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3年内共计244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10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12155篇;相关期刊1138种,包括文艺评论、写作:高级版、语文建设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广东省第七届摄影理论研讨会、“中西比较视野中的西方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文学语言的相关文献由2207位作者贡献,包括力平、邓伟、张卫中等。
文学语言—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155篇
占比:83.29%
总计:14594篇
文学语言
-研究学者
- 力平
- 邓伟
- 张卫中
- 刘长林
- 刘安海
- 赵刚健
- 贾平凹
- 高万云
- 毕玲蔷
- 田文强
- 黄小平
- 汪政
- 熊芳芳
- 王培基
- 陈学广
- 严光文
- 于何
- 何平
- 南帆
- 岳东生
- 张宏梁
- 张鹄
- 彭嘉强
- 李建军
- 殷相印
- 江南
- 王佳琴
- 谭学纯
- 邵梅英
- 傅满义
- 冯广艺
- 冯雷
- 张炯
- 施燕祖
- 晓华
- 杨永平
- 杨波
- 杨爱姣
- 校仲彝
- 汪正龙
- 王坤
- 王家发
- 王汶成
- 王淑秧
- 石英
- 耿维峰
- 胡宝慧
- 胡范铸
- 裴军
- 贺仲明
-
-
傅德岷
-
-
摘要:
《华阳国志》不仅史学价值极高,而且文学价值也十分耀眼.它准确、鲜明而生动地记录先民的神话传说、歌谣以及所涉地区的历史、文化、教育、政治、人物、观念、风俗、物产,为"史志"的撰写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开创了以文学笔法撰写"史志"的先例.
-
-
刘利君
-
-
摘要:
文学语言是提升文学艺术的基础,具有形象生动、充满情感、情感突出、节奏鲜明等特征,将其与文学语境结合起来,能够真正提升文学的艺术性,更好地感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感.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切入点,针对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分析了文学语言的诗意营造艺术途径.
-
-
陈洁
-
-
摘要:
英美两国文学的研究,对于文化底蕴要求甚高,语言学考量的关键重点,即在于文化实践联系理论的实际突破,英美二语在习得方面的文化细微差异的渐行渐远,带来了文学语言表达的迥异,这种理论上极致的迥异,反过来恰恰印证了文化塑造文学这一硬道理。
-
-
沈一萍
-
-
摘要:
3-6岁是幼儿语言能力飞速发展的关键期。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从创设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出发,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达到提高幼儿语言学习能力的目的。上海市浦东新区灵山幼儿园基于幼儿语言领域的核心经验开展了幼儿“悦”读活动的实践研究,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开展多形式的“悦”读活动,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体验各类语言活动,促进幼儿语言领域核心经验中早期文学语言和早期口头语言的发展。
-
-
-
-
摘要: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王丹博士在2021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文学语言批评的问题意识与知识构成研究”(项目批号:21BZW045)。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文学语言批评。在研究思路上,本课题力图以文学语言作为研究的核心范畴,从问题意识和知识构成的关联性这一角度切入,由此来建构研究的认知情境,梳理和分析20世纪以来文学语言批评的历史发展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形态,从而对语言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特点、思路、意义和作用做出新的阐释,以期为中国文论的当代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
-
张钊嘉
-
-
摘要:
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运用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从新闻语言的简洁、准确和通俗等公认特点进行分析论述,并在新闻语言的修辞运用方面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围绕同一事件背景将新闻语言与诗歌、散文、小说及剧本等不同类别的文学语言特点进行分析与对比,呈现二者之间的差异与各自的要素。
-
-
观海
-
-
摘要:
《诗耀中华》观海编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诗歌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诗歌,是人类抒情表意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诗大序》评价古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国人早就认识到诗歌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重要方式;有人说,诗歌是文学语言的最高形式;有人说,诗歌是文艺皇冠上的钻石;有人说,诗歌是天才大脑里生出来的文学珍宝……诗歌对于我来说是神秘而神圣的。
-
-
-
-
摘要: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具有统一刊号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 62-1140/G4)。本刊为双月刊,每年出版6期,逢双月出刊。征稿范围:远程开放教育、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党建思政、文学语言、法学经济、理工等。投稿要求:1.标题一般不超过20字,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字符、代号和公式。
-
-
石刚
-
-
摘要: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章的魅力之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不断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让党媒的声音更强劲?本文通过全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对情感的需求,对美学的需求,探析如何运用文学语言做活主题报道。
-
-
张瑜
-
-
摘要:
文学语言是文学研究最基础、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虽然一直备受文论界的关注和广泛研究,但是我国关于文学语言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却并不如人意,不仅存在进展慢、成果少的问题,而且许多成果提出的观点都仍属老生常谈,研究思路和思维也过于陈旧、单一。不过陈学广教授的近著《文学语言张力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以下简称“陈著”)则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其观点和论述切中当下研究时弊,在研究思维和方法论上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就推动文学语言研究的深化而言,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和力作。
-
-
-
张利群
- 《“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
| 2010年
-
摘要:
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语言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与人类情感表现需求的双重作用下生成和建构的,也是在与日常语言的分离和对语言的创新变化中发展的,更是在言与意、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不断积淀转化为形式美,语言在文学结构与构成中获得"第一要素"的本体地位,呈现出内容积淀为形式、内容转化为形式的逻辑性.
-
-
陈学广
- 《“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
| 2010年
-
摘要:
在文学这一特殊的语义系统内,语言的能指形式不仅传达着直接意指的语义,而且还创造着含蓄意指的审美语义,极大地丰富着人们对于语言的审美感知.文学语言能指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语义表现功能,使在所指层面的一般语义信息与能指层面的审美语义信息之间形成了语义的张力,从而使语言在文学中获得了"充分的自我在场".强化并突出语言感性的、直觉的特征是文学语言区别于非文学语言至关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文学语言形成审美语义的关键所在.
-
-
Luo Zu-wen;
罗祖文
- 《“中西比较视野中的西方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感受谬见”的形成原因有三:其一,文学语言的复义含混给文本留下许多艺术空间和不定点,使文本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有待于读者去填补和再创造的符号体;其二,文学语言的修辞性特点使文本不具有实指意义,而具有一种自我解构、自我颠覆的特征;其三,接受者在阅读过程中,面对同一文本,会产生千差万别的艺术感受。
-
-
赵奎英
- 《“中西比较视野中的西方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20世纪西方哲学出现的“语言学转向”,一方面导致了关注文学语言研究的“语言学诗学”的产生,另一方面也促使了关注语言有效使用的“修辞学的复兴”.语言学转向和修辞学复兴的共同作用,使西方哲学出现了从传统的逻辑语言观到现代、后现代的反逻辑的修辞语言观的转向.修辞语言观认为一切语言都是修辞性的,而修辞作为对逻辑和语法的偏离,它是与诗、文学或艺术等同的.语言共同的修辞本质,消解了哲学话语与文学话语、文学话语与一切非文学话语的界限.语言观念的修辞论转向也因此一方面动摇了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哲学文化传统的根基,颠覆了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文学观,使逻辑语言观视野中的“纯诗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促使了把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的“语言文化诗学”的产生.
-
-
王宗华
- 《第九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博士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从计量角度对比了鲁迅和萧红作品的语言,发现了能区分鲁迅和萧红作品的七个计量特征,表明计量方法用于作家语言对比是可行的.另外,指出为更好地反映作品语言风格,还需要提出其他计量特征.
-
-
王宗华
- 《第九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博士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从计量角度对比了鲁迅和萧红作品的语言,发现了能区分鲁迅和萧红作品的七个计量特征,表明计量方法用于作家语言对比是可行的.另外,指出为更好地反映作品语言风格,还需要提出其他计量特征.
-
-
王宗华
- 《第九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博士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从计量角度对比了鲁迅和萧红作品的语言,发现了能区分鲁迅和萧红作品的七个计量特征,表明计量方法用于作家语言对比是可行的.另外,指出为更好地反映作品语言风格,还需要提出其他计量特征.
-
-
王宗华
- 《第九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博士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从计量角度对比了鲁迅和萧红作品的语言,发现了能区分鲁迅和萧红作品的七个计量特征,表明计量方法用于作家语言对比是可行的.另外,指出为更好地反映作品语言风格,还需要提出其他计量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