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605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18篇、会议论文82篇、专利文献59541篇;相关期刊1090种,包括东南传播、新闻研究导刊、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63种,包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等;视觉文化的相关文献由249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舒予、周宪、徐巍等。

视觉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18 占比:4.05%

会议论文>

论文:82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59541 占比:95.82%

总计:62141篇

视觉文化—发文趋势图

视觉文化

-研究学者

  • 张舒予
  • 周宪
  • 徐巍
  • 王念春
  • 赵阳
  • 张兴华
  • 肖伟胜
  • 张浩
  • 曾军
  • 赵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江萌
    • 摘要: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影视艺术必然会进入视觉文化机械复制狂飙突进的时代,在更深层次地解构文化的唯一性与经典性的同时,亦解构了文化艺术的精英属性。那么,融媒体环境下影视艺术发展会不会与传统美育观念隔离,视觉文化机械复制狂飙突进的发展会带来影视艺术美育观念怎样的改变,这些改变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本文力求就这些问题展开认真细致的分析。
    • 王诗雅
    • 摘要: 作为一种文化思潮,消费主义诞生于上世纪的西方世界,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它宣扬消费至上,注重物质享受,旨在通过消费来满足感官体验,并将此作为生活中的重要追求。这种消费观为商品推销带来了动力,在今天这个视觉文化的时代,消费主义在新媒体传播中产生了更加丰富的形式,比如短视频、网红带货等。还有一些网络平台自己花钱制作网剧和综艺等。消费主义并非仅仅为了满足特定需求而展开消费,而是借助大众传媒,采取符号、影像以及多种技巧展示商品,引导消费者产生购物欲望。而把握这种视觉现象的产生缘由,便于理解消费主义的兴起和早已形成的审美规律。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健康发展。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消费主义语境下的“网红带货”视觉现象进行了思考,并对其中所体现出的消费主义现象进行了简要分析。
    • 刘丰
    • 摘要: 数字插画是科技发展的时代产物、数字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并被逐渐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视觉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培养全面的数字插画创作人才成为重点。该文作者提出了革新数字插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有效策略。
    • 季中扬
    • 摘要: 与本质主义的民族身份意识不同,文化认同可以是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始终包容着多样化的地域文化认同与诸民族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离不开对“过去”及其“记忆”的不断重构。形象作为表征,不仅可以激活人们的情感与观念,还可以把一种想象的一致性强加给分散和破碎的经验。民族民间的视觉文化遗产直接模塑了人们的视觉经验与视觉记忆,对于建立、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特殊意义。民族视觉文化的“非遗”保护与基于“非遗”的文化创意是重构“过去”,对外重塑中华民族文化形象,对内强化认同感的重要文化实践。
    • 成越洋
    • 摘要: 当代文化不但体现出高度视觉化的特征,而且是一种普遍视觉化,这就意味着视觉化对非视觉化领域广泛而深层的殖民。语言的视像化即这种殖民的体现。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受视觉文化的影响,语言的语义、表达、外形的运用呈现出鲜明的视像化特征,表现为语辞运用偏重形象描述、副言语营造声音场景、文字的图像化呈现等一系列表征。文章分析视觉文化视域下的影像充斥、场景沉浸、视觉接受习惯对语言视像化的必然影响,进一步反思了语言视像化带来的通俗感性、易于激发情感的优势以及意蕴缺失、理性不足的危机。
    • 李正庚; 龙婵婵
    • 摘要: 汉字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系统,本身具有图像性。当汉字作为视觉图像时,石刻文字书写媒介也就具有了视觉景观属性。中国书法以汉字为书写对象,书法“书像”所表达的意义超过了“字像”,具有了产生形象的能力。从视觉文化看,《大唐中兴颂》能成为一种文化景观,是《大唐中兴颂》文本、书法、石刻互动建构而成,石刻景观中书法“书像”营造了颜真卿人物形象,将《大唐中兴颂》石刻建构为唐宋以后文人雅士寄情怀古的文化景观空间。在当代,《大唐中兴颂》石刻景观呈现的颜真卿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人物形象,在引发和建构当代观者文化与审美心理认同、凝聚赖以共享和寄托的民族语言和精神空间方面,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当代艺术具备生成性和跨文化的融合特质。作为沉淀当下艺术观念、映射新时代社会现实和创作者心绪、以日常现成品挑战图式范例的艺术形式,其与大众视觉文化之间有着简单又复杂的悖论式联系。一方面,当代艺术的呈现形式愈发日常化、通俗化,仿佛艺术家们随时随地即可展开创作,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当代艺术的创作队伍。
    • 彭毛当周
    • 摘要: 当下,社会文化的生产与消费越来越以视觉为中心。在视觉文化的大背景下,电视节目不断在艺术品质上做出让步。而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等节目的成功,为电视节目艺术性重建带来新的思路。电视节目要积极融合现代技术和艺术形态,在有前瞻性的美学观念引导下不断突破创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借助现代技术赋能视听表达,融合多元且丰富的艺术叙事方式,扎实提升影视艺术技巧,加强社会正向价值引导,促进电视文艺生态长远发展。
    • 耿兰兰; 刘树允; 邓雅轩
    • 摘要: 从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与山水有关的图像形态和元素在魏晋以前的画作中就已广泛存在。山、石、树木、车马、屋宇、云气、水等山水图像以不同的形式大量出现于画像石、画像砖、壁画以及工艺品和生活器皿中。它们从外在的造型图式语言到内在的观念内涵都与山水画之间有着联系。自魏晋以后至今,山水语言及图像形态变得更加多样化。当代山水画家贾又福,以“以石观化”的态度对待山水艺术——“让山川代我而言”。他以旋涡式、倾斜式、水平垂直式、折线式和重山复水式等图像形态进行山水画创作。贾又福极具抽象形态的符号意味,是对传统山水图像的突破,亦是时代精神和文化观念的完美体现。
    • 周念
    • 摘要: 视觉素养是视觉文化时代下的大众基本素养,视觉识读能力的高低对人们生活、学习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对“美”的“解蔽”,不仅需要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更需要拥有“敏感”的心灵。视觉文化时代,中学生每天面对着繁杂多样的视觉资讯,需要具有视觉识读能力才能正确处理这些视觉信息,对视觉信息进行有效判断、筛选。训练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深入培养学生的视觉识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基于对视觉读图能力的概述,进一步分析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视觉识读能力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以促进中学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