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广东省第七届摄影理论研讨会
广东省第七届摄影理论研讨会

广东省第七届摄影理论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2-06-26

主办单位:广东省摄影家协会

会议文集:广东省第七届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广东摄协在创品牌活动的道路上,依靠主管部门,发挥社会力量,整合资源长处,不遗余力,不折不扣。目前,“摄影大篷车下基层”活动不断丰富内涵;摄影函授教育在探索中勇往直前;“伯奇杯”随着“中国”牌的不断推进,将愈见其广泛的影响力。为此,广东摄协“摄影大篷车下基层”文化惠民品牌活动、摄影函授教育品牌活动以及“伯奇杯”创意摄影大展展赛品牌活动正组成活动“三重奏”,和谐奏响,深入人心。
  • 摘要:摄影史不是摄影史实的集纳,而是对于摄影事实逻辑性的通盘思考,是对于摄影艺术的宏观批评,是在客观叙述摄影发展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探讨摄影艺术发展的规律和评价体系。由《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史(1949-1989》到(摄影中国》经历了近十年,对于《当史》不乏不同见解,但由于非常态的缘由而“失语”,而(摄影中国》却由于囊括了众多拥有话语权的名家的参与,反而造成“无语”,这就大大影响传播效果,未免令人惋惜。
  • 摘要:2011年“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正可谓恰逢其时,“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获奖的作品,并没有完全脱离具象,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具象的因素,大多作为了创意的变量基础。创意摄影的具象因素是表现的再现,它们先于作品而存在,并被当作某种预先构想的实施手段。阅读这些作品,不能把再现理解为仅仅关乎它们自身,它们更需要在应该出现的图像语境中被充分理解,在这种语境中,再现饱含着表现的功能,这就是“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给予的深刻启示。
  • 摘要:新锐摄影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新锐摄影是文化交融和传承中的产物:新锐摄影是摄影突破传统谋求创新的结果;新锐摄影是广大摄影文化消费者的一种新期待.对他们的产生和出现应有一种平常的心态和包容的大度,因为新锐的出现为文化增添了新鲜空气和活力.
  • 摘要:马乔的摄影快门开启于1950年,其摄影生涯跨越近60个春秋。马乔的摄影,混合两种风格类型,即工作任务式的记录和政治图解式的拍摄。从马乔拍摄的照片表面,看不出与同时期其他拍摄者照片的明显差别,毕竟在同一强大的政治意识形态规训下的拍摄,强调的是趋同而非个性。在马乔混合多种倾向的政治拍摄与个人拍摄中,政治图解剧照化的拍摄和“失手废片”中的纪实最有意思,最饱含“述史”分量,其中的些许虚假和荒诞,人生的做戏感和做戏的人生感,无不一一渗出“史”的寓言感来。他的摄影,产自当年的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必将回归于整个社会记忆当中,作为记忆信物,对介入当时的社会研究,不失为颇有特色的切入点。
  • 摘要:"非主流"人群的文化符号是当下国内流行于90后的一种网络亚文化,"非主流"图像则是亚文化的重要表现.这一图像文化的盛行依托于数码摄像设备、互联网技术的大众普及和众多视觉文化对大众的影响. "非主流"图像的创作理念,以"造像"结构方式颠覆了以记录、见证客观现实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纪实摄影理念,成为一种为自己书写历史的主观纪实摄影.
  • 摘要:摄影艺术的表现对象极为广泛,它能够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摄取有意义的题材,给人们带来愉悦、思考、启迪和教益.对从事摄影艺术创作的摄影者来说,不仅在潜移默化之中能练就眼勤、手勤、脑勤的基本功,而且在思想素养、艺术修养、审美涵养等方面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摄影实践活动会产生一种精神力量,而且贯穿于摄影人的整个人生经历和生命历程.因此,作为摄影人,一方面要登高而致远,通过切身的摄影实践,不断丰富阅力,用整个的身心去欣赏祖国山河的壮美,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通过手中的镜头,运用摄影语言去歌唱自然和师法自然,去提炼和浓缩美丽瞬间。而摄影的整个过程以及追求的过程,也正是摄影人心灵和身体享受的一个愉悦的过程。
  • 摘要:摄影的本体问题就是要回答“摄影是什么”,事实已经说明仅仅在审美领域寻求摄影的规定性是视域不够广阔的,因为“美”这样一个概念并不能包容摄影的外延, 摄影使在图像与视觉领域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摄影技术将符合视觉水平的高质量图像推向了文化舞台的前排。笔者认为,初学摄影的人所具有的最宝贵的长处是热情,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好奇心和一种近乎孩子般的探索事物的欲望。
  • 摘要:中国摄影批评与其他领域的理论批评相比,至少落后了十年,比西方落后几十年甚至百年.由于话语权的丢失,批评家在摄影家面前的说服力也日渐苍白.纪实摄影的"异化"和演变,对于把纪实摄影改造并融合为"主观纪实摄影"、 "观念摄影"、 "人文摄影"的呼声似乎越来越高.中国摄影理论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培养理论上的自立、自觉意识,使中国的摄影理论研究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早日进入到一个自觉的时代.
  • 摘要:以历史为鉴,在新媒体时代的时间向度上,就摄影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做出分析与预言,假设性地提出在一个公民社会里,运用精神独立与理性质疑的方法并重,建构一个权力与权利和谐有序,以达到公民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理想.
  • 摘要:今天的摄影发展到如此地步,不能不为照相科技发展的迅速而拍手称快,这就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铁证。但是,很多热爱摄影的人,要更进一步地提高摄影水平,还必须做到如下几点:多读片,丰富自己;会鉴别,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多实践,让作品创出自己的风格。 在当今,摄影趋于普及,但摄影技术却并没普及,故作为专业或半专业的摄影人来说,提高自己的摄影技艺是十分必要的。
  • 摘要:邹伯奇发明湿法玻片摄影术,有创新性的研究概括如下:他以中国炼丹术的银铅汞齐合金加硝酸作感光剂的研究;邹伯奇使用水溶性木槵胶作为感光剂的载体的研究;在水溶性木槵胶中加入非银盐感光剂以提高感光度的研究;利用鸡蛋清加入相应药物以降低感光度以应用在阳板作为黏胶层的研究;他应用银盐作为主要感光剂又加入非银盐感光剂来加以应用的研究,并应用在他发明的摄影术中取得成功。这些研究丰富充实了中国摄影术发明史的内涵,也拓展和丰富了世界早期摄影术发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邹伯奇发明了有中国特色的摄影术,充分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思维所展示的发明创新才能。邹伯奇以会通中西,不断创新的科研实践,对“海纳百川,不断创新”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了很好的诊释。
  • 摘要:每个人都有他的心智模式。只有当拍摄对象符合他的心智模式,即他的心智模式能投射到拍摄对象上时,他才会按下快门。摄影者的拍摄听从心智模式的驱驶,跟着心智模式走。影像的不同是由于心智模式的不同。心智模式的丰富、拓展、重构离不开学习,更离不开感悟与整合。虽然心智模式可以丰富、完善、提升,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摄影人带着自己的心智模式去现实中寻找,并在寻找中找回自己认识自己。
  • 摘要:邹伯奇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命名为“公元”的感光材料生产厂,开创了中华民族感光材料工业的新纪元。同样,也是使浓厚的潮汕文化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科学氛围。“公元”的兴衰,承载着我国照相感光材料工业发展与转型的重任,也记录着摄影技术的变革和发展历史进程。在改革开放后,感光材料由黑白向彩色的转型,但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意料,公元等公司均以失败而告终。短短6年间,黑白市场的一泻千里使国内外同行业出现同步萎缩,汕头“公元”,这只曾经的中国感光行业“领头羊”早已名不副实。二代身份证的出现,加速“公元”传统黑白胶片的消亡。
  • 摘要:个人以为“潮汕民俗摄影”,是以潮汕地区民俗事象为题材的一种纪实性摄影,它对把潮汕推向世界,让世人了解潮汕,都将起到“积极”作用,而“潮汕民俗摄影”,也必然是中国民俗摄影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潮汕民俗摄影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民俗摄影,这是一门刚刚兴起的新型摄影门类。潮汕民俗摄影人必须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并在这个基础上深挖内容意义,应该表现出潮汕民俗的特点、特色,民俗摄影属于纪实摄影范畴,强调对任何民俗活动的前期准备,高潮及结尾,有始有终地整体的纪实过程。作为潮汕民俗摄影人,必须不怕困难,克服困难,敢花大力气,并坚持不懈,才能拍摄出无愧于时代与美的作品来。
  • 摘要:邹伯奇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自拍照自题赞像诗的人,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摄影评论方式,这种极具现代性的视觉认知现象,更成为世界摄影史和摄影理论史上不可多得的研究对象。是这样一个出“治经”之门、行“格致”之路的人,书写了中国摄影术和摄影理论的开篇之章,邹伯奇的自拍是实现将本体对象化的过程,而为自拍照题赞像诗,则是一种反向的、试图将这个对象再度回归本体的尝试。作者本人的本我与画像或照片中的对象“本我”是不一样的。摄影进入中国后,植根于本土深厚文化的摄影观念也随之诞生。研究邹伯奇自拍照赞像诗承载的深厚文化及其带来的视觉认知现代性现象的意义,或在于此。
  • 摘要:摄影是一面镜子,照进现实,照出灵艺.摄影是一种视觉生命的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以相机镜头遵循摄影的视觉语言和语法,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记录社会、自然与艺术的多元形态,从个体的视点出发,以镜头的观看定格"决定性瞬间",终以媒介的形式呈现世界的影像. "决定性瞬间"是摄影的语法形式,是人的思想、心灵、情感与客观世界产生共鸣的瞬间记录,它存在于各种摄影形态之中.
  • 摘要:东莞市群众摄影创作活动在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取得了引人注目成绩的同时亦引起了各种争议,调查显示东莞的经济的确殷实富足,随着东莞经济的发展,东莞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也越来越多,东莞群众摄影活动之所以能够取得骄人的成绩并且持续蓬勃发展,究其文化层面的原因和其独特的特点主要有:群众摄影的大众化及其活动的广泛性、摄影功能的社会化是东莞群众摄影的生命力、摄影骨干的培训和社团基础建设是东莞群众摄影活动的基本保证、现代摄影的魅力与古老莞香文化的醇厚是造就东莞摄影今天辉煌的源泉。 群众摄影在东莞的蓬勃开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人数众多、活动丰富、形式独特和成绩显著,如何探索今后发展的走向是摆在东莞摄影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 摘要:罗兰·巴特不愧是一位先知先觉者,他早就察觉到影像趣味性的重要,并对影像趣味性进行研究,他1980年出版的《明室·摄影札记》一书,可以说大部分篇幅都是影像趣味性研究的陈述。要了解影像的趣味性可以从该书中得到丰富的启示,尤其书中“惊奇”与“刺点”两个有关影像趣味性的概念,影像是人的文化产品,影像包含着摄影者的价值观,影像是摄影者的文化体现。影像的根是情欲认同,影像的肉是文化认同,影像的形式是惊奇、震撼、刺点。至于情欲认同的提法是否合理,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这一部分内容还有待以后慢慢印证、修正。
  • 摘要:从现在所处的时代看待父辈的影像,会发觉父辈们的影像大多带有道德意味的“仪式感”。把握父辈们的影像,重要的不是影像的客观“实在性”,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影像现象“存在”的形式,去解读父辈们的时代精神和发展动因,它是现今反思一个合理和合法的人文需求依据。把父辈的影像理解成”哲学”的人的“存在”而加以研究和探讨,是最具魅力和意义的解读方式之一。因为只有形而上的哲学问题,才是塑造摄影者观看的角度与方法,甚至塑造了他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 摘要:文章肯定当前摄影比赛的成功成效,转以犀利笔触直击摄影比赛的弊病及对摄影事业发展繁荣的制约,分析成因,指出摄影比赛存在的种种不规范问题,对应论述在指导思想、组织操作上如何规范程序、规定标准,具体地将现代化管理方法及操作程式试验性介绍到摄影比赛中来,以其边鸣暮鼓,带给朝思,推动摄影比赛进入健康循环.
  • 摘要:探求摄影的当代观念,注重当代摄影的审美内涵形式和哲学思辨能力,仍然是目前摄影创作实践、理论研究在观念上更新的重要课题。对于摄影艺术来讲,由于照相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必然会带来造型语汇的更替和丰富,而造型语汇的更替,正是意味着摄影艺术观念的变化。当代摄影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当今社会变革和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应运而生的,它并不是随意形成的,因此研究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是推动当代摄影向更新阶段发展的重要前提。
  • 摘要:中国当代摄影创作一批有为的中青年摄影家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比较自觉地步入到现实主义创作的轨道上来,并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在现实主义深化和创造性艺术天地里继续探进,这就是中国摄影现状的一个主导方向。强调创作的思索,强调树立新的观念和对新生活的新的开掘,这正是中国现代摄影家们担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所决定的。
  • 摘要:唯美风光摄影,是当下中国摄影理论人的热门话题.在人人拿相机、个个会拍照的今天,唯美风光摄影已成为大众之爱.大家为何喜爱唯美风光摄影,可能是因传统中国文人审美原因,是摄影术的大众化普及的原因,是大众运用影像去阐述对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的表达的需要的原因,是人们期待通过摄影来实现和表达一种文化层面的欲望的原因,是满足中国传统文人文化和新的审美形式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的原因.rn 所以,唯美风光摄影得到了大众的广泛接受和喜爱是难免的,是肯定的.rn 当然,从严格意义来讲,唯美风光摄影不是没有个性特征和风格的,只是摄影家不刻意彰显个性化的审美而已.在一定量的作品积累中,还是可以发现和看到不同风格的风光摄影家作品中的"个人因素".
  • 摘要: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全球化平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扩大了阅读群体,传统的审美在超海量的网上阅读中被搁置和淡忘,一个泛艺术发展和后审美时代出现,人们的审美观念走向生活,走向日常性.
  • 摘要:人的灵感是无限的,人的灵感是认识自然能力的体现,在学习阅读中提高、在实践总结中积累,在大自然中寻找真善美的视觉灵感.
  • 摘要:《深圳音符》作品集是笔者记录深圳近22年的人文题材选集,以“影像视觉思维”来回顾笔者的心相过程。影像视觉记录把动态的思维过程变成静态的艺术瞬间。两者一静一动,是动静的结合体,是思维过程的统一体。因此,思维是产生影像视觉的源泉。回首以前的作品,思维借助于作品,仿佛回到了创造作品的年代。瞬间的思维就已穿越时空,穿越了三维空间,进入作品的思维空间,寻找影像视觉思维,就是寻找影像艺术与视觉思维的关系和规律。因此,影像通过思维产生视觉艺术。今天的影像视觉就是过去人思维的结果,今天的思维,将会成为明天的现实。
  • 摘要:“画画是加法,摄影是减法。”许多时候,人们在谈论这两种最有渊源的视觉艺术时都会说到这样一个讲法。“摄影是减法”这种说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受到器材制约不能轻易言变,只能根据手头的设备进行拍摄制作,使用“减法”也可以说是无可奈何。不过,到了摄影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摄影“与时俱进”,摄影应用“加法”不再是个技术大难题,无论前期拍摄还是后期输出—数码相机与“明室”软件的综合应用,都有技术保障可以弥补或拓展拍摄相机和镜头等现实存在的种种不足与缺陷,从而使得摄影不再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无论摄影如何使用“加法”,摄影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创意是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的本质需要,也是现代摄影发展的必然结果。
  • 摘要:鲍德里亚进入中国学术界也仅短短数年,因为其理论的驳杂和多元,许多论述都是基于形而上学的“玄学”立场,散发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再加上他写作用语的诗化和散文化,更使得驳斥和批判之声远超过认可和理解之声。在内爆、拟像、超真实的学术概念里鲍德里亚提出的理论语言也极为新奇炫目。让·鲍德里亚落地连州国际摄影展,就像一颗重磅炸弹。但是他的后现代传媒观太高深了,一般人理解不了他的理论;特别是他把“摄影者—相机—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反过来看,很有颠覆性。鲍德里亚对于西方世界后现代社会的描述在中国也可以隐约看到其影子。尤其是媒介或消费社会问题在中国越来越突出。
  • 摘要:无论是美国传教士或"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照片,都是历史的生动写照.透过这些照片,可看到活生生的历史,也可看到社会的进步与变化.在研讨"摄影进入中国"这一主题时,可从历史作品的整理中,为梳理广东摄影史添上来自山区的一笔.
  • 摘要:在新传播背景下,影像创作嬗变为全民摄影、全民传播,给摄影事业带来了新的繁荣.然而,在新传播背景下,这种摄影创作只注重审美价值的存在,而轻视了社会价值的注入.为此,在新传播背景下的影像创作,应注重社会价值的升华,努力促进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延伸摄影创作的内涵,不断提升摄影创作水平.
  • 摘要:幽默摄影是摄影的一个新门类,没有准确详细的定义,所以,笔者要将“幽默摄影”名正言顺,给予定论。幽默摄影是从艺术、新闻、纪实摄影综合与结合中产生出来的一个新门类,幽默摄影的定义,理所应当要在有着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摄影门类定义中总结、发掘而来,则能顺理成章。笔者认为,幽默摄影的定义可以归纳为:幽默摄影是用相机将人或者动物有趣、可笑、意味深远的表情与事物有幽默相关的瞬间,定格为图像的表现方法。拍摄目标是以创作立意为前提,以摆拍、抓拍等多种拍摄手法,成就能艺术地表达事物,有理想视觉效果,有较强幽默摄影内容的作品。
  • 摘要: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视、手机、互联网所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网络打造了全球化的共享信息平台,形成了新的传播环境.在这一新的传播环境下,特别是数码技术的普及运用,使摄影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大众学习、生活和休闲、娱乐的"宠物". 网络浏览日趋成为大众的主要阅读方式,摄影的纪实性在新兴的网络虚拟世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摄影作品在新媒体中的广泛运用和传播,摄影的大众化普及,摄影文化的深入人心,更加强化和加速了摄影艺术的大众化进程,催生了摄影艺术审美的通俗化转变.在新传播环境下,文化和艺术的大众化走势带来的摄影通俗化演变已是不可逆转的现实.
  • 摘要:有关视知觉"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理论,是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与新闻摄影依赖于视觉传播的方式相吻合,因此可以借鉴到新闻摄影传播的研究中来.本文着重运用格式塔心理学"整体与部分"的理论分析新闻摄影如何反映新闻事件,探讨该理论在新闻摄影传播中的运用,并对如何运用格式塔观念来策划新闻摄影报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摘要:21世纪新传播环境下社会进入高度发达的影像信息时代,摄影已深入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影像的创造者、传播者、接受者.摄影艺术的普及发展成为提高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并增强了我国整体综合文化软实力.同时,摄影艺术的普及发展促进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觉醒、社会参与意识、创造精神,必将对文化强国建设,以及进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创造有力条件.
  • 摘要:岭南近代商品文化的“融汇中外的创新性”特色深深地影响到近代世界摄影文化通过广东这一重要的商贸通道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人物和事件,成为中国摄影文化发展的重要行程和难忘记忆。广东摄影人在中国摄影史上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率先和第一,近代岭南人在抵抗西方入侵者的同时,也理智和积极地学习对手的先进技术和新思想。有学者对岭南人特有的气度和精神作了经典的归纳,即竞争精神、包容胸怀、创造能力、务实品格、商业头脑和安逸情趣。这些看似缺乏大无畏英雄气概的个性和品质,却是影响和推动中国近代文化融入世界同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广东摄影新的气象和景观不断涌现,无不让人感觉得到广东摄影人秉性谦卑的时尚嗅觉与“敢为人先,不甘人后”秉承先贤而来的自信。注重传承和发展的广东摄影人,仍会以极具谦卑和自信的神采,融汇中外文化的精髓,再度为之创新和引领中国摄影时尚的前沿。
  • 摘要:画意摄影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很有些“中国特色”,当西方的画意摄影或进入“现代主义摄影”,或转向“现代摄影”以后,中国的画意摄影却基本上没有跟着“与时俱进”。“现代摄影”是摄影本体语言的奠基者,纪实摄影是以社会性诉求为目的对摄影本体语言的常规运用,画意摄影以“影像层”里的“修饰性编码”装饰“造型层”的主体,用以传递“表达层”的能指讯息—画境之美。摄影作品不再是摄影的终极形式,而只是人生闻道和内心修炼的一种过程……比西方以“反映”或“表现”的摄影理念更为高级。日本摄影家杉本博司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将东方智慧融入摄影实践的可行性。
  • 摘要:为了理清视角与观察效果的根本不同,本文将有意规避“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专属西方学者逻辑范畴的专用名词,不再对其内涵与外延上的衍生作出任何评价。文中将采用国人最易理解和接受的“西化”与“本土化”字眼,以中国文化特有的视点来进行分析。rn 从文化学习到文化重建,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挣扎,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年轻一代将会主动承担起中国文化构建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起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并以文化主体性的思维来观照当今世界文化的全局,这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主题和要务。
  • 摘要:罗兰·巴特的《明室》一书在视觉文化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明室》从头至尾贯穿两个概念:Studium和Punctum,但在多个版本的翻译中,对于Studium的中文用词比较混乱,有的译本没有把Studium和Punctum翻译成中文,而是采用拉丁文原封不动的方式呈现,即便是2011年3月最新的《明室:摄影札记》译本,把Studium译成"意趣",把Punctum译成"刺点",但与已有的对Studium和Punctum的译文相比,选词、用意仍不完善.通过梳理Studium和Punctum的翻译成果,判别其中的优劣,并对Studium提出"悦面"一词的翻译建议.
  • 摘要:本文将分别论述西方和中国的三个摄影阶段,研究在各个年代,个人摄影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媒介,以及新的个人摄影传播的媒介即可能性。本文试图对第一、第二阶段的个人摄影历史发展形态,从西方到中国的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分析中分别叙述。而个人摄影发展的第三阶段—数码摄影时期,使得中国的摄影发展(不论专业或个人,技术或艺术)与世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在本阶段内笔者将不再将东西方的发展分别论述,而是着重以中国个人摄影发展的案例来论述这个时期的传承与新貌。
  • 摘要:微博的点对面传播方式具有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新媒体技术正在悄悄实现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微博摄影图像的"公民围观"倒逼公共治理转型.微博的出现也使过滤信息的权力机制崩溃,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或多或少的信息错乱和摄影图像失真的情况,使得微博管理比其他网络应用更为困难.如何做到主动、及时、公开对全体网民公开信息,将成为政府所面对的微博应用和管理的难题.
  • 摘要:对于美国艺术家罗伯特·梅普尔索普说,花卉摄影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许多人相反,梅普尔索普既不是被花朵的美丽所诱惑,也不是出于对永恒的妄想,他自己在接受访谈时指出,他并不是因为喜爱花而拍摄花,他恰恰是因为它们的“诡异”才起意拍摄它们。由此,梅普尔索普的花朵呈现出一种自相矛盾的独特面貌,在精湛的技巧和光影把握之下,他的花朵细腻而清晰;但一方面又给人以捉摸不定的暖昧感觉。这种模糊感既是来源于艺术家的心灵,也是来自于那些花朵所承载的复杂的社会含义。梅普尔索普的摄影作品虽然备受争议,却取得了毋庸置疑的商业成功。这成功恐怕要归功于他高超的摄影技巧,外加他采用的非常古典的对称构图。
  •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摄影与城市的关系日益密切,摄影作品成为中国城市景观变迁的有力见证.尤其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城市扩张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正是在这30多年年中,成长于城市的摄影家对于日新月异的城市景观的关切,促使其用相机拍摄下整个变迁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种中国特有的城市镜像,使城市有了自己的呈现方式,同时给城市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视觉证据,给以后研究城市沿革带来了图像依据.rn 从1997年开始,许培武开始了对珠江新城变迁情况的拍摄,一直到2011年,时间竟长达15年.作品凝聚了他的观察与思考,以一个摄影师的镜头记录下了珠江新城脱胎换骨般的大变迁.在对图像进行分析的同时,本文主要以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表征理论"和居伊·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观点为理论支撑,通过对摄影师许培武的系列作品的分析与解读,论述关于曾经存在着的、不同于现在的"珠江新城"的一切."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这个表征说到底就是图像",今天图像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物质性力量,当代视觉文化不再被看作只是"反映"和"沟通"所生活的世界,它也在创造这个世界的一种新的景观世界.
  • 摘要: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是社会纪实摄影和专题摄影的合并项,社会纪实摄影拍人,拍生活中常态的人,社会纪实摄影最大的特点是记录当前,留给未来。魅力在于独立观察和思考,是在孤独之中探索,是享受探索过程,与名利无关,与浮躁无关,介绍了社会纪实专题摄影进行方式,整理和传播的途径,衡量社会纪实专题摄影价值的方法,摄影人都明白,最好的影像是独特的影像,有自己鲜明特点的影像,这就要求摄影人能抛开眼前的热闹,沉下来,静下心,拍摄自己心中对抗时间流逝的影像。
  • 摘要:在进入全媒体读图新时代的今天,以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为核心内容的公安新闻图片在平面媒体和网络上广泛传播.揭露假恶丑,直面天灾人祸的悲剧性公安新闻图片常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祛恶扬善的美感所产生的信息传播力、艺术感染力和影像见证力均不可忽视.本文作者结合自己从事公安新闻纪实摄影33年的实践,在国内首次运用美学和新闻摄影美学的理论对公安新闻图片悲剧美的含义、特性、形态范畴、审美价值和传播意识等方面进行论述,这对公安宣传、公安文化以及公安新闻摄影均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 摘要:根据笔者摄影界多年的经验,摄影艺术只有在批评中才能提高,才能让影友在艺术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才能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和成就。文艺批评必须敢说,是对艺术作品的批评,而不是对艺术家的批评;批评必须会说,是指说者,应尽量从艺术的高度去分析、从理论上去阐述,尽量说得透彻些,使当事人与旁听者均受益;开展文艺批评,没有必要拐弯抹角,完全可以实事求是、实话实说。
  • 摘要:邹伯奇是在极端恶劣的科研条件下,发明了中国第一台照相机,竟能具有降低像差的功能。当世界摄影术还在研究提高拍摄速度以改善拍摄人像的质量时,邹伯奇对成像装置进行了高水平的研究,他得出的成像最明之处在物镜的焦点内这个结论,也为照相机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设计参数,邹伯奇提出改变承接影像平面形状和角度的方法比世界上相近似的摄影测量方法早了近半个世纪,他发明的原理和方法,大大拓展了摄影术的应用范围,对摄影术的发展影响深远。这是邹伯奇对中国和世界摄影术的一个重大贡献,在摄影史上应名留青史。
  • 摘要:在这新世纪的这几年里,中国摄影界确是一片热闹,迎来辉煌。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复兴及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及摄影记者正受到世界重视。新闻摄影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且并非始于今天。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数码影像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加剧了这个变化。在这新世纪之初,中国摄影的发展的趋向,生存环境将是怎样的一种局面,这是每一位摄影人应该关心的问题。故此,有学者认为:这种变化使得新时期和后新时期文化转向了新世纪文化。这种新世纪文化完全超越了新时期对于今天的想象。将艺术长期回避的时尚,功利,大众的流行,商业的媚态都搬入艺术品中去,以一种文化变迁的时段心态对艺术历史及社会现象重新进行审视,并用自身艺术实验的态度进行评判,新一代摄影人必将发扬创新的艺术精神,并对信息时代的数字摄影做出应有的贡献。
  • 摘要:摄影家的观看是为了寻找事物的关联,赋予事物意义的观看。日常的观看、摄影的观看与图片的观看是不同的.摄影人关注他眼前的一切,时时寻找他感兴趣、认为有意义的事物,并把事物转换成影像,而事物一经转换成影像便有了生命、有了意义。影像的观看有三个特征:影像是人造物,带有创造者的信息,观看者相信影像是有意义的;影像的观看是一种对影像意义破译理解的过程,影像的独特结构能引导、提示、暗示观看者走进作品的生命,走进作者的心灵;影像的观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结构是创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是影像言说的语言标准、语言规则。摄影家就是善于利用这种标准言说的人。
  • 摘要:从符号学角度看,无论是纪实性还是创造性,人类都是用符号来记录和表达经验的.以往人们对纪实摄影本体论和真实性的研究,很少从符号学分析入手,忽略了符号学语境下所潜藏着的价值.本文依据符号的直觉性、二重性、情感性和主观性,对纪实摄影视觉图像符号的真实性进行研究和探讨.
  • 摘要:城市摄影的精髓,核心的人本价值就在于:把你手中的相机尽快对准你“熟视无睹”的城市生活真实。摄影人心中有“城”便有诚,而心中无“城”便无诚。所谓“眼中见则心中见”的真义就在这城诚相融之中了,它与相机本体毫无相干。相机也一样,只有给予无生命的相机以生命,你眼中所见进入相机所见才会有心灵所见的真实的生命灵性。
  • 摘要:摄影已经成为一种人们易学易求、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并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个领域。在了解和探讨摄影与人眼视觉关系的时候,不但要看到它们同是为人类提供图像的共同点,还要看到眼中世界、镜中世界、脑中世界的差异性。摄影造像技术,各种特殊镜头和拍摄技巧,不但可以重现自然世界,也为改造镜中世界、显现脑中世界提供了新的条件。
  • 摘要:后商业影像系指数字影像革命对传统商业摄影扬弃后的全新模式,随着数字革命、互联网的出现,信息似爆炸般作时空传播,电子商务和数字影像平台一经出现即对传统市场概念产生冲击,于是商业摄影师有向知识型转移的必要。商业影像多元化、视频多媒体、智能虚拟影像(CGI)、三维影像等或许给留出充裕调整空间。商业影像从业人员应该有调整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市场还是有空间的,否则,与发展规律不相吻合。
  • 摘要:新媒体是一个纷繁、复杂而多变的混沌世界,摄影和摄影人正是在这样一个非稳定环境下求得稳定发展.博客和微博的出现打破了原有传统图像的单向传播格局,摄影人从摄影网站迁徙到了博客、微博和轻博,乃是在新媒体混沌下图像话语权的博弈的一种表现.博客和微博不仅让每个摄影人获得公共话语权的可能,而且还能让媒介、公众和网友三方在博弈中从各自追求的根本目标中得益.
  • 摘要:邹伯奇在《格术补》中更改遮光玻璃的颜色,说明他在色散对银盐的影响这个问题上作过专题的研究。研究到这个程度,说明他在1844年已经取得研究摄影术的成功。单凭色散对银盐的影响的研究和摄影之器的说明,就说他发明了摄影术,说服力还不够,邹伯奇的《小照自述》就是最好的证据。《小照自述》既写出发明“湿法玻片摄影术”成功的喜悦,间接写出制造出高倍数的望远镜和观察恒星天体的成就,也道出科研的艰辛和付出的代价。
  • 摘要:城市摄影的纪实成分,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性和历史责任感,城市摄影的不设防,是呼唤摄影人的心灵障区不被设防,这也正是当下现代后时期中国摄影人重要的生命变革价值。将城市文化与摄影艺术紧密结合,向中外社会推出锦官城文化是前所未有的。它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对于改造中国平民文化,进而促进文化与经济同步,十分值得推崇。
  • 摘要:城市的稳固和完善,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象征,也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稳定、繁荣和丰厚的标志。城市摄影应分为两大类:都市摄影和城镇摄影。城市摄影更能客观而准确地“传达中国正在发生与曾经发生的事情”。也正如顾铮讲到的:“用影像去看中国社会变动”。真实通过影像带给人们在视觉上的况味及碰撞出来的感觉,它不是疑惑也不是困顿,而是一种与生命抗争的生命活力的显现。只有真实记录中国现在社会最剧烈变动的现实,摄影人的镜头才能表现出活脱脱的生动的城市现实。
  • 摘要:在时代与社会生活不断流变的进程中,人们所把握的摄影已具备了更加深层的价值。这深层的涵盖性包括着摄影的审美积淀层、艺术表现层、生活观照层、社会审视层和哲理思辨层这样五个方面的本体意义在。摄影视觉创造的世界,无疑是非常广阔、宽厚的。摄影家没有任何理由把镜头缩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摄影家要不断地由浅入深,把自己的镜头拓展得更具光彩。
  • 摘要:"糖水片"群众喜闻乐见,专家指指戳戳,影友不知所措.这也算得上是摄影圈子中的一件怪事、趣事、幽默事.这其中大众对专家的观点是否有误解、有误会,从摄影的学术探讨和摄影的生态环境来说,无论是从摄影的本体语言和文化的当下语境来说,还是从摄影的文化发展和摄影的社会需求来说,没理由不给"糖水片"一定的空间.
  • 摘要:旅游摄影,几乎是现代人们出行的必有活动.它的出现和普及与现代科技发展相关,与人们对文化的体验和欣赏欲求有关,与中国人传统的文人审美传统有关.在引导摄影家的创作方向时,也应给大众和普通爱好者一片空间,文化的选择是人们的客观需要决定的.应尊重他们的自觉选择.
  • 摘要:近年来,摄影的拍法越来越丰富,流派风格也是越来越多,但对作为起步较早的创意摄影大家的关注却开始偏少了,特别是将其单独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可以说"伯奇杯"赛的活动给了一个机会.笔者作为最基层的摄影实践者,想为此思考一些问题,企图从"术"的低层面,找到点与大家分享和共赏的东西.创意摄影要出好作品,先期必须借助文学的思考和提炼来孕育摄影作品的构思,并在观念、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寻新求异,以耳目一新和出其不意的表达才可能创作出上乘的作品来.
  • 摘要:当经常看到充满善念的优美图像时,得到的是精神饱满,身心愉快,身体和谐。当读到不善的信息影像时,心灵就会受到污染,行为就会偏离道德规范。所以,创作善念的视觉影像是摄影人的神圣职责。摄影创作的根本是“依于仁,游于艺”,在摄影创作时要学习水的柔弱,学习水的可塑性,学习水的谦虚。摄影艺术遵循善念的自然法则,是摄影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作品生命力的唯一标准。善念的影像将源源不断地释放真善美的能量,像水的德行一样,滋润自然万物,也滋润着大家的心灵。
  • 摘要:伯奇不仅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照相机,并在我国完成了照相术。达盖尔摄影术发明不久,摄影就伴随着鸦片战争的战舰来到中国。对于邹伯奇的中国照相术,一直以来都不被广泛传扬,造成没有多少人知晓状况,不能不令人感到可悲而烯嘘痛惜的是,尽管邹伯奇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但其作品居然没有得到几多赏识被政府机构或者乡绅族贾收藏,广东要实现从摄影大省到摄影强省的华丽变身,隆重推出邹伯奇,确立其中国摄影之父的地位,无疑是提升广东摄影影响力的好策略。
  • 摘要:在草根摄影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 "拍什么、怎么拍、为什么拍"这一问题,成了草根们的困惑.要破解草根们的困惑,必须多角度、多渠道向草根们倡导本土创作,这,不仅能为草根们释疑解惑,还体现了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有利于扩大中国摄影的参与度.积极探讨摄影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的草根摄影,以及正确引导草根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开展摄影活动,才能科学促进中国摄影事业的长远发展.
  • 摘要:别具特色的纪实摄影,并没有概念上的"硬伤",它更适合摄影基础薄弱、摄影群体不多的基层特别是农村,当今经济社会的变革也更需要纪实摄影来记录.纪实摄影与本土创作是全民摄影新形势下的新思路.纪实摄影与本土创作只有紧密融合,才能更好地开展本土创作,才能使纪实摄影有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 摘要:南海即成为中国摄影的发祥之地,它与西方摄影技术相结合,从南方往北方、从沿海往内地持续地扩散和发展,为中国摄影技术的提高和摄影队伍的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南海,在中国摄影的历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南海摄影从兴起、变革,又到繁荣,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南海是中国摄影先驱邹伯奇的故乡,前人开辟引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十多年的实践经验鼓舞着摄影人,时代的号角在召唤。
  • 摘要:提高摄影记者自身综合素质,就是强化职业生存发展能力。实践得知:要用新闻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新鲜题材画面打动编辑;熟练地运用新闻摄影规则所允许的,又不影响新闻事实性的技巧构图适应版面需求;充分灵活调动造型、角度等要素;形成系统创新手法;瞬间定格的好图片,成就图片画面魅力的趣味性、知识性、可读性,是摄影记者生存发展的新硬道理。现代报业的内部竞争,形成了生存的大小环境,摄影记者只有自觉完善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向职业化、高精尖发展,才不会被淘汰。另外,团结、务实、进取的摄影记者群体,也是生存空间与环境的一个因素。
  • 摘要:摄影的多元发展,使指导和评价摄影创作的金科玉律——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地位开始动摇,并可能成为"老皇历"和过时的"老生常谈".当下,摄影的多元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摄影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实践也为众多摄影人的实践活动发挥了作用,也不断有学者从不同角度认识到决定性瞬间的局限性,对决定性瞬间理论的重新思考,在摄影记者和摄影家的现实实践中,灵活截取事物或事件的相关瞬间或组合相关系列瞬间,相较决定性瞬间,机缘性瞬间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 摘要:从银盐摄影术到数码摄影时代,喜欢摄影从来没有理由,有的只是浸润于身入心的对一方水土、风物的体认与感恩,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以镜头的语言表达,再现与表现,都是与生命个体的心灵对话,与自然、社会相处相融而后的感悟。摄影是客观的具象,又是主观的抽象。摄影的纪实语言与艺术语言是不同意识下的不同表达方式,纪实与艺术的共进繁荣或许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摄影。
  • 摘要:照相机自1839年发明以来,特别是数码相机的出现,使人们的影像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当代的摄影产生了三大影响。所谓三大影响,一是指数码相机对传统相机产生了技术革命性的影响,二是指数码相机使摄影由少数人掌握到大多数人参与的广泛性影响,三是数码相机使传统的一些摄影观念发生了变化的影响。
  • 摘要:“新华体”摄影一词早就在民间使用了,本文按着摄影人员数量、组织架构、依托媒介来考察“新华体”摄影的形成脉络,确定形成的大致时间。“新华体”摄影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年代的特征。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要统一思想,为革命活动摇旗呐喊。新闻摄影的武器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提出来并付诸实践的。后来“文革”中的“新华体”摄影成为政治权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成为反革命的帮凶。“文革”结束后,新闻摄影仍然是宣传舆论不可或缺的工具,仍然不能按着新闻规律操作。从百年图史的书籍中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反映中国这一时期的图片数量大体上一致,选用的图片在内容上也有一定的规律。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