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管子

管子

管子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3年内共计581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47篇、会议论文140篇、专利文献3023篇;相关期刊1333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船山学刊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4第九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长三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建设研究生学术论坛、第十八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2014)等;管子的相关文献由7128位作者贡献,包括宋虎、徐汉峰、杨永金等。

管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47 占比:45.56%

会议论文>

论文:140 占比:2.41%

专利文献>

论文:3023 占比:52.03%

总计:5810篇

管子—发文趋势图

管子

-研究学者

  • 宋虎
  • 徐汉峰
  • 杨永金
  • 沈小毛
  • 池万兴
  • 项光春
  • 周怡
  • 龚国华
  • 杨念记
  • 沈松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何冬梅
    • 摘要: 说到蘼芜,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说到川芎,则是久负盛名。川芎应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山海经》《管子》《左传》《诗经》《楚辞》等古籍著述中多次提及,可见当时川芎和百姓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 摘要: 孩子们的话语真挚而跳跃,可以天马行空,又可以真实落地。一次活动中,俊琪用拼插玩具制作了一根长长的管子。我称赞:“管子比你的个子还高,你的制作力真强。”然后补充道,“想一想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这样的管子?”
    • 程梅花
    • 摘要: 君、法、民三者互为中介、双向交互的辩证关系,虽然是《管子》多篇的共识,但《版法》《版法解》不仅是难得的对这三项要政及其治理准则与辩证关系进行专题论述的文献,而且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以无私、无违、合德作为治理三项要政的根本准则,强调治法要无违客观规律、治民要普施德泽等,均可谓真知灼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可资借鉴的优秀传统思想资源。
    • 叶舒宪
    • 摘要: 文学人类学是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契合新文科发展的时代要求,其理论与方法在古典阐释方面具有优势。《管子》对以玉石、海盐、丝帛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颇为关注,而作为稀有奢侈物的玉石尤为统治阶层所青睐。透过文化大传统理论视角可以得知,玉石被华夏社会筛选为最高价值物,并被赋予独一无二的王权象征意义,根本原因就在于神圣化和神话化的过程。因而,借助于考古新发现,既能对《管子》奠定的文明价值谱系做出诠释,又能理解为何《管子》提供的是理解华夏文明价值观由来的标准答案。公维军博士的《〈管子〉“神话历史”研究》一书,正是沿着这条路径不断求索的新成果。
    • 刘清敏
    • 摘要: 管仲和晏婴二人都曾担任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皆以显赫的政绩名垂青史。他们二人在消费问题上表现出了相似的见解,又由于所处时代背景、面对社会现状的不同,二者的消费思想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晏子的消费伦理思想主要为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消费,而管子在提倡节俭的同时又主张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进行奢靡的消费。
    • 云宇龙; 廖柏林
    • 摘要: 在古代“家天下”的观念中,政治安全是保证君主政权稳固、国家统治稳定的关键和基础。《管子》一书蕴含丰富的国家安全思想,从政治安全的角度来看,既包含维护王权政治、强化国家统治、提升国家实力的政治安全目的观,又包含德刑相辅、君臣合一的政治安全价值观,还包括以德教心、以法治行、以令指向的政治安全实践观。今天加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可以从《管子》政治安全观中汲取养分、获得启示,从而助力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构建维护和塑造总体国家安全的人民防线。
    • 姬文广
    • 摘要: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太上指的是最根本、最高的境界,即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管子》中说:“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由此可见,“立德”“树人”这两个文化符号早就存在于中华文明中,“立德树人”是在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里生长出来的。
    • 桑东辉
    • 摘要: 管子学派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之一,以其对现实政治的深切关注而成为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思想重镇。汇集管子学派思想的《管子》一书,顺应了姬周末期社会转型对“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吁求。针对君臣关系的变化和忠德观念的发展,《管子》系统论证了“为君之道”和“为臣之道”,其继承了春秋时期忠德的泛主体和双向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隆显了君权,强化了臣子忠君的道德义务。从思想渊源和社会影响看,《管子》不仅继承了管仲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而且吸纳了儒、墨、道、法诸家思想,并对其后各派学说乃至秦汉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管宗昌
    • 摘要: 一、《权修》:“上好诈谋间欺,臣下赋敛竞得,使民偷壹,则百姓疾怨,而求下之亲上,不可得也。”偷壹,尹注:偷取一时之快。姚永概:偷用权时之法也。黎翔凤同于姚说。(正文与诸说不特标出者均见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按:诸说不宜。偷,浇薄,不厚道。《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朱熹:“偷,薄也。”(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595页)《国语·晋语》:“其下偷以幸。”韦昭:“偷,苟且也。”(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274页)所以,偷即浇薄,可引申为苟且、怠惰。壹,尹黎云:“古文壹和壶其实是一个字。壶的作用就是盛热水,盖上盖子以保温,故从壶指事,可得‘专壹’义。”(尹黎云:《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这里“壹”正是专壹、统一之义。偷壹指偷于壹,也就是在统一民众这件事上苟且从事。紧接下文有“有地不务本事,君国不能壹民”正是呼应此处而来,指统治国家不能统一民众。
    • 张林祥
    • 摘要: 法家的无为而治思想与儒道相比自有其特点,而且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值得研究。其形成、主要内容以及实现途径等问题尚存争议,有待进一步探讨。法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萌发于商鞅,发展于申子、慎子及稷下齐法家,大成于韩非子。其要义包含“知法自治”和“君佚臣劳”两个方面,前者指通过创设法令制度,并公之于吏民,使人人知法、信法,自律自治,实现“刑政不用而治”的目标;后者则以“道德”为体,刑名法术为用,主张君臣异道,分工而治,君主臣辅,君执其要,臣尽其能,参验督责,以静制动。法术势结合运用,循环补充,是实现无为而治的途径。法家之主张无为而治,意在尊君集权、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与道家“因循自然”的无为而治、儒家“恭己南面”的无为而治截然不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