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君臣关系

君臣关系

君臣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51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9109篇;相关期刊358种,包括管子学刊、北方论丛、江汉论坛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甘肃秦文化研究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日常秩序中的秦汉社会与政治”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等;君臣关系的相关文献由498位作者贡献,包括关四平、吴钩、姚星等。

君臣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8 占比:2.59%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9109 占比:97.37%

总计:19625篇

君臣关系—发文趋势图

君臣关系

-研究学者

  • 关四平
  • 吴钩
  • 姚星
  • 徐彦峰
  • 鲁民
  • 侯旭东
  • 侯琦
  • 关玉生
  • 刘后滨
  • 刘学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越
    • 摘要: 从关系思维视角出发,孙吴建国历程即是孙吴君臣关系的形成过程。孙吴君臣关系经历了从将佐关系到君臣关系再到皇族网络的三种形态变化。由于缺乏权势,孙氏将领与佐吏仍处于“亲”的双向选择阶段,将佐关系并不牢固。随着江东基业创建,孙氏权势提升,佐吏群体扩大,将佐关系日趋稳固并向礼仪型与信—任型君臣关系分化。由于威望大涨,孙权与臣属的关系渐渐呈现出“宠”的单向主导。因争宠、失势引发的暨艳案间接催生了君臣关系的特殊形态:皇族网络。通过广泛联姻,大批孙吴重臣被纳入皇族网络,实现了君臣关系的进一步强化。至此,孙吴政权的核心秩序构建完成,孙吴终于结束了建国历程。
    • 曾勋
    • 摘要: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以中国古代君臣关系、臣民心理为切口,剖析专制主义的内涵,以批评的笔触,呈现出专制主义的产生过程、权力结构的确定和集权政治下的君臣博弈,以及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臣民心态的种种表现,精准地揭示了制度之弊如何激发人性之恶。历史学家谢天佑195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通史研究班,之后留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研究。1988年4月26日,谢天佑不幸中风去世,留下了《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的遗稿。该书拟定的提纲本来是21节,最终停格在第10节。
    • 戴木茅
    • 摘要: 迎合型自污是古代权臣面对君主猜忌而做出的故意自损名声的行为。萧何通过买田自污的方式迎合汉高祖,这是秦汉天道盛衰哲学背景下的以辱求全。秦汉帝制确立后,面对皇权的强大压力,臣属的自污行为逐渐被抽象成一种政治符号,象征着臣属对君权的臣服和对权力的疏离,不过自污在顺从集权的同时也瓦解了集权。迎合型自污面临着无法克服的伦理困境,除了在传统的儒家、法家理论中难以获得支持,在现代政治哲学中也很难得到正当性论证。自污作为历史现象,通过史家有目的的筛选、归类、记录,逐渐剥离于最初“盛衰流转”“贵柔不争”的天道哲学而成为一种政治性生存策略。
    • 曾勋
    • 摘要: 从1644年满洲贵族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进入山海关,到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诱使清帝溥仪逊位,在清朝268年的历史中,充满着政治博弈的故事。近日,复旦大学教授侯杨方的新作《名臣: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下称《名臣》)一书出版,揭示出封建社会真实的君臣关系
    • 唐雄山; 汤刘洋
    • 摘要: 不同的心理情感能量场其“理想的”主导性心理情感能量组合形态塑造的原则与路径存在差异。根据湛甘泉的治国理论,国家场域中“理想的”主导性心理情感能量组合形态塑造的原则与路径主要有三:以礼为本,以刑为辅;构建良好的君臣关系;敬畏场中的主体。
    • 马腾; 曾志才
    • 摘要: 清华简《治邦之道》与《治政之道》是一篇政论的两部分。率先公布的《治邦之道》篇富有平民参政意旨,隔年面世名为《治政之道》的简文亦立足“兴人是慎”之说。二篇力倡一套平民参政体制,呈现以社会分工为背景、以君权秩序为基础的广泛选贤理念,反映了周秦之际公卿贵族政治转向士人官僚政治的显著态势。关于君臣问题,简文“股肱”之喻吻合传统君臣体肢关系的常见表述,并重述《论语》“风行草偃”之德教话语,却又提出“犹市贾之交易”的君臣关系新识,可见交利互益之功利学说的渗透。“兴人是慎”的选贤理念归拢于“上总其纪”的君权秩序,其执政智识的理解便是“上圣下愚”的逻辑,对君臣执政智识予以分疏,非惟摒除耳目心智、一任物准之旨,亦以“智”之一元化理念任势驭臣,透露出专制集权的思想气息。
    • 张鸣
    • 摘要: 这个世界上有了君主,就有君臣关系。虽说从世界历史的范围看,君主制的历史很长,但君臣关系被扭曲到中国明清之际那样,还是少见。西方的君臣,相见之礼,充其量不过屈一膝,礼毕,双方谈事,都可以坐着。当然,在椅子这东西没有传入汉土之前,中国的君臣相见谈事,臣子都是可以坐的。
    • 宋华政
    • 摘要: 廷杖,作为明代一种不成文的、与厂卫特务相齐名的著名秕政,自明太祖朱元璋施行以来,由一种臣僚触犯皇帝威严后受到的惩罚而愈演愈烈。在这一过程中,廷杖逐渐演变成为可以左右他人心中对自我品行认知的工具。在明代大规模廷杖案背后所隐藏的,实则是君臣双方之间对自我名誉的维护和博弈。从中也可窥探到朝堂与民间的公议对统治者权欲的制约,以及名为“圣德”的贤君行事准则之建构过程。
    • 李兴; 吕颖
    • 摘要: 春秋时期的秦国君臣关系,承袭于部族体制中首领与属下之关系.受西周政治制度及秦人自身发展道路的影响,秦国初期的君臣关系多表现出血缘色彩.随着疆域的扩张,秦国的人员构成也越来越复杂,至秦穆公时期,大量外来人才涌入,形成臣子群体的本土与外来二元结构.在与臣下的关系上,秦国国君往往采取恩威并重的方式,既布施恩惠又打压权臣,使得君权不断强化.在权力关系上,秦国国君占据主导地位,对臣下的名分职守加以约束,大权向中央倾斜.总体上,春秋时期的秦国君臣关系,保持着国君主导下的制衡,国君统御群臣维系统治,臣下对君权的干预十分有限,进而保证了秦国政局的长期稳定.
    • 宋华政
    • 摘要: 廷杖,作为明代一种不成文的、与厂卫特务相齐名的著名秕政,自明太祖朱元璋施行以来,由一种臣僚触犯皇帝威严后受到的惩罚而愈演愈烈.在这一过程中,廷杖逐渐演变成为可以左右他人心中对自我品行认知的工具.在明代大规模廷杖案背后所隐藏的,实则是君臣双方之间对自我名誉的维护和博弈.从中也可窥探到朝堂与民间的公议对统治者权欲的制约,以及名为"圣德"的贤君行事准则之建构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