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
艺术美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0年内共计234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艺术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3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1156种,包括青春岁月、文学教育、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4(安徽·芜湖)全国科技馆发展论坛、2013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艺术美的相关文献由233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其全、孙植、王芳等。
艺术美
-研究学者
- 王其全
- 孙植
- 王芳
- 刘晨
- 娄红芳
- 徐晖
- 李亚慧
- 李娟
- 李岩
- 李新市
- 杨希水
- 王娜
- 王玉芳
- 苏敏
- 薛蓉
- 裘肖庚
- 许明欣
- 赖春城
- 万亮
- 于莉莉
- 付于镧
- 仵湘君
- 何亚峰
- 何怀玉
- 佘海平
- 余炜
- 余秋廷
- 余蓓
- 侯传冷
- 冯杏华
- 冯雨竹
- 凌永发
- 刘丽
- 刘健
- 刘元杰
- 刘冰
- 刘勇
- 刘卫
- 刘婷
- 刘婷婷
- 刘宇佳
- 刘春龙
- 刘晓光
- 刘桂梅
- 刘桂珍
- 刘洁
- 刘玉红
- 刘道章
- 刘震
- 刘高磊
-
-
周波;
谢怀建
- 《照明工程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夜景是重庆的另一张名片.重庆城市夜景已完成了初级的亮化过程,重庆两江四岸城市景观正在提档升级.本文提出重庆两江四岸夜景景观应向艺术美、人文美、生态美三大方向高质量发展.艺术美需要借助艺术的表现手法,人文美需要在夜景景观融入城市的历史文脉,生态美需要减少或避免光污染.夜景景观的展现必须以黑色夜幕为背景,因此,重庆的城市夜景景观质量提升需要“留黑”.
-
-
-
戴东新
-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美国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的社会文化批评从意识形态、道德、政治和文化等角度切入.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批评进行剖析.首先,对意识形态和人本质特征进行追问.美国政府让人被迫接受某种意识形态,参与战争,实质上是绑架了道德,背离了解放和自由,这表现了人本质的社会性与类属性,其社会文化批评是文艺意识形态反作用的实践性行动.其次,多元视角切入表现艺术美的本真属性,证明"文化意味着社会活动的全部".最后,文艺创作需要历史行动与社会行动,作家与社会保持紧密关系,是"完美平衡"美学观的体现.
-
-
刘婷婷
- 《今古文创》
| 2020年
-
摘要:
电视剧《河山》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抗战剧,以西安事变为故事起点,描述了陕西人卫大河由国民党转变为共产党,一心保家卫国,奋力抵抗日军的英雄传奇故事。该剧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表现出中华儿女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其人物形象的多维塑造、作品主题的深远意味以及艺术美的精心传达,在我国历史题材抗日剧中是可圈可点的。本文也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本剧进行深度分析,帮助受众感受其艺术美感。
-
-
-
-
-
-
-
-
王伟
- 《2016年度安徽省美学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自然美与艺术美是美的两种基本形态,其中自然美是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美,艺术美则是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依据客观存在的自然作为参考而进行艺术创作.但是有些美学家主张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认为艺术美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美;有些美学家却认为自然美高于艺术美,大自然所蕴含的天然的、原始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在作者看来,艺术美与自然美“虽然不同,却也相同”,不同的是它们的呈现方式不同,相同的是它们所展现的美的内容都是大自然所存在的,而且都是为了让人们感受到美,欣赏到美.
-
-
梁惠娥;
周小溪
- 《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江南水乡民间服饰是江南地区的文化符号与智慧之物,它一方面演绎了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生活艺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特定的生活情趣与审美情感.然而,在现代化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江南稻作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生产方式已发生巨大变化,水乡传统服饰面料及工艺正在濒临失传.本文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所藏的水乡民间服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面料工艺、材质的分析,揭示了水乡服饰面料艺术美的表现内容;同时借鉴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提出江南水乡民间服饰传承的方式与措施.
-
-
池莉;
杨成根;
陈利勇
- 《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中心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语文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文是学习文化的重要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材的艺术美,也可以拓展教学视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品质对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影响;此外将传统礼仪渗透到学生教学中,也是规范学生基本言行的重要手段.
-
-
崔艳天
- 《2014(安徽·芜湖)全国科技馆发展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科技馆作为公共文化载体是科技与艺术紧密结合的范例,可为人们综合展示科技美与艺术关.本文首先从人脑机能入手探求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必然性,然后从内容与形式两个维度分别解析科技馆作为新型审美客体所传达的科技美与艺术美的内涵,最后结合当前科技馆发展现状提出个人思考.
-
-
Hukun Dong;
董鹄堃;
Weiqiao Ni;
倪伟桥
- 《2013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传统艺术设计与非线性设计方法之间的异同关系,试图探寻传统与现代设计理念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从中西方传统设计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中西方传统设计的出发点,强调传统设计思维的人文性与艺术性.通过对非线性思维的初步解读,对非线性理念的本质进行探讨,发掘了非线性设计理论在解决抽象问题方面的重要意义.接着,将研究对象对比,可以得出两种设计思路在出发点上的迥异.其间,提出了传统设计与非线性设计的美学共性,意在强调传统艺术设计与非线性设计理念的共通性,并从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角度指出传统设计与非线性设计有着美学上本质的共同点.最后,综合了传统设计和非线性设计的异同之后,即提出了将二者相互融合并取长补短的辩证观点:意与形的统一是设计意图与途径相互作用的结果.
-
-
- 《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数学中处处蕴涵着美——形式的美与内容的美,内隐的美与外显的美,婉约的美与奇异的美,独立的美与统一的美,这些美自然而不矫作,高贵而不俗庸,沉稳而不浮躁,冷峻中不失灵动,奇异中又不乏和谐,这些美反映了一种自然的秩序与规律,同时也更加彰显了人的最深层次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外部结果.如果将彪炳史册的数学大家们比作美的缔造者与传播者,我想,这一点也不为过.这是因为,在他们深沉的笔触之下所流淌出来的和谐而隽永的数学乐章,历久弥新,时刻能让后学者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本篇文章阐述了数学在音乐、美术及生活等诸多方面中的艺术美,其中有有趣的问题、漂亮的图形、强有力的逻辑和深刻的思想.本文由始至终无不闪现着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