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
楚辞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0年内共计176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汉语、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6篇、会议论文6篇、相关期刊880种,包括北方论丛、云梦学刊、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三次年会、第七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等;楚辞的相关文献由148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秉高、李金坤、周建忠等。
楚辞
-研究学者
- 周秉高
- 李金坤
- 周建忠
- 王伟
- 方铭
- 施仲贞
- 纪晓建
- 吴广平
- 张柯
- 王海远
- 郭建勋
- 孙巧云
- 严晓江
- 姚圣良
- 毛庆
- 郭晓春
- 鲁涛
- 黄建荣
- 黄震云
- 周苇风
- 张鹤
- 李炳海
- 董运庭
- 黄灵庚
- 刘石林
- 力之
- 张崇琛
- 张炜
- 李霁
- 梅琼林
- 汤漳平
- 熊良智
- 王承斌
- 石川三佐男
- 赵逵夫
- 闫红俊
- 代生
- 伊雯君
- 刘堂春
- 刘洪波
- 周澍绮
- 孟修祥
- 常威
- 廖群
- 徐志啸
- 曾凡盛
- 李元洛
- 李文
- 李永明
- 李莹
-
-
狄霞晨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中国人种西来说是清末民初流行的西方学说.它发端于欧洲传教士,经法国汉学家拉克伯里发扬,再经日本学者转译来到中国,受到晚清学者的欢迎和大力倡扬.在西来说的影响下,出现了《楚辞》研究热潮,也促使楚辞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了质变.文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方法在晚清的《楚辞》研究中得到了应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师培、梁启超、王国维等学者在西来说的影响下关注《楚辞》,在《楚辞》的纯文学化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晚清学人对《楚辞》的文学建构也被新文化人所吸收,富于情感魅力的《楚辞》成为了新文化人眼中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中国文学的源头、纯文学的代表.通过文学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在批评史的视野下重新考察近代楚辞学的新变,尽力还原近代文论史上这一重要的语境.
-
-
-
-
-
-
-
-
-
-
-
窦秀艳
- 《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17年会暨中原文学文献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尔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辞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后期至秦汉间,两汉时期学者著书立说征引不断.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是《楚辞》注释研究史上的代表作,王逸的《楚辞章句》大量引用《尔雅》释词解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亦多引《尔雅》补充王注简略、缺误之处.本文对二书征引《尔雅》的方式及目的、引《尔雅》的文字不同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通过探讨二书所引《尔雅》的规律特点,将有利于《尔雅》版本、异文、词汇等的深入研究.
-
-
-
賴欣陽
-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三次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欲重探刘勰对《楚辞》的评述,主要是想由文献解读、概念分析、文化研究的方法,重新探勘《文心雕龙》中的《楚辞》论述.先将《楚辞》置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对〈辨骚〉篇进行诠释,并析论其在《文心雕龙》中之理论地位.再说明由对《楚辞》的析论被编入「文之枢纽」,影响了《文心雕龙》的理论架构及批评方法.在理论上,楚骚为儒经之衍变;但在实际批评上,刘勰却常使用以《楚辞》与《诗经》对举并扬的方法进行叙述.而这也影响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部分篇章的理论陈述.由此进而讨论在《文心雕龙》中受《楚辞》影响的体裁及语言形式.疏理了《楚辞》对《文心雕龙》的影响及其在全书文论中的理论地位后,整理《文心雕龙》对《楚辞》的评论,可以看得出来刘勰对《楚辞》的评价相当高.而他不是孤立看待《楚辞》的,在评论时,他将屈、宋放在整个时代环境、自然环境中来考量,并未抽离而论.而由刘勰否定《楚辞》中的音韵及大量使用「兮」字,可以了解刘勰体认到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差异.但刘勰为二者乃延绩与互补,并非对抗的关系.最后自《楚辞》的传播与影响来看,在刘勰的论述中,《楚辞》对后代文学的影响似超过儒经,但刘勰并不全然肯定这些影响.
-
-
-
-
-
-
-