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老舍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345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48篇、会议论文6篇、相关期刊1403种,包括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代语文(学术综合)、戏剧之家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老舍的相关文献由2664位作者贡献,包括舒乙、老舍、傅光明等。
老舍
-研究学者
- 舒乙
- 老舍
- 傅光明
- 王俊虎
- 张桂兴
- 曾广灿
- 石兴泽
- 关纪新
- 吴小美
- 聂志平
- 史承钧
- 张炜炜
- 本刊编辑部
- 谢昭新
- 何云贵
- 魏韶华
- 佚名
- 刘雄平
- 吴永平
- 杨剑龙
- 汪曾祺
- 梁秉堃
- 孔庆东
- 王学振
- 舒济
- 蒋泥
- 解宏乾
- 陈军
- 何小波
- 佟杨
- 刘虎
- 史宁
- 孙洁
- 张友宪
- 张艾薇
- 成梅
- 李丹
- 李婷
- 李来根
- 李武魁
- 杨海亮
- 梅启波
- 王明科
- 王璟
- 石小寒
- 金晔
- 刘东方
- 刘宇
- 刘建秋
- 刘甜
-
-
聂志平;
金小平
-
-
摘要:
以白话文经典作家老舍250万字中文小说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分析老舍作品语言中的两种四字格"一A一A"与"一A一B"构成成分和所形成的构式义,认为每种格式中,由于进入A或A、B位置的词语词性不同,有的还会因为整个四字格所实现的语法功能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构式义.
-
-
王海龙
-
-
摘要:
老舍不仅是一位优秀作家,他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评论方面亦有贡献。1946年他应邀赴美,在纽约市政厅做了《论中国现代小说》的讲演。他在讲演中论述中国传统小说及现代小说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国文学语言从文言到白话转变的意义。他也讨论了西方小说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及中西文学互动等问题。同时,老舍系统回顾了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历史及意义,评述了现代著名作家的实绩。老舍在演说中讨论中国作家从文学革命到抗战中走向战场走向民众宣扬启蒙及救国的意义,并展望新中国的未来,提倡文学的人民性,号召作家为读者、为社会进步服务。这篇讲演稿长期流落海外,此次将它迻译成中文,希望在国内学界引起重视并研讨其中呈现的老舍之文学史观和美学思想。
-
-
石一枫
-
-
摘要:
写作《漂洋过海来送你》,最初的念头是想完成一部以“北京人”为主角的小说。在北京写北京的北京作家,基本都有个胡同情结,好像笔触伸展到二环路以内,才算描述过“纯正的北京”。这固然是老舍那代前辈种下的心病,当然也可以说,在地理文化概念上,能将那个“北京拼图板”组合得更完整更全面一点,对我也有特殊意义。我常年在海淀鬼混,住的主要是机关家属院,后来也住小区,其实对胡同生活并不太熟。
-
-
郭睿
-
-
摘要:
老舍小说《骆驼祥子》中所描写的人物,所讲述的故事都是平民式的,小说可谓呈现了平民世界的悲欢。第三人称这一全知全能视角的采用,有助于深入表现主人公祥子的心理,由祥子的处境深入剖析小人物与命运的关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堪称平民小说的开拓者,成为连接雅与俗的文化桥梁。《骆驼祥子》总体上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风貌,其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与俗白凝练的语言运用,充分展现出了老舍作为一位平民小说家的艺术特质。
-
-
任文
-
-
摘要:
散文《济南的冬天》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写作时能抓住主要特征,笔笔写景,句句扣“温晴”;描景状物善用联想和想象,笔触生动细腻,给人以立体感;善于为景物涂抹色彩,写出画面美;语言朴实,普通话与北京口味儿结合一起,读之亲切自然;散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
-
郝瑞娟
-
-
摘要:
画家李全武、徐勇民对老舍短篇小说《月牙儿》的连环画改编意蕴深刻、风格新颖。其作品通过对人物神态的细致描摹、哀婉情节的连贯叙述、象征技法的独特运用,描绘了在底层社会里卑微生活的母女两代人的悲惨命运。连环画以淡灰色系为主、运用拼贴艺术技法加上大量留白的表现风格,将人物凄楚绝望的处境刻画得淋漓尽致,透出无限悲凉的意味,与原著中隽永沉郁的风格相一致。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月牙儿》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连环画改编的范例。
-
-
刘佳维
-
-
摘要:
“幽默”仅存在于老舍的小说与话剧,老舍常被人忽视的诗歌创作中也同样表现出了幽默的色彩。根据里普斯的说法,这种幽默可以分为三类:烂漫风趣的“幽默性幽默”、尖锐讽刺的“讽刺性幽默”和嘲弄诙谐的“隐嘲性幽默”。与之相对应的是“讽刺性幽默”和“隐嘲性幽默”强调对时事政治、笔下人物等的揭露、批判,常采用“反讽”的修辞手法,而“幽默性幽默”则注重对生活小事的捕捉和定格,这是在小说、话剧中极少出现的。这一部分私人化的创作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更全面的老舍,这样的老舍不仅是一个文学大家,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深刻和悲哀,也充满智慧和童趣。
-
-
石兴泽
-
-
摘要:
老舍幽默是老而弥新的话题,新世纪二十年众多学人撰文探究,有未尽人意的老调重弹,也有值得关注的耕耘创获。有些研究者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从新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释,其风格特点、内涵底蕴、发展变化等得到有深度的探究。“重评”有重复也有刷新乃至颠覆之论,论发展变化更切合老舍创作实际,其他方面也有新的概括和阐释。老舍幽默研究二十年,透射出老舍研究自觉时期发展深化的诸多信息。
-
-
付立松
-
-
摘要:
明清两代北京城禁娼不禁优,文人官员规避禁令每邀乾旦侑酒,形成绵延数百年的狎优文化。狎优文化是北京侨寓文人的书写题材,也是京旗作家关注的社会现象。《红楼梦》《品花宝鉴》等小说叙述文人与乾旦交往存在两组对立的情感模式:“发乎情,止于礼仪”的文雅之道;越过性别界限、滥情纵欲的俗陋现实。京旗小说《梅兰芳》《北京》分别沿袭两种模式,揭露民初北京城狎优现象与梨园生态,文人由以往品花者角色化身护花人。“五四”之后,狎优文化残阳夕照,老舍小说《兔》讲述乾旦小陈由票友而下海终至堕落、毁灭的故事。
-
-
俞佳宜
-
-
摘要:
老舍先生作为北京市民社会出色的表现者与批判者,独树一帜地从文化层面观察、描写市民家庭和社会,从而寻求更新民族文化、重塑国民性的道路。其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将传统家庭置于战争的社会背景中,来反思家族文化带给国人的影响。在表现对传统文化、家庭关系深沉眷恋的同时,更深刻地体现出对国民劣根性的理性批判。本文运用家族文化理论,通过老舍先生对传统伦理文化眷念与反叛的复杂情感从而探讨国民性改造的可能和路径问题。
-
-
徐仲佳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老舍1949年底回国时,第一次文代会已经开过.老舍虽仍能够进入大会代表名单,列名南方代表二团.不过,老舍的缺席还是使他在这个"订朝仪"、"排座次"的会议上没有取得相应的位置,也没有进入大会主席团名单.这对于即将进入新的一体化文学场的老舍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与在文学场占位的同时,老舍在政治场也被安排了适当的位置。老舍在归国之后不久就得到了多个头衔,不管他是否愿意。这些头衔不仅确定了老舍在文学场中的位置,也将之纳入政治场,甚至使其进入了权力运作层面。另一方面,1950年老舍虽然在文学场和政治场中都占据相当的位置,但老舍在这一再生产中的角色和地位与他在1938年“文协”筹备中的作用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来自于当时政治一文学一体化的权力结构。在新中国的文学场中作为非党作家以及“潜在的剥削阶级”的老舍在文学场中的占位十分尴尬:除了作为文学场符号生产者之外,几乎没有真正的影响。
-
-
- 《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
| 2007年
-
摘要:
鲁迅和老舍就其文化身份而言都属于没落贵族,因此,比一般的"穷人"或"贫民"更能体味到人间冷暖世态炎凉,更能看清楚文化的死结与活路.这种没落贵族身份,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化品格、济世理想,以及对苦难大地的深刻洞察和理解.本文从试图没落贵族的文化身份视角来分析和解读他们的精神救赎,以期更好地把握一代知识分子的苦难的精神历程.
-
-
陈贺强
- 《2020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年会》
-
摘要:
老舍和鲁迅因受不同文化熏陶,在国民性批判思想上既有相似之处,同时具有不同点.本文将会从文化角度研究分析老舍和鲁迅小说当中有关国民性格的典型塑造,解析国民性与文化中间的相互关系,为今后国民性改造带来有效参考.
-
-
黄凯琳
- 《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老舍的《茶馆》仅用三幕剧近三万字洋洋洒洒地表现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迁,老北京的民俗风貌和人情冷暖在老舍的笔下精致的展开.《茶馆》突破了传统话剧遵从的“三一律”,将时间跨度拉长,不再围绕一件事情、一个矛盾冲突写.虽然《茶馆》每一幕的时代背景都不过是半个世纪中的一个片断,每一幕的情节也都是那个时代下的琐碎小事,是人民生活的一个小片断,但三幕剧却构成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本文将会从时空的建构、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设计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茶馆》在结构上的片断化与整体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