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批判

文化批判

文化批判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1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3831篇;相关期刊650种,包括北方论丛、东岳论丛、求是学刊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第13届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首届长三角影视传媒研究生学术论坛等;文化批判的相关文献由1041位作者贡献,包括卢文忠、丁帆、李宗桂等。

文化批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1 占比:22.09%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3831 占比:77.57%

总计:4939篇

文化批判—发文趋势图

文化批判

-研究学者

  • 卢文忠
  • 丁帆
  • 李宗桂
  • 何满子
  • 孔范今
  • 任慧群
  • 卢妙清
  • 罗泽荣
  • 胡慧翼
  • 蔡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守湖
    • 摘要: 韩裔德籍哲学家韩炳哲将当下高度数字化的社会称为“透明社会”,其著作《透明社会》《倦怠社会》从文化批判的立场出发,对数字技术给人和社会带来的系统性改变进行反思。韩炳哲认为,透明社会的动力机制既来自数字技术的强制,更来自人们自我展示的热情。社会整体对透明的无比认可和全力追求必然导致人类主体的异化,“视觉暴力”状态下个体精神所遭遇的焦虑,或可从自觉的“倦怠”中获得解脱。
    • 王柳
    • 摘要: 作为河南作家的杰出代表,李佩甫的文字中总是流淌着一股带有历史底蕴的浑厚和贴近乡土的朴实。李佩甫是河南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平原三部曲”(《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构建了一个阔达的豫中平原世界,描绘了一幅包括乡村各类人各种冲突的平原世界全景图。“平原三部曲”既表达了对平原文化因循守旧、板滞闭塞的批判,同时也缠绕着作者对故乡、对乡土、对乡民的深刻眷恋。
    • 王春林
    • 摘要: 当下文学创作中有将关注视野集中在饮食和厨艺的现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蒋韵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北方厨房》、中篇小说《我们的娜塔莎》和王安忆的《一把刀,千个字》。《北方厨房》具有某种编年史性质,借助对奶奶、母亲以及蒋韵自己主厨的三个时期的食物书写,凸显出食物与时代之间的内在关联;《我们的娜塔莎》中,食物是联系小说中几个人物的重要纽带,借此,作家完成了对历史和精神的双重思考和追问;《一把刀,千个字》中对物质基础细针密线式的坚实建构,突出地体现在对男主人公那超乎群伦的顶级厨艺的精细描写上,借助食物书写,王安忆不动声色地完成了文化批判与历史反思。
    • 徐锦辉
    • 摘要: 自从摄影作为一种现代审美范式以来,人类的现代生活已经从传统绘画为主的“光晕”语境中,走向了以媒介视觉为主的现代性“惊颤体验”境遇。视觉文化的审美话语所揭示的正是现代文化的革命性转向,目前已成为当今文化研究的主题之一。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语言转向”“图像革命”“视觉转向”的理论维度出发,辨析视觉文化理论的生成谱系以及审美向度,并结合本雅明关于视觉文化的现代性论述,以此寻找其审美路径。本文主要以视觉话语的构造形态来书写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经验意涵,并试图在视觉话语的审美空间中分析本雅明的视觉文化理论的寄喻结构与阐释阀限,从而明确视觉文化理论的批判向度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 康雅琼
    • 摘要: 在全球信息化、智能化高速发展的当下,拉康的欲望理论为我们研究隐藏在资本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而他对弗洛伊德欲望理论当中一些核心概念的吸收和批判也是其自身理论发展的重要动因。拉康创造性地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对主体性哲学消解之上,通过分析语言和文化对欲望的作用,超越了弗洛伊德有关无意识、超我、自恋等概念体系,在此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他自身欲望理论的转向,也完成了对精神分析的欲望理论的一次重构。基于此,拉康对主体及其真实状况的讨论为新的主体理论提供了内在伦理价值,也对当下我们所面临的文化批判、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的临床治疗等问题提供了借鉴意义。
    • 杨嵘均; 顾佳圆
    • 摘要: 当前,网络符号消费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消费与社会心理现象,其背后所体现的则是文化哲学的深蕴。在文化哲学的层面上通过运用符号价值论、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景观社会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等思想对当前消费问题进行文化反思,网络空间符号消费现象背后所体现的社会心理与行为逻辑得以揭示。网络符号消费的社会心理,实质上是大众集体形成的炫耀程式、个性品位彰显与身份阶层追求的认同式无意识;其行为逻辑则是资本通过幻象引导和建构的大众消费观,在网络环境与符号价值操控的限定性关系中产生的资本逻辑。当前,人们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遭遇了“符号化自我”的异化处境。如果消费者个体想要重获自身的主体性,就必须自觉抵制求异、从众、攀比的强迫性消费心理,基于求实心理进行网络符号消费,并以此超越由资本驱动的符号拜物教的行为逻辑。
    • 张颍楠
    • 摘要: 20世纪初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取得了胜利,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启发,卢卡奇、葛兰西以及柯尔施反思在第二国际“经济决定论”阐释模式下招致抹杀的阶级意识和意志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作用,对这一领域关注的变化开启了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的文化转向.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路径的转变基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着特殊的社会历史境遇,抓住了西方社会演进过程中的新特点,存在合理性的一面;但并未触及资本主义的本质,未涉及资本主义中关于私有制生产的内在矛盾,具有不彻底性,无法从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根源解决异化带来的文化困境.
    • 王锐
    • 摘要: 美国的文化左派肇兴于20世纪60年代,虽然它对当时美国内外政策的抨击的确有一些正面意义,但它的负面影响在今天更值得引起重视.它认为当时的美国由于统治阶级力量过于强大,基本很难进行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因此把中心放到文化批判上,而这种批判很大程度上也只是簇拥者基于自我感觉而形成的对社会的不满而已.同时,由于认为工人阶级已经蜕化为统治集团的同路人,文化左派的精神导师马尔库塞将革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学生与知识分子身上,赋予其极高的政治与文化特权.文化左派流行于美国大学,造成身份政治大行其道,将群众置于右翼保守主义势力之下,带来政治与文化认同困境.对中国而言,源自美国文化左派的各种解构理论,旨在解构中国历史、中国革命,需要引起警戒.
    • 李向阳
    • 摘要: 《终身大事》并非《娜拉》的翻版,它的创作,以"易卜生主义"为思想指针,重点择取其中的家庭、宗教、道德三个维度,形成作品在文化层面的"三大批判";结构上,以《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所介绍的"三一律"和"悲剧的观念"为谋篇布局的向导,但并没能运用《娜拉》式的"追溯"和"讨论"的手法;情节上,发展了长篇小说《真如岛》第二回的故事雏形,并结合五四时期女性解放的时代主题在写法上有所调整。综而言之,《终身大事》对《娜拉》的移借,只是一个响亮的结尾。在以翻译剧为参照构建中国话剧文体的历程中,胡适此剧实现了"洋为中用"基础上的创新性转化。
    • 匡存玖
    • 摘要: 赫勒后期采取"反宏大叙事的宏大叙事"和"有限的多元主义"视角考察后现代文化世界多元存在状况,深刻揭示了后现代文化旨趣的无理性、流动性、短暂性、偶然性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以及后现代文化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有限性"中追求"无限性"等悖论性现象,区别于一般后现代去中心、解构意义、价值平面化的纯解构主义解读,创造性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范式,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视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