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0年内共计127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9篇、会议论文102篇、相关期刊779种,包括新华文摘、寻根、南方文物等;
相关会议85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甘肃秦文化研究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学术研讨会等;先秦时期的相关文献由1294位作者贡献,包括倪方六、刘明、周书灿等。
先秦时期
-研究学者
- 倪方六
- 刘明
- 周书灿
- 杨东晨
- 陈智勇
- 严振洪
- 佚名
- 卜风贤
- 如如
- 姚晓娟
- 张斌
- 张波
- 晁福林
- 李斌
- 杨隽
- 林园媛
- 梁君思
- 汪永臻
- 王俊国
- 王军
- 王琪
- 王研
- 白奚
- 袁靖
-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 西安弘道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限公司
- 谢艾伶
- 邹德文
- 黄静
- 丁孟
- 任中义
- 任建军
- 侯伟
- 冯志国
- 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
- 刘丹
- 刘军
- 刘安定
- 刘广青
- 刘思思
- 刘慧
- 刘振修
- 刘晓丹
- 刘晓平
- 刘禄山
- 卜菲菲
- 卢言秀
- 古典君
- 叶洪光
- 吴庆
-
-
豆海锋;
严振洪;
王上海
- 《文博》
| 2020年
-
摘要:
本文依据地理环境、遗址形态及分布特征将江西抚河流域新发现的先秦时期遗址划分为两大类型,即环壕类与岗地类.环壕类遗址是区域内极具代表性的遗址类型,可分为单环壕遗址和双重环壕遗址.区域内所见环壕遗址面积大小不等,可划分出不同的等级.岗地类遗址在抚河流域数量较多,依据地形可分为坡地遗址、山岗遗址和高岗遗址三类.明晰遗址类型和分布特征,对抚河流域先秦时期文化面貌及聚落演进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
-
宾泉
- 《今传媒(学术版)》
| 2020年
-
摘要:
桑、 蚕作为人类生活和文化重要的物质对象和载体,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人类在使用过程中赋予了它们独特的文化内涵,并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图像将其进行记录和艺术性表现.本文通过对先秦时期具有桑、 蚕形象的考古遗存进行考察,进而展开桑、 蚕及其相关图像等的分析,以发掘和揭示桑、 蚕图像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在民间的传播.
-
-
-
吴梦露
- 《海风》
| 2020年
-
摘要: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和活动历经千年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较为完整的体系。先秦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发端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思想百花齐放的时期。虽然当时社会福利事业制度尚处于初级萌芽阶段,但是先秦时期的智慧为中国几千年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
-
-
王少迟
- 《北京民俗论丛》
| 2020年
-
摘要:
火锅是中国独创的美食,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菜",历史悠久,老少皆宜。火锅流传至今,仍然深受广大百姓喜爱,但人们对它的历史早已模糊故本文主要谈谈铜火锅在先秦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及其与现代火锅的不同之处,以求了解它所承载的久远而浓厚的历史与民族情感。
-
-
雪色阡陌
- 《西部教育研究(陕西)》
| 2020年
-
摘要:
2000多年前,中国最好的大学一定是——稷下学宫。01为什么是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大约存在了一百五十多年,基本上与田齐政权共存亡。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稷下学宫不过是偏安齐国的一国学府,为何能成为各家各派学者争相前往之地?甚至可以说,为当时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
-
巴音其其格
- 《炎黄地理》
| 2020年
-
摘要:
据出土文物佐证,自先秦时期我国新疆地区就有葡萄的实物出现,随着葡萄的广泛种植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渐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以不同形式运用于陶器、纺织品、铜镜中,并由新疆传入中原地区,葡萄文化逐渐丰富起来。
-
-
-
-
蔡自新
- 《2017舜皇山人文旅游高峰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夏商周三代及春秋战国的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第一个灿烂的巅峰.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有两大特征:一个是农耕文明的持续发展,推动着社会制度经历了奴隶社会并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一个是大约在商周之际产生了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方块文字,不仅打破了人们单纯靠语言交流的局面,也促进了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实现跳跃式快速发展.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作为中华道德文明原点的舜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
-
方坚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先秦时期是我国从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一历史阶段的总称.由于该阶段尚处蛮荒的远古时期,文明开化程度较低、史料记载稀少,因此当下的对于该时期先民所处的人居环境状况所知甚少.《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涵盖天象、地貌、战争、建设、爱情、礼仪、民俗、动植物等多方面场景,是先秦社会最真实的写照;《诗经》产生于先秦时期的西周,西周为我国城市演进、文化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期,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因此从《诗经》入手研究西周社会及城市风貌从而管窥先秦人居环境意向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首先对先秦社会的发展情况及城市规划视角下《诗经》一书的内涵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再进一步对西周时期城市营建的堪舆观、城市的实用性、城乡关系、礼制思想对城市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与归纳,最终明确先秦城市的城市意象并得出先秦时期传统城市营建观对现代城市的启示.
-
-
丁树栋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次健康管理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中国养生的始萌,可追溯到殷商时代,甲骨文就己出现个人与环境卫生的文字记录,如沐、浴等,并已有小疾臣这种管理治疗疾病的职官.殷墟出土实物中,还有盘、勺、壶等盥洗用具,证实殷人对个人生活卫生健康的重视.先秦时期,是中国养生学的滥觞.先秦名家的养生学说,是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伟大开端,为中国以后的养生保健学奠定了基础.
-
-
肖世孟
- 《2017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先秦文献所说"五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究竟是什么样色彩,学术界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本文在梳理古文献基础上对相关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并对先秦时期"五正色"的色相特征做出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先秦时期所说的"正色"是指当时的丝绸颜色规范,为了使丝绸颜色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先秦时期则以野鸡羽毛的特征来界定"五正色"的色相.对比先秦时期丝绸染色方法和染色结果,证实了先秦时期"五正色"正是指野鸡羽毛的五种主要色块.
-
-
庞小霞
- 《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齐、鲁是周初分封至东方地区的两个大国.齐鲁之间尤其齐都临淄和鲁都曲阜之间的交通路线,是两国交往的主要路线,同时齐鲁其他地区也有多条路线沟通.前人对齐国交通、齐鲁间交通已有一定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主要从考古学视角对东周时期齐鲁间的交通线路进行更系统地梳理,并试对西周、商代甚至更早时期的这些路线的概貌作一钩稽,期望对先秦齐鲁交通研究有所裨益.
-
-
伏饺璉;
邵小龍
- 《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先秦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就已展开.从近世考古发掘,历史文献的记载,并考察现代学者对先秦文化交流的研究,就大致可以勾勒出先秦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先秦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始於旧石器时代,至殷商时期已初具规模,春秋战国时期,更趋于交流的自觉。因此,先秦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可以归结为"前丝绸之路"时期的文化交流,对此展开的研究也可以纳入"前丝绸之路研究"的范畴。
-
-
徐亮
- 《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隐逸文化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历史要上追到先秦时期.在诸子论著与当时流传的诗歌中,能较容易地获得与之相关的内容.而隐逸文化走向成熟以及代表性的表现形式的出现则是六朝时期,这期间出现的诸多山水、田园诗以及相对成熟的绘画作品则表明了隐逸文化开始有了具体的代表形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