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
楚辞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279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90篇、会议论文6篇、相关期刊1201种,包括江汉论坛、求索、云梦学刊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三次年会、第七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等;楚辞的相关文献由224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建忠、周秉高、萧兵等。
楚辞
-研究学者
- 周建忠
- 周秉高
- 萧兵
- 李金坤
- 王伟
- 施仲贞
- 方铭
- 龚维英
- 张柯
- 梅琼林
- 纪晓建
- 李炳海
- 郭建勋
- 黄震云
- 吴广平
- 赵逵夫
- 孙巧云
- 孙常叙
- 毛庆
- 熊良智
- 王海远
- 黄灵庚
- 翟振业
- 鲁涛
- 严晓江
- 刘洪波
- 力之
- 姚圣良
- 张崇琛
- 汤炳正
- 熊任望
- 石川三佐男
- 董运庭
- 郭晓春
- 黄建荣
- 刘石林
- 周苇风
- 孟修祥
- 张鹤
- 徐广才
- 徐志啸
- 殷光熹
- 江林昌
- 汤漳平
- 潘啸龙
- 张炜
- 李倩
- 李元洛
- 李大明
- 李霁
-
-
何冬梅
-
-
摘要:
说到蘼芜,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说到川芎,则是久负盛名。川芎应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山海经》《管子》《左传》《诗经》《楚辞》等古籍著述中多次提及,可见当时川芎和百姓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
-
汤维一
-
-
摘要: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词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刘勰《文心雕龙》众所周知: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艺术成果往往都是以时间(朝代)来命名的,唯独楚辞,是以地方来命名。其实这就足以得见其地方色彩之浓厚,屈原作为楚辞最具代表的创作者,其笔下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楚风民情。
-
-
王充闾
-
-
摘要:
《沧浪歌》是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于楚地的一首著名民歌,作者已不可考。从《孟子·离娄》篇关于孔子曾听到孺子唱此民歌的记载,可知它在春秋末年即已广泛流传,后来又被载入《楚辞·渔父》篇。从《沧浪歌》的角度讲,《渔父》篇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翔实的背景。文中塑造了屈原与渔父两个典型人物形象,两人通过问答以遣辞寄意,他们秉持不同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
-
-
郝鑫淼
-
-
摘要:
比兴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法,比兴的出现改变了原始歌谣中直言其事、直抒其情的表达方式,比兴萌芽于《周易》中的卦爻辞,其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手法并得到广泛应用是在《诗经》中,后来的楚辞作品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逐渐演化出一个具有道德意味的象征系统,对后世文人的情感表达起到了典范作用。
-
-
申前程
-
-
摘要:
楚辞作品“瑰丽窈冥,无可端倪”,其研究历经千年而仍未停止。本文立足于楚辞作品的文本内容,从辞藻、修辞以及结构三个角度阐析楚辞文辞之美,其辞藻包含色彩之美、炼化之美和象征之美,其修辞多夸张恣意且充满移情象征之法,其结构句式灵活多变、时空组合奇谲,开俪体之先声。对其文辞之美的研究,再现其美学价值,对楚辞学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
-
史军;
邢国良(图)
-
-
摘要:
在餐桌上,我们很难见到甘蔗,它们最多以榨汁或餐后水果的身份登场;但我们的餐桌又离不开甘蔗——谁能抗拒蔗糖带来的甜蜜味道呢?史海钩沉,话甘蔗甘蔗,古称“柘(zhè)”或“诸柘”。中国是甘蔗的原产地之一,中国人和甘蔗的缘分延续了成千上万年。这份缘起源于何时,已经无法考证。有人推测,史前时代的人们已经知道啃甘蔗是件“甜蜜”的事情。最晚到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甘蔗制作榨汁饮品,这种被称为“柘浆”的饮品还被写进了《楚辞》里。大约从汉朝开始,甘蔗成为制糖的原料。从此,中国人的餐桌上,再也少不了这种能制造甜蜜的植物。
-
-
贾雯鹤
-
-
摘要:
《楚辞·招魂》"土伯九约"一语,历来注家的解释各异,莫衷一是。土伯的原型是地母神,多产丰殖是其主要特征。"九约"即"九胎",就是对地母神土伯多产丰殖恰如其分的描写。
-
-
冯梦娜
-
-
摘要:
有明一代,朱注《楚辞》大行其道,刊刻版本较多。考察朱注本在刊刻与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序跋,具有很大的文献史料价值和文学批评价值,可大致勾勒出明代文人对于朱注本的接受、阐释的学术过程,探求处在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的文人心态。张旭、李维桢等文人对楚辞学术史的关注,构成明代楚辞接受史的重要文献。何乔新、叶向高等台阁文人群体,官、学、文身份的重合,使他们虽处在不同时代,但由于身处共同复杂的政治场域以及类似的人生价值的追求,对朱注本的接受有着非常清晰的指向性:对屈原人格的重新体认、围绕屈原“忠君”思想的讨论和由此延伸出的对“君臣”关系的反思。
-
-
郭润佳
-
-
摘要:
飞廉即是蜚廉,作为神话人物的飞廉最先出现在《楚辞》中,但并不是作为风神出现的。最先把飞廉作为风师的是《吕氏春秋》,于是后人在注释《楚辞》时就把飞廉当成了风伯。再加上飞廉善走、祖先与风和鸟关系密切、其衍生出赵国和秦国及诸多姓氏等原因,就这样飞廉逐渐被神话成了风神。
-
-
王心怡;
徐仪舫
-
-
摘要:
本文从中国典籍中的植物术语出发,通过对这些术语英译版本的提取、对齐并构建语料库,研究植物术语领域的英译策略。研究主要以《楚辞》为研究重点对象,从该书中选取范例阐述英译策略。《楚辞》是一种由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作的新的诗歌体裁,作为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作品,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植物术语即是其中值得研究的一大重点,极具时代特色和风土特色。
-
-
窦秀艳
- 《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17年会暨中原文学文献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尔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辞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后期至秦汉间,两汉时期学者著书立说征引不断.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是《楚辞》注释研究史上的代表作,王逸的《楚辞章句》大量引用《尔雅》释词解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亦多引《尔雅》补充王注简略、缺误之处.本文对二书征引《尔雅》的方式及目的、引《尔雅》的文字不同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通过探讨二书所引《尔雅》的规律特点,将有利于《尔雅》版本、异文、词汇等的深入研究.
-
-
-
賴欣陽
-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三次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欲重探刘勰对《楚辞》的评述,主要是想由文献解读、概念分析、文化研究的方法,重新探勘《文心雕龙》中的《楚辞》论述.先将《楚辞》置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对〈辨骚〉篇进行诠释,并析论其在《文心雕龙》中之理论地位.再说明由对《楚辞》的析论被编入「文之枢纽」,影响了《文心雕龙》的理论架构及批评方法.在理论上,楚骚为儒经之衍变;但在实际批评上,刘勰却常使用以《楚辞》与《诗经》对举并扬的方法进行叙述.而这也影响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部分篇章的理论陈述.由此进而讨论在《文心雕龙》中受《楚辞》影响的体裁及语言形式.疏理了《楚辞》对《文心雕龙》的影响及其在全书文论中的理论地位后,整理《文心雕龙》对《楚辞》的评论,可以看得出来刘勰对《楚辞》的评价相当高.而他不是孤立看待《楚辞》的,在评论时,他将屈、宋放在整个时代环境、自然环境中来考量,并未抽离而论.而由刘勰否定《楚辞》中的音韵及大量使用「兮」字,可以了解刘勰体认到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差异.但刘勰为二者乃延绩与互补,并非对抗的关系.最后自《楚辞》的传播与影响来看,在刘勰的论述中,《楚辞》对后代文学的影响似超过儒经,但刘勰并不全然肯定这些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