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
齐国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0年内共计101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7篇、会议论文6篇、相关期刊534种,包括管子学刊、新世纪周刊、杂文月刊:原创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日常秩序中的秦汉社会与政治”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国际和圣柳下惠学术研讨会、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研讨会等;齐国的相关文献由812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张越、边鸿基等。
齐国
-研究学者
- 佚名
- 张越
- 边鸿基
- 余世存
- 孙晓春
- 蒋骁飞
- 刘爱平
- 杨自明(画)
- 宋金英
- 张珠容
- 张要登
- 许晖
- 周实
- 周礼
- 张春玲
- 张杰
- 陆德富
- 齐国华
- 齐廉允
- 唐艺
- 扶栏客
- 朱增泉
- 李建华
- 李开元
- 李敬泽
- 李立刚
- 杨金华
- 王淑霞
- 穆涛
- 赵元波
- 赵玉平
- 郑连根
- 陈江宁
- 鲁桥
- 一行
- 余明涛(图)
- 余耀华
- 余音
- 刘一麟
- 刘洁
- 危琼辉
- 吴伟华
- 吴国萍
- 孔德凌
- 安广禄
- 宋建功
- 宫源海
- 岳园
- 崔景璋
- 嵇振颉
-
-
张冲;
么彬
- 《东南文化》
| 2020年
-
摘要:
水晶玛瑙串饰是战国时期齐国墓葬中极具特色的随葬品,主要流行于战国早期至战国中期,尤以战国早期最多,临淄齐故城附近墓地是水晶玛瑙串饰分布最核心的区域.水晶玛瑙串饰可分三类,主要作为腕饰、项饰、腰佩使用,其使用者包括女性墓主、高等级贵族的宠妾、爱婢以及幸臣或亲信.水晶玛瑙串饰的大量出土既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对于水晶玛瑙矿藏资源的控制和利用,也反映了因齐国玉料匮乏导致出现水晶玛瑙串饰、石组佩饰成为玉器替代品的现象.
-
-
徐倩倩
- 《东南文化》
| 2020年
-
摘要:
春秋早中期齐国墓葬中发现的棺椁饰有铜铃、鱼、要、骨钉等,春秋晚期开始出现滑石环、珠,骨珠等.最迟在春秋晚期,齐国特色的棺椁装饰方式已经形成,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且有很大发展,大量使用铃、鱼、贝、珠、璜、环、管、蚌饰等组成的串饰.春秋时期齐国的墓室主要使用草席、布、圆形蚌饰等对二层台和墓壁进行装饰.战国时期主要是对墓壁修整之后,再对二层台、椁室顶部以及靠近二层台的墓壁进行装饰,以先铺席再附帷帐的方式为最多.
-
-
黄瑞云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庄子·胠箧》曰:"田成子一旦杀齐君","十二世有齐国".历代注家认为"十二世"文字有错.经考证,文字无误.由此推知,包括《胠箧》在内的这组文章产生于田齐亡囯、秦始皇统一中囯之后.文章抨击"仁义",指斥"曾史",归罪"杨墨",是一种遮掩手法,实质是控诉暴政对人自然本性的压抑与摧残.文章产生于秦统一以后,也就填补了秦代文学的空白.
-
-
-
姜鹏
- 《家族企业》
| 2020年
-
摘要:
很多时候,人们根本不知道有哪些人在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这些人可能并不是大人物,反而是一些非常普通的市井小人物。战国时期,乐毅(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曾率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在齐国危亡之际,田单(齐国名将,齐国远房宗室)坚守即墨,大破燕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随后被拜为相国,封为安平君。
-
-
陈冬梅
- 《山海经》
| 2020年
-
摘要:
一个比喻,增加齐国外交拨款中国人的娱乐精神自古就有,什么领域都可以娱乐,甚至包括政治和外交,而且娱乐得很有境界,能以娱乐的方式把正经大事给办了。在齐威王时代,有一个能言善辩、口齿伶俐的淳于髡,他身份不高,是上门女婿,曰“赘婿”;个子也不高,还不到一米六。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居然很有外交才能,出使诸侯,绝对不会给齐国丢脸。
-
-
张长英
- 《山海经》
| 2020年
-
摘要: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征战不休。燕国内乱的时候,齐国趁机攻城,杀死了燕王哙。公元前284年,燕国内乱平息,燕昭王为了报仇,派遣一名叫乐毅的大将军带兵前去攻打齐国。乐毅将军治军有道,在他的正确指挥下,齐国的城池被接连攻破,一直打到一座叫即墨的小城。
-
-
袁琳
- 《青少年法治教育》
| 2020年
-
摘要: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记述其言行的著作《晏子春秋》中记载了他出使楚国的几则故事。今天,我们就围绕这几则故事,来说一说“晏子使楚”中的法律问题。
-
-
文琴
- 《医食参考》
| 2020年
-
摘要:
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公元前349年,楚国攻打齐国,齐国危在旦夕。齐威王请淳于髡去赵国借兵。淳于髡向赵王言明利害,赵国借齐精兵10万,革车千乘。楚国听闻这个消息,连夜撤兵。齐威王自然兴奋不已,于是置酒设宴,褒奖淳于髡。
-
-
-
张光明
- 《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齐国腹心地区是指以今淄博市为中心的鲁北地区,北至高青、广饶,东至淄河,南至泰沂山脉以北的博山区、淄川区,西至今邹平孝妇河流域,此即《史记》所载的齐国所谓"四塞之国"和《孟子》所言齐国之初疆域"方百里"之地域.而近年该地区出土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地点也证明了这一地区确应为齐初百里之域的腹心地区.时间概念指历史上的商代和西周时期.早在三十年前笔者即依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论证商代晚期的东方诸侯国蒲姑国、逄国,齐早期都城营丘应均在此范围之内.又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推论以临淄为中心的齐国腹心地区还应存在有东夷方国爽鸠氏和夏商之际的季荝氏、逢伯陵、蒲姑氏诸方国.近年在齐之腹心地区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使对上述所列古城古国的探索又有了新的进展,可视为齐文化研究的重大成果.
-
-
李芳;
潘攀
- 《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春秋时期,齐国强大起来,在管仲治理齐国的四十多年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内政外交的重大措施,使齐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势,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而章丘作为齐国的西部边界地区,一直是齐国通往西方各国的要塞.商代,章丘东北部为薄姑国;商耒,西部为谭国(都城在今龙山街道城子崖).公元前684年,齐桓公灭谭,谭国全境属齐国,为齐国贵族封地,境内有赖邑、宁邑、台邑、崔邑等;战国时,属田齐.
-
-
陳文豪
- 《“日常秩序中的秦汉社会与政治”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钱宾四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臂,抱殷宋于肘腋间,这是西周的一个立国形势,而封建大业即于此完成.”这一分析,容或有可商议之处,但大体上是符合当时的历史现状。汉期初年的立国形势和钱先生的上述分析也有部分的相似之处.汉建都长安,但洛阳仍处特别地位,故宗室不典三辅、三河;洛阳不分封予诸侯王.汉高帝6年分封同姓王国时,以子刘肥为齐王,典七郡,历经文帝、景帝、武帝时众建、削潘、推恩的实施,至后元2年末,刘肥齐地已先后分成12郡国.本文研究的目的,拟从汉初齐地所处的军事地理位置、政治地位探讨齐国在汉初扮演的关键性地位,进而述论众建、削潘、推恩推行后齐地军事、政治地位的变化,及其封齐地治安的影响。
-
-
刘骏
- 《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是当时诸子荟萃、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和学术交流、文化传播、教育的中心.稷下学宫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后世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将稷下学宫与基本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古希腊柏拉图建立的希腊学园(又称阿卡德米学院、柏拉图学园)相提并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
-
-
原丰
- 《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梁王城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西北的戴庄镇李圩村西,北约3千米与山东省枣庄市接壤.2004-2009年,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持续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表明,梁王城遗址面积大,文化层堆积厚达5米,内涵丰富,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一直延续到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南北朝、宋元、明清时期.
-
-
原丰
- 《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梁王城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西北的戴庄镇李圩村西,北约3千米与山东省枣庄市接壤.2004-2009年,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持续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表明,梁王城遗址面积大,文化层堆积厚达5米,内涵丰富,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一直延续到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南北朝、宋元、明清时期.
-
-
原丰
- 《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梁王城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西北的戴庄镇李圩村西,北约3千米与山东省枣庄市接壤.2004-2009年,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持续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表明,梁王城遗址面积大,文化层堆积厚达5米,内涵丰富,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一直延续到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南北朝、宋元、明清时期.
-
-
原丰
- 《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梁王城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西北的戴庄镇李圩村西,北约3千米与山东省枣庄市接壤.2004-2009年,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持续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表明,梁王城遗址面积大,文化层堆积厚达5米,内涵丰富,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一直延续到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南北朝、宋元、明清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