。本文以了解这两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文章内容、美术革命思想中对于美术发展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为主题。
    • 汪洋程(文/图); 芳池(文/图)
    • 摘要: 周保中(1902-1964),原名奚李元,白族,云南大理人。中共第八届中央侯补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1923年春,周保中到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17期工兵科学习。其间,周保中南征北战,目睹广大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压迫下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遂开始重新探求革命真理。此时的周保中热心阅读《新青年》《新潮》《救国时报》等进步书刊,迎来了思想上迅速成长的时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