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先秦儒家

先秦儒家

先秦儒家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伦理学(道德哲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5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738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伦理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2012年山东社科论坛:“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等;先秦儒家的相关文献由123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厚琴、成云雷、王凌皓等。

先秦儒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5 占比:97.80%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2.04%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0.16%

总计:1273篇

先秦儒家—发文趋势图

先秦儒家

-研究学者

  • 刘厚琴
  • 成云雷
  • 王凌皓
  • 陈继红
  • 马兰兰
  • 孙德华
  • 孙德玉
  • 欧阳祯人
  • 皮伟兵
  • 赵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宇鲲
    • 摘要: 自秦汉至魏晋,知识界涌现出一批以《博物志》为代表的博物类书籍,它们具有类似的叙事模式,其思维源头可上溯至先秦儒家的“博物”观念。在先秦儒家的话语中,“物”不仅包含“鸟兽草木”等具体之“物”,还涉及记忆、经验等具体之“事”。作为认知的客体与主体,“物”“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动关系,客体“物”的存在是主体认知的外在前提,主体“我”的道德情感则是生成“物”之善恶的关键要素。孔子对于周人“敬天保民”思想的哲理化是儒家产生这种思维方式的历史背景。基于此,“博物”遂成为儒家实现“君子人格”理想的重要支点。
    • 王民莹
    • 摘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极为重要的道德原则。而“孝道”主要是在先秦时期由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发扬光大的。先秦“孝道”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内容主要包括赡养父母、祭祀先祖、移孝于忠等。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应该摒弃孝道思想中糟粕,充分弘扬其中的精华部分,为建立新的“忠孝观”,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及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发挥作用和价值。
    • 韩磊
    • 摘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其一脉相承的是向生命处用心,以人格培养为基本旨归。作为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明理学进一步超越了先秦儒家的仁学视界,为人格境界的追求找到了宇宙本体论的依据。人学是宋明理学的主题,本体和工夫是它的两大题旨,如何通过“礼”和“乐”的工夫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吴怡垚
    • 摘要: 中华文化绚丽夺目,其中先秦儒家礼乐思想是中华文化中不容忽视的宝贵财富。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关乎社稷,其内在核心在于德治,是我国古代人文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乐育人的音乐思想侧重于个体之德,强调通过音乐的化育得以修身自省;“人文化成”的礼乐教化思想,则蕴含了古代文人兼济天下的胸怀,亦是人类文明共同追求的价值导向。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跨文化传播须以其文化本质为根基,通过多种传播形式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对全世界人类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王颖晓
    • 摘要: 古代中医医德思想是以先秦儒家仁学思想为核心的价值系统。在先秦儒家仁学“仁者爱人”“以生为德”“克己复礼”等思想的涵养和规约下,古代中医学逐步形成了“济世活人”的医德理想、“生命至重”的医德目标、“推己及人”的待患情感。以古鉴今,通过榜样教育培养医务人员“救人济世”的职业情感;利用隐性教育引导医患双方敬佑生命,进而营造医患互相尊重的社会氛围和借助载体教育以倡导推己及人的医患交流等路径,将古代中医医德思想的精髓融摄于当代医德建设,以冀克服当今医学发展中的生命被技术化、医疗服务被物化的医德失范问题,让当代医德思想符合当今医学发展需求,让医学发展回归仁学,促进医学健康发展。
    • 陈海梅
    • 摘要: 人性论是儒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对人性论均作了专门探讨。孟子的人性论通常被看作性善论,而荀子的人性论通常被总结为性恶论,乍看孟荀的人性论观点好像两相对立,但若细究起来,他们的人性论观点其实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具有“殊途同归,一致百虑”的特点。一、孟荀人性论的相异之处1.孟荀对人性的界定不同孟子主要是从道德属性上规定人性的。
    • 张晓庆
    • 摘要: 先秦儒家以安顿伦理秩序为价值旨归,以教人做人为核心内容。在以做人道德标准为载体的理想秩序设计中,先秦儒家充分考量了现实政治生活与理想道德价值的融通特质,个体道德境界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在契合,力图实现其伦理秩序的深层人文建构,彰显了其道德人格思想的教化意蕴。具体而言,先秦儒家道德人格思想不仅指向个体自我道德品质的完善,更指向群体道德价值认同,究其教化展开根据,主要源于主体维度的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客体维度的同类感通的心理机制以及现实维度的融入生活的实践特质,它通过以身作则的示范功能发挥、约之以礼的行为规范养成、和之以乐的精神秩序构建等方式开展教化。在新时代,深入探究先秦儒家道德人格思想的教化意蕴,撷取其思想精华,经过重新阐释与转化发展,对于培育新时代健康人格,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乃至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 施克灿; 辜慧敏
    • 摘要: 在先秦儒家语境中,师生伦理关系是在教学活动中互动的双方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责任与义务要求,父子伦理关系则是在婚姻制的基础上父亲和儿子之间的道德规范。师生与父子伦理关系的异同可以从伦理关系的表现层面和特点进行分析。在形而上、理和事三个逐级向下展开的表现层面上,师生与父子伦理关系的差异越来越大,但最终皆归于同质的形而上层面。在伦理关系的特点上进行比较发现,父子与师生伦理关系的基础虽然都是内于人源于天的情感,但是前者依于血缘,后者依于德性而存在。二者的伦理关系有着倾向与双向、稳定与变动等差异明显的特征,在比较二者同异的基础上分析是否有利于实现重建圣王之治的理想。
    • 闫帮仁
    • 摘要: 先秦儒家美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美育目的上,强调以美化人,以“成人、成己”为导向,注重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人格;在美育功能上,注重以美育人,通过诗、乐等文学艺术的愉心愉志、潜移默化之功能,促进道德修养;在美育原则上,强调以善引美,注重内在修养与外在形态相得益彰的君子人格美;在美育手段上,强调以美引德,把诗、乐等艺术教育作为人性涵养和道德引领的重要手段。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这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培育浓厚的人文关怀、高尚的精神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积极进取的责任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 王欣; 李志明
    • 摘要: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域下考察先秦儒家与马克思思想体系,比较分析两者的特点,对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先秦儒家与马克思均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前者基于我国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侧重于人对自然的顺应,道德色彩浓厚;后者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侧重于人自身价值的实现,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先秦儒家“天人合一”“中和”“尚俭节用”等思想与马克思视“人与自然之关系”为“人与人之关系”的思想,均被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所继承。此外,这两种生态思想还蕴含丰富的美学、伦理学内容,这或可为我们进一步沟通生态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