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年度安徽省美学学会年会
2016年度安徽省美学学会年会

2016年度安徽省美学学会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合肥
  • 出版时间: 2016-10-29

主办单位:;安徽省美学学会;;

会议文集:2016年度安徽省美学学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今年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莎士比亚研究和“莎剧”的演出是世界文学艺术的奇观,是目前世界上最显赫的文化现象之一.但汤显祖研究和“临川四梦”的演出却不尽如人意,这其中关键的问题是中国目前在自觉建构对外传播的中华文化体系时还缺乏能代表中华美学精神的文化精品意识.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产生了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人,也累积下来数之不尽的伟大文艺作品.这就需要有自觉的国家形态的中华美学精神对外传播推广的创意产业战略构想,并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政府决策蓝图,从长远考虑如何分层分批采取具体实施的步骤,从经费上、措施上、人才培养上面向世界强力打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形象名片.
  • 摘要:在美论,李石岑批判吸收柏格森区分“艺术的直觉”(依据情感和本能)和“哲学的直觉”(依托认知的概念),使之和中国传统生命本体结合,突出了“生之增进”,美是生命的表现,在美育,李石岑从“人类本然性之自觉”来说明美育的自然生长,是“生之冲动”.“生命”和“情感”构成体和用的关系,“情感”和“知、情、意”皆相互渗透,便有“知的情操”“意的情操”“美的情操”,因此,李石岑的美育是广义的.
  • 摘要:在美学视野下,古道“丝绸之路”是中国向世界传播美学思想的重要桥梁.丝路上的中国美学思想传播不同于现代西方美学对亚洲文本式的传播,中国美学思想被西方引进与接受是通过器物美学而实现的.漆艺就是中国美学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丝路漆艺的输出史实则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传播史,它见证了古代中国美学的国家身份与世界地位;同时,漆艺引领人们向美学的社会学迈进,它被发现的或未被阐释的审美意识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社会转述者”,它所传递的美学在一种被信赖的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交融中处于轴心角色地位,它反映了近代以前的中国文化所秉承的文化输出主义传播理念.
  • 摘要:美学和美术学的学科误解会导致艺术教育的管理无序.美学和美术学在新旧学科专业目录中并不一致,美学由二级学科归零,美术学由二级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美学和美术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学科隶属关系、专业设置和硕士类型的不同.美学和美术学的联系主要在于研究对象的包含交叉、学科分类的体系相容和艺术实践的学科融合.深刻理解美学和美术学的学科内涵,正确处理好美学和美术学的学科关系,科学培育符合艺术规律的艺术专业人才,这是美学和美术学艺术教育定位的根本要求.
  • 摘要:画学界主流观点将查士标的山水画风界定为“风神懒散,气韵荒寒”,未能揭示查士标山水画的主要风格特征.本文依据流传下来的查士标大量画作、书作、诗作及题跋,将其山水画风格的总体特征概括为“天真幽淡,萧散清逸”,揭示了查士标对“丘壑”与“笔墨”关系的独到理解;本文梳理了影响查士标山水画风格形成的内在理路即师法古人,兼师造化,写胸中逸气,揭示了在“新安四家”中查士标所走的是另辟蹊径、别开生面的借古开今之路.查士标力主创新却不走极端,“道中庸”而“极高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天真幽淡、萧散清逸、意远境深的艺术风格.这对于当今山水画的继承与拓新具有启迪意义.
  • 摘要:塞尚构建出一种新的绘画结构,即绘画不再是现成的某种黄金分割的数学比例,也不是音乐般的序列,更不是表达优美或壮美的审美概念的S形结构或者平行结构.绘画除自然外无其他参考,更没有预设,他抛弃了所有绘画的经验.他再次迂回到绘画与自然的关系,并用终身之力为之服务,持续不断的革命与深入,回溯到混沌自然的永恒,但这条路上充满着精神的自由,呈现出广阔的“境域”,塞尚只让这种自由为真理服务.
  • 摘要:日本文化的“空寂”美学及其隐藏的矛盾性格,在安藤忠雄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安藤把早年的游学经历和作品中的人格、语言与手段的对立融为一体.深院、高墙、灰色调是安藤的惯用手法,这是日本民族所特有暧昧、矛盾和封闭的心理.安藤作品中刻意营造的水、光、风、影映射出日本文化的生命哲学.
  • 摘要:中国古典绘画空间问题是“中国美学史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清醒地认识民族绘画的本来面目”的重要路径,对其阐释及理论重建,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学术自立的途径与策略”.宋代博物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提出了“以大观小”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首次对发展到宋代的山水画的创作机理进行了界定.“以大观小”与同时代郭熙的“三远法”、南北朝荆浩的“物象之原”之论共同完成了对中国古典山水画空间话语体系的建构.
  • 摘要:淮北原生态剪纸的图式特点是根植于淮北平原这块大地上淳朴民风的艺术再现,是千百年先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遗风,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还丰富了地方特色文化。其对称性的特点与中原民间文化的一种偶数观念暗合,是道家文化成双成对阴阳观的哲学思想的体现,是老百姓对生殖崇拜、农耕文化的一种朴素认知。淮北地区的原生态剪纸隐含着中原汉文化的血液,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安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终将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传递给后世。
  • 摘要:两宋造物上承汉唐下启明清,是中国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在思想领域,理学的产生与文人所倡导的审美趣味对造物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文化领域,绘画艺术浸染,使得一部分器物丧失了实用功能,转而变为欣赏品;在社会领域,由于市民阶层的喜爱带动民间设计蓬勃发展,中国古代民间造物体系发端于此.与汉唐相比,两宋造物在走向严谨与理性的同时,又向着世俗性与生活化发展,其整体风貌也随之发生了根本转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艺术风格.
  • 摘要:元代具有代表性的绘画美学理论可以概括为“古意论”“不求形似论”“逸气论”“以书入画论”及“书画适兴论”等几个方面.这些美学理论总体皆倾向于后人所谓的“文人画”审美意趣.可以说,正是这些绘画美学主张,才成为元代文人画的构成要素并兴盛的重要理论基础,并由此促进了文人画的快速发展.以往的研究者皆将文人画在元代兴起的原因归结为汉人书画文士在蒙古“异族”的统治下遭受压迫与歧视,他们内心苦闷,难以作为,故以书画宣泄情绪之结果.然而笔者经研究表明,强调汉人儒士社会地位低下乃至遭受压迫和歧视的说法多为过激之论,文士因政治失意和苦闷乃至隐居亦绝非元代之特有现象.相反,元代统治者在对待书画方面是较为重视的.事实上除较少一部分画家不愿为元廷服务外,元代绝大多数知名画家也是乐意为元廷服务的.因此,以往学界将元代文人画兴盛的原因归结为画家因政治原因所致并利用绘画宣泄怨情愁绪之结果就有待商榷.事实上,元代的文人绘画美学理论与绘画实践相互影响,既是对宋代文人绘画理论的承续与发展,也是当时特殊时代背景下汉族士人在书画文艺方面自觉反思之结果.
  • 摘要:书法的应用在《红楼梦》中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起到积极的审美引导作用,从中不难体会到曹雪芹对书法作用的真见卓识.由于书法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模拟景观中书法的应用并非易事.本文在对红楼模拟景观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书法应用与书中描写合不合、装裱形式与作者意图合不合、书法景观与周围环境合不合等几方面做了些探究.提出在模拟景观中应用书法时要细心体味作者的意图,尽量靠近原著的书法思维,并适当发挥,创造性地利用书法元素,为模拟景观建设锦上添花,使书法与其他文化一起在红楼模拟景观中发生共振效应,从而合理有效地扩大经典著作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
  • 摘要:随着蚌埠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市域建设用地有了新规划.在新建住房的建筑设计过程中,构建符合当地地域特色的家装设计风格,优化其室内居住空间的宜居性设计,对协调好人居环境、城市发展及市民活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相关理论研究分析及实践总结,通过提炼淮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城市中室内设计活动展开讨论.
  • 摘要:传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产业直接带动经济增长;二是传统文化具有地方性格,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蚌埠双墩文化遗址距今有7000年历史,是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的见证.其出土的器具刻画符号是汉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将刻画符号元素运用于现代生活,使之成为具有大众认同感的地标性文化之一和可被大众消费的文化产业,有利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 摘要:在广告视觉传达中,色彩的应用十分重要.本文应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探究色彩在广告视觉传达中的作用与美学效应.从促进商品销售的角度来看,色彩能起到“引起注意、促进识别、增强记忆和还原产品”的作用.与此同时,色彩还具有“象征性、表情性、表现力”这些美学效应.
  • 摘要:黄梅戏的街场呈现是戏曲艺术大众化的一种趋势.街场黄梅戏是城镇市民自发创造的大众化的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形式,其主流是积极的,应当给予肯定和保护.但也存在低水平、庸俗化等问题.应重视提升和引导,使街场戏曲成为创新文艺消费模式的转机.
  • 摘要:黄梅戏电视剧三十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种有别于黄梅戏舞台剧和黄梅戏电影的独立艺术形式.其贡献在于:既拓展了剧种传播途径,又凭借众多奖项提升了黄梅戏在业界的认知度,还在客观上培养和推介了大批黄梅戏新秀;现仍存在的缺憾有:缺乏经典,流于速成,缺乏创新,前景堪忧.黄梅戏电视剧今后的发展策略应是;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捍卫风格,提升品格,提倡多样化.
  • 摘要:徽州人喜欢看戏,戏剧对丰富徽州人的精神生活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戏剧充当伦理教化的教科书,宣传儒家道德礼教,感化人心,帮助徽州人建立宗法制的礼教思想.戏剧更是徽州人精神慰藉的栖息地,陶冶他们的情操,给他们以精神上的享受,让他们在辛劳的现实生活之外,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满足与慰藉.戏剧使徽州人的心灵得到健康发展,对徽州人精神世界的建构有着重要作用.
  • 摘要: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独有的类型片,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始,延续至今已有111年历史.1955年,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问世,瞬间如一缕山野的风,带着泥土的清香,吹遍海内外,香满四溢.时至今日,黄梅戏电影先后问世19部作品,不仅成为“中国戏曲电影”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还帮助黄梅戏完成“梅开一度”和“梅开二度”的历史发展,也为中国电影贡献了难得的清新质朴的美学作品.回首黄梅戏电影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摘要:图像主导的现代视觉机制强化了视觉在文化传播中的主体意识,同时又从视看行为及视觉文本两个维度挑战着现代社会的伦理范式,它弥合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传统界限,赋予“窥视”以及视觉展示以更为便捷的技术条件和适宜的传播语境,在追逐即时情感体验的审美诉求中与既定的伦理规范渐趋背离,却又在消费意识的潜在规约中使得这一背离越发普遍,而由此带来的视觉形式与意义深度之间的失衡状态也将引发更多的审美思考.
  • 摘要:在阐明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上,探讨性地进行影视创作思辨.在影视创作过程中受众的欣赏趋向是最重要的创作依据,要正确地把握受众的心理,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愉悦感,做到创作过程中与受众的有效互动,在提高影视创作水平的前提下,做到影视创作中娱乐身心与视觉满足,以期找到影视创作中的突围策略.
  • 摘要:尽管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有着悠久历史的定格动画艺术造成不小冲击,但是定格动画艺术不但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的步伐,反而随着时代元素与先进技术的注入,迸发出其自身的魅力与潜力,角色服装配色的多元化定会给未来的动画艺术注入更加多姿多彩的新元素、新亮点,为动画片中的人物角色展现增色,提高艺术感染力与张力.
  • 摘要: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利用影视媒介来提高安徽的文化影响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繁荣,城市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为了能够在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现代城市不断打造自身形象,并通过多种渠道与媒介向世界输出城市形象,以提高自身的文化影响力,从而产生经济效应.影视是一种重要的媒介平台,也是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影视对城市的宣传作用.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它横跨长江与淮河,融合了淮北平原、皖南山区与江淮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面貌,还拥有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与徽文化四大文化圈.安徽的特色地形与历史文化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各级政府和有关机构也不断通过多种途径将安徽特有的文化形象向外输出。
  • 摘要: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价值论研究,但又饱含审美价值论蕴涵.在其主体性实践美学中,李泽厚深入阐发了主体性、文化心理结构、积淀、情感本体等一系列范畴、命题和观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当代哲学、美学的价值论转向,并促进了新时期人文精神的发扬和思想解放的潮流.其本身也构成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一种典型形态.
  • 摘要:朱光潜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切身体验对生命的感悟,并不断地深化对艺术、对人生的认识,提出“人生艺术化”的思想,内涵丰富,表现在多个方面.他留学欧洲期间,深受康德、克罗齐等人思想的影响,在美学和诗学思想上,认为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主体在全神贯注中欣赏独立自主的意象,世界的美就会显现出来.他对人生理想的设计是“人生的艺术化”,这与他的“直觉主义”诗学思想密不可分,探讨二者的内涵及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通过对早期朱光潜从心理学时期到美学时期的考察,提出“人生是有机体”是早期朱光潜(1930~1948)美学思想的核心这一观点.以学术兴趣和研究领域分,朱光潜长达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可分为心理学时期(1921~1930)与美学时期(1930~1986),“人生是有机体”是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谈美》与《文艺心理学》中集中论述的观点,此后朱光潜又反复提到这一观点.考源辨流,“人生是有机体”形成于心理学时期,发端于朱光潜对完形派心理学的研究,将“人生是有机体”从科学引入到美学后,朱光潜以此观念为核心,批评了康德—克罗齐形式主义学派,反省和修正了自己早年的美学观点,阐发了“人生的艺术化”这一影响深远的美学观.
  • 摘要:宗白华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美学家之一.他身上鲜明地打着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特有时代烙印.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文化现代性彰显的时期,西学东渐,个人意识的觉醒,科学、民主成为时代主流.宗白华曾经是五四时期著名诗人,后又留学德国,有着深厚的西方文化背景.同时,宗白华是系统地接受过传统国学教育的最后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文史哲兼通,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雕塑等诸门艺术触类旁通.上述知识背景对于宗白华的学术生涯无疑有着深远影响.“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在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批评领域有着广泛运用。20世纪以来,梁启超、王国维等人对中国古代的意境理论研究做了初步的现代性转化尝试。宗白华在前人基础上,盗来西学的天火,融汇中国传统文化,把意境理论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 摘要:本文比较王国维和方东美二人悲剧艺术理论之异同.王国维悲剧观内容的核心是解脱生命,而方东美的是热爱生命.在哲学理论来源上,王国维独钟叔本华;方东美推崇尼采,吸收和批判了叔本华的理论,也汲取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理论.二人建立悲剧艺术理论的思维路径也不同;王国维以西释中和以中释西,将西方的理论与中国古典悲剧的理论研究进行对接与融通;而方东美以西释西和以西济中,主要偏向予对西方悲剧艺术理论的阐发.对其二人悲剧艺术理论的考察,对于理解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与演进具有启发意义.
  • 摘要:在中国美育史上,《淮南子》建构起一种理想化的美育模式,开启了后代文人汇融儒道的人格追求之路.在美育方法上,其主张“神化”与礼乐并用;其美育价值目标是塑造旷达飘逸又积极创造的宽容汇并理想人格.《淮南子》提供了富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特色的人的发展理想模式,它既是对先秦儒道审美思想的有机继承,又是汉初时代精神下的心理定式和审美定式的突出表现.
  • 摘要:《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说”的阐释,不能只从儒家立场出发,或只从《庄子》“内篇”立场出发,或以佛解庄,皆不可取,皆不能探明《天下》篇“内圣外王说”的本意.对于上述“各师成心”“以意去取”的阐释学做法必须先行予以清理批判,以建立符合《庄子·天下》篇文本产生时的学术史的时代情境.符合《庄子·天下》篇阐释语境的即是庄子后学中的黄老学,以此阐释“内圣外王说”,方能正确阐明“内圣”与“外王”二者之间的关系,且其本体内涵和人格形态意涵才会昭然若揭,疏彻明朗.
  • 摘要: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伟大诗人,开创了田园诗风.他的诗歌冲澹自然,古朴清雅,却“淡”而有“韵”,映射出陶渊明高洁脱俗的品格气质,能把读者带入绝佳的审美意境.陶渊明的一生是审美的人生,他回归田园,躬耕生产,饮酒做诗,读书抚琴.虽贫病交加,却始终志存高洁;面对生死,从容淡定.
  • 摘要:图像时代的文学变化主要体现在文学媒介上,其在传统语言文字媒介的基础上融合了图像影音文本,并日益呈现为“语图互文”的审美发展趋势.因此,对文学图像的关注实则是在语图互文的境况下对文学审美范式变化必须做出的回应.而对这一论域的探究首先应当从学理路径上厘清并阐明:语言和图像同作为文学之媒介,其审美范式上存在的功能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来讨论“文学图像化”的可能性、合法性以及图像审美的本源性等诸问题.
  • 摘要:审美实践教学中,通过引导法与讨论法,探讨美与丑的多重辩证关系.审丑的存在解构了审美“中心主义”的自负与傲慢,其否定性的艺术批评,既是培养审丑能力,也是培养审美趣味.审美的逆向思维中,“极限至美”只是一则语言神话,而“美有一漏处”则是审美原点的现实回返,其中“不求美则美”即为美在自然的本真表达.
  • 摘要:近体诗的格律包括字数、节奏、平仄等方面.有关格律的具体规则在学界存在争议,需加以梳理、辨析,并探讨格律背后的内在理据.重点探讨内容包括:五言格律诗句的节奏形式是“二二一”,七言格律诗句的节奏形式是“二二二一”,不存在“(二)二一二”等其他形式;三平调需要避免,三仄尾可以不避;孤平自救是常见正格,孤平不救是例外变通.
  • 摘要:当下中国文艺批评的理论建构形态,马克思主义无疑占据主流话语位置;而与之不符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却在当代艺术批评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失语”症候.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当代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批评阐释力挖掘不足.相比之下,西方艺术批评中的艺术社会史批评范式,特别是T.J.克拉克的批评话语,却能看出马克思主义作为艺术批评方法的鲜活性.“艺术生产”“意识形态”“阶级”等被看作庸俗化的批评语汇,却在他的现代艺术批评实践中与艺术风格、作品结构结合起来,因之获得生命力.当然,克拉克并没有简单地按照唯物主义的逻辑勾连社会与作品,而是一方面充分观照特定时期社会经济结构作为艺术作品发生场域的关键性,另一方面将这一关联置于艺术风格和艺术史传统的内在逻辑中,这就突破了长期以来的“决定论”局限,更多地以艺术的方式批评艺术,进而揭示作品风格和艺术形象在生成语境中的复杂性,在其方法上呈现为“现象学还原”的特征.即使是批评范式的重大创新,克拉克也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因此可以说,克拉克的批评方法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中,不仅着力于文艺本体的理论建构,更要侧重艺术批评实践的方法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当代文艺批评的基本立场,更可以作为行之有效的批评方法.正像克拉克带给人们的启示:方法的创新才会带来批评的力量.
  • 摘要:崇高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一个基本范畴,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艺术、人类心理和社会生活中.从朗吉努斯最先把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后,经博克、康德、席勒等人的发展而逐步走向完善.博克从心理学基础上论述了崇高的本原是恐惧,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人类自我保全和社会交往的原始情欲.康德分析了“崇高”和“美”的异同,在将“崇高”上升为“美”的过程中肯定了道德感的重要性.席勒以及现代和后现代的美学家则将“崇高”引向个人的自由存在上来.崇高感中包含着美感,它是美感的更高级阶段,因此,对于“崇高”的研究,不仅能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提升,还能使人获得更高的审美情趣.
  • 摘要:传播中的美学包括信息的关系和再现维度,是理性较模糊的意义类型.本文提出:新闻传播的真实宣称在社会承诺和社会责任方面产生了丰富的本体论影响.需要用审美体验而不仅仅是理性论证来解读知识构成中和“真实”有关的话语.对康德美学的重新阐释提供了理解审美体验如何影响权力关系构成的框架.
  • 摘要:新媒体艺术之所以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线传播特征,是因为它依托网络技术,可以使得艺术作品与更多的读者观众在线展开互动和直接交流,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及时反馈信息的效果.网络开放、自由、平等、共享的特征实现了新媒体艺术多元化的生存共享.在当代艺术多元化环境中,新媒体艺术又使得科学跟艺术融合起来,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和手机上翻阅和欣赏短视频和多媒体艺术作品,日常生活也变得更加审美泛化.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带有电子世界的语言特征来吸引当代人去阅读、欣赏,使得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方式也与过去不同.这不仅影响了当代艺术家对传统观念的重构,而且还对其创作方式,甚至对整个艺术实践的过程或程序也起到了革新的作用.
  • 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为美学提出一个新鲜的视角,也带来一种全新的可能。但是,在当今的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与西方迥异,造成它既有解放的色彩,同时也可能达成资本与意识形态的完美合谋。当研究者们出于各种目的或误读,将日常生活人为圈定为“部分人的日常生活”,津津乐道于身体、消费、快感之中时,再多学术的语言也是苍白的,其价值也可能是有限的。
  • 摘要: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也随之在各大高校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课程设置上未必科学、合理,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着重要意义.这一点在中国审美文化课程中得到很好地体现.中国审美文化课程是以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理性思考,由此培养学生的感性直观和理性反思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 摘要:善财童子是《华严经》所塑造的一个人物,他出身优渥,但是后来经过文殊菩萨的引导,经过五十三参,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成佛.方东美在他讲授“华严宗哲学”时,多次提到善财童子,多次提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修行道路.分析方东美对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修行路径的描述,使人们感受到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意象具有崇高、壮美、和谐的美学意蕴.
  • 摘要:艺术精神正是人类寻找并发展多种途径将难以表达的意识方面予以表达的思想意志.具有同源性的中国艺术精神和非中国艺术精神通过“真”的途径,分化出科学和写实主义艺术门类,通过“善”的途径,分化出宗教和理想主义艺术门类.而其区别在于:中国艺术精神中“善”的比重比非中国艺术精神中“善”的比重大,“真”的比重相对较小.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包含以下三个因素:地理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阶级统治的需要,由此,基本可以确定中国艺术精神的本体是善.
  • 摘要:晚明特定的时代赋予其艺术观念以特定的美学精神.晚明艺术领域审美意识的大变迁,导致其社会审美趣味趋向世俗与感官享乐,大众审美渐成主流.艺术观念与活动中的主情思潮与浪漫主义精神、个性觉醒与主体意识的高扬,以及市民趣味和世俗倾向等,构成了晚明美学精神的主要内涵.而艺术观念上的多元融合与雅俗并举,既体现了晚明艺术的综合性特质,更彰显出晚明美学精神的开放品质.晚明艺术观念的美学精神包蕴着告别古典、走向近代的新的时代属性和近代气息,从观念上和实践上为向新的时代拓展准备了条件.
  • 摘要:自然美与艺术美是美的两种基本形态,其中自然美是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美,艺术美则是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依据客观存在的自然作为参考而进行艺术创作.但是有些美学家主张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认为艺术美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美;有些美学家却认为自然美高于艺术美,大自然所蕴含的天然的、原始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在作者看来,艺术美与自然美“虽然不同,却也相同”,不同的是它们的呈现方式不同,相同的是它们所展现的美的内容都是大自然所存在的,而且都是为了让人们感受到美,欣赏到美.
  • 摘要: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包含许多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蒙古族和藏族的舞蹈艺术是最具民族风格的文化之一,展现了蒙古族和藏族人民的别样风采.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背景下,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的发展和传承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当代蒙古族和藏族舞蹈的艺术内涵和艺术价值有待深入发掘.基于此简要叙述了蒙古族、藏族舞蹈的文化背景及审美特征,以舞蹈的艺术特色反映其人文价值,供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研究作参考.
  • 摘要:百亿级像素精准采集与再现大数据可实现对艺术资源的终极记录,重现人眼可见的全部色彩空间,实现100亿像素的超高海量采集,让观察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感。百亿级像素精准采集与再现大数据汇集全色域、无误差数据采集、图片缝合等先进技术,这将为艺术资源的管理以及艺术管理教学提供顶尖的大数据服务。真正的利器,能够给艺术和教育带来新的拓展空间。相关机构及学术研究院校应设置艺术资源管理的大数据保护等相关研究机构,形成完整的市场、产业、学术链条。在大量的实践和研究中,完成艺术资源大数据科学的构架和内容。艺术资源管理与利用,应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技术传统和不同艺术类型的应用过程中不断被检验,被证明,被修正,被丰富,从而衍生和创新出更具有时代气息、更有针对性也更符合实际的新内容。艺术资源大数据内容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可推进艺术管理学科体系建设,这是长期要做的事业。
  • 摘要:博物院试图以基于馆藏资源的文化创意产品营造古文物与当代环境、当代社会和当代人的对话和互动,而规范全面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模式是其文化观念的实现基础。因此,本文以安徽省博物院为案例,对博物馆资源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模式展开具体分析,将对推动艺术资源的保护、传承和转化,尤其是艺术遗产与当代背景结合进行具体分析,也为我省其他区域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
  • 摘要:农家乐旅游是基于生活美价值观基础上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一种实践活动.农家乐旅游是城市游客到“农家”寻找一种新的快乐,是以“食住游娱购”为主要内涵的新的消费消遣休闲模式.安徽肥西县三岗农家乐旅游聚集区实行“三位一体”综合发展,三岗苗木花卉农家乐旅游区(为游客提供了良好自然环境的身心庇护)、三岗农家乐旅游示范基地(为游客提供了美食享受及超越物质的精神享受)、三岗老母鸡家园农家乐旅游区(为游客提供了有滋有味的养生之道),三者相互依存,各显其能,处处闪烁出生态美学之底蕴的动人色彩,为今后肥西县三岗农家乐旅游聚集区以及类似的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提示了生态美学底蕴性指导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普遍提高,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学界开始重视旅游美学,试图将旅游与美学相结合,用美学理论去指导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部分学者也确实得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研究成果.文章以CNKI为数据来源,对旅游美学的研究主题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学者关于旅游美学的研究更多地从旅游美学教学方式、旅游美学对象、旅游美学相关历史人物、旅游美学的理论到实践以及在旅游审美等5个方面入手,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促进国内旅游美学研究的发展.
  • 摘要: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传统观念意识的影响,大别山区金寨县农村小学的美育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美育观念淡漠、美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美育课程教学目标单一、校园文化活动单调乏味、美育教育协同机制不健全等诸多方面.因此,需要从山区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从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美育接受能力出发,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新世纪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出发,进一步强化山区农村小学教师的美育功能认知和观念意识,挖掘各学科教材当中的美育素材,结合山区农村学校实际,从而开发乡土文化,构建合理的美育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审美文化活动,将常规性活动与主题性活动结合起来,在发挥活动的游戏娱乐性、趣味性的同时,把活动的艺术性、知识性、生活性、教育性和自主性融入各种美育活动之中,为孩子们搭设展现自我的平台,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影响与启迪,从而有针对性地逐步解决山区农村小学的美育薄弱环节.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