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9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9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9586篇;相关期刊867种,包括江汉论坛、齐鲁学刊、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企业运筹学第二届学术年会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文献由1680位作者贡献,包括钱理群、陈漱渝、洪峻峰等。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96 占比:1.8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9586 占比:98.13%

总计:101483篇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文趋势图

五四新文化运动

-研究学者

  • 钱理群
  • 陈漱渝
  • 洪峻峰
  • 郑大华
  • 丁帆
  • 张岱年
  • 朱文华
  • 李新宇
  • 王富仁
  • 宋剑华

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班永吉
    • 摘要: 百年来,三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改变了中国: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封建文化专制的罗网中撕开了一个缺口,透进民主与科学的亮光;二是延安整风,把人们从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束缚和对共产国际决议及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中解放出来;三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人们从长期“左”的错误造成的思想僵化、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于1941年5月的延安整风运动,说到底就是为了统一全党的思想。
    • 张明
    • 摘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釜底抽薪式的清算,一大批激进学者如陈独秀、鲁迅、胡适、吴虞等纷纷加入到对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批判当中。然而,在对孔子儒学的一片讨伐声中,曾开五四时期创造风气之先的郭沫若却逆势而行,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学说的强烈认同。郭沫若的这种文化认同并未仅仅停留在精神思辨的层面,而是转化成了一种政治实践行为,成为他投身救亡图存革命活动的强大动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文化认同还成为郭沫若实现儒家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依然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作为这个命题的较早提出者,郭沫若的这种探索对于我们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无疑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 李佳秋
    • 摘要: 在肇始于1915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戏曲被当作旧文化、旧道德、旧思想的载体,成为了批判的标靶。为实现建设新文化的根本目的,激进主义者对旧戏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而一批有识之士则力主保存旧戏,与其展开一场激烈的争论。张厚载作为旧剧守护派的代表在辩护过程中谈到中国旧戏,无论文戏武戏,都有一定的规律,他的“规律说”指出了戏曲的程式化特征。
    • 葛展源
    • 摘要: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真理的选择与理想的确立,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转向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线的前提。文章梳理了建党先驱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间线与关键节点,分析了新文化阵营对于实现中国启蒙导向的路径分野,最终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与十月革命的感召下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进而成立中国共产党推动全民族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的历史必然性。
    • 顾之川
    • 摘要: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他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也是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尤其是语文教材建设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语文教育界,人们常把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位先生亲切地称为"三老",而"三老"中,尤以叶圣陶年高德劭。
    • 崔文硕
    • 摘要: 中国有着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文明,长达两千年的文化自信,到了晚清的时候却被后来崛起的西方文明打破。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民族意识的崛起,中国人对自身认知的加深,使中国人民不断产生文明自觉,“五四”新文化运动便由此应孕而生。“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激发了广大青年冲破封建思想罗网的勇气与追求新思想的勇气。而到了1918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转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这个主题上,以李大钊、陈独秀为首的一批知识分子,以极大的热情接纳并深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由此,加深“五四”新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走向中国化的认识便显得格为重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先声,对以后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并取得了成功,乃至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走向中国化,例如文化强国建设等的重要意义与现实启发永远都不可磨灭。
    • 董自然
    • 摘要: “艺术歌曲”是西方室内乐性质的一种声乐体裁,是对欧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抒情歌曲的统称。它结合了钢琴悠扬的旋律、富有技巧性的人声及复杂的音乐伴奏织体,使艺术作品更具吸引力。大胆的表达和欣赏是19世纪浪漫音乐的独特艺术特征。1917年至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第一批欧洲艺术音乐的作品、思想和要求被引入我国并受到了国内人们的喜爱,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绚烂夺目、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李宁; 郭凯旋
    • 摘要: 张闻天(1900—1976),又名洛甫,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浦东新区)一个农民家庭。1917年7月,张闻天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录取。青年时代,他目睹了中国的内忧外患并积极投身于时代大潮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热情战士,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2020年8月3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撰写的文章《竭忠尽智执着探索——纪念张闻天同志诞辰120周年》。
    • 吴杰
    • 摘要: 李大钊和鲁迅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李大钊把鲁迅看成是“在文化革命战阵中”的“一面大旗”,鲁迅则把李大钊视为“革命的先驱者”和“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初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13年赴日留学,1916年回国,曾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等。
    • 武占江; 王保超
    • 摘要: 近代西方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为了消解中国文化对其传教活动的抵制,开始全盘否定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他们认为儒家“五伦”只是基督教所主张的“三伦”中的“一伦”,“五伦”不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宣称基督化的西方文明模式是世界发展的唯一道路,并且是判别文明与野蛮的标准。传教士的“三伦观”与“文明论”在“戊戌时代”知识精英中产生很大影响,并延伸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身上注入了激烈反传统的“文化因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